基于“互联网+现场培训”模式下对村干部院前急救能力的培训效果评价
2021-10-29朱爱丽王晓静
朱爱丽,王晓静,李 萍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妇科,2综合ICU,乌鲁木齐 830028)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1]。偏远农村因当地医疗水平有限,不能施以及时救治,危及生命安全,而“第一目击者[2]”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实施基本的、正确的院前救护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国内网络信息技术和卫生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越发明显[3-4],在后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种教学、科普、专题讲座及线上医疗服务等活动,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研究基于“互联网+现场培训”模式[5],初步掌握偏远农村对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等的情况,对村干部进行手心肺复苏、外伤后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适宜意外灾害的应急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培训,并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村干部应对急救事件的处置能力,更多地挽救患者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19年7月-2021年3月,选取新疆墨玉县300名村干部,向培训对象交代培训目的及注意事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男性285名,女性15名,汉族11名,少数民族289名,研究生6名,本科99名,大专170名,高中25名。纳入标准:填写问卷前均未接受相关规范化培训;能完整参加本次理论、操作培训及考核,且完整填写调查问卷者。排除标准:调查表填写信息不完整者;没有参加理论、操作技能考核者;只单一参加理论或者操作技能培训者。
1.1.2 培训人员 由急诊科主任、急诊科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均为女性。培训团队人员年龄23~52岁,平均(40.5±7.2)岁;工作年限3~30年,平均(13.5±9.4)年;培训人员学历为:本科6名,硕士1名,博士1名。其中2名成员负责调查及培训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分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培训前、培训后两次。内容包括:基本个人信息;院前急救的态度部分;院前急救的认知部分。问卷内容效度为0.91,问卷信度为0.86。
1.2.2 培训实施方法 基于“互联网+现场培训”模式,现场培训利用复苏型安妮模型人,设计急救场景,让民兵扮演第一目击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外伤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Heimlich手法;由急诊科主任医师为村干部从旁指导,纠正错误,再讲授徒手心肺复苏和外伤救护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的操作练习;最后进行探讨,启村干部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回答,对徒手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Heimlich手法理解透彻,逐渐掌握。村干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学,内容包括:气管异物、徒手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低血糖、溺水、中暑、烧/烫伤、毒蜘蛛咬伤的排毒方法、CO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等基本急救知识,发放院前急救宣传手册,应用图片、微信视频等教学资料,尤其是微信视频分步指导练习法,将院前急救技术操作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其可根据需要自我控制播放的节奏或对难点、要点动作进行多次循环播放,通过自学、相互之间练习逐渐掌握。院前急救技术采用有奖技术竞赛形式进行考核,培训后对村干部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培训前、后急救态度及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知识得分比较村干部培训前院前急救知识平均分为(57±14)分,培训后平均分为(69±12)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村干部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知识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知识得分比较(分,±s)
表1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知识得分比较(分,±s)
项目年龄/岁28~35 36~45 46~55性别男性女性文化程度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例数148 117 35 285 15 6 99 170 25培训前65±13 60±19 48±10 60.5±17.5 51±15 70±8 67±14 59.5±9.5 49.5±11.5培训后80±15 72±12 55±9 69±18 63±11 89.5±5.5 75.5±9.5 70.5±8.5 55±9 t/F值8.21 5.09 4.209 P值0.03 0.04 0.04
2.2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技能得分比较村干部培训前院前急救技能平均分为(63±12.3)分,培训后平均分为(72.6±11.3)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村干部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技能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村干部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技能得分比较(分,±s)
表2 村干部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技能得分比较(分,±s)
项目年龄/岁28~35 36~45 46~55性别男性女性文化程度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例数148 117 35 285 15 6 99 170 25培训前75±12 61±15 55±10 75±12 66±19 68±10 72±16 70±20 69±6培训后80±15 70±11 68±8 79±16 70±10 76±12 80±15 75±18 72±9 t/F值3.16 1.39 10.47 P值0.03 0.02 0.04
2.3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能力的相关态度和认知行为比较村干部培训前院前急救能力的相关态度和认知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村干部对院前急救能力的相关态度及认知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能力的相关态度和认知行为比较/n(%)
2.4 影响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能力知识、技能得分的因素以院前急救知识、技能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愿意参加院前急救能力培训、是否愿意为不认识的村民做院前基本生命支持、是否愿意救助危重创伤村民为自变量,采用Forward分析,得出影响院前急救能力知识、技能得分的变量:愿意参加院前急救培训、对院前急救技能感兴趣、年龄、性别。构成多元线性回归对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得分进行分析有意义(F=39.56,P<0.01)。见表4。
表4 影响村干部培训前、后院前急救能力知识、技能得分的因素
3 讨论
根据现代医学急救观点,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min内,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刻是30 min内。新疆墨玉县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存在着人口分布不均和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较为多发[6]。因此对村干部加强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提升其急救意识和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3.1 村干部对院前急救的态度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前42.7%的村干部对参加院前急救能力的培训持无所谓态度,只有9.3%的村干部非常愿意参加培训。从是否有必要掌握创伤的院前基本生命支持及该培训对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作用结果可知,经过培训后,多数村干部仍认为没有必要掌握创伤院前基本生命支持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地区村干部急救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原因分析: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不够发达,村干部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不能及时获取有效信息。采用“互联网+现场培训”模式后,村干部利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成功救治了一氧化碳中毒、溺水村民,因此应借助信息化[7]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元化方法[8-9]提升非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
3.2 村干部对院前急救的认知情况分析从是否愿意为不认识的村民进行院前基本生命支持的结果可知,经过培训后,村干部从不愿意到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为其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比例有所提高,说明村干部经过培训逐渐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从遇见危重创伤村民是否进行抢救的结果可知,经过培训后村干部的急救意识有所提高,但多数村干部面对危重创伤仍不知如何参与抢救。由于村干部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不能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或因担心自身操作不当危及伤者性命而不予以施救,等待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处理。培训前村干部遇到有村民患病,首先选择拨打120,偏远农村医疗急救条件差,往县一级医院转运,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村干部通常是首先到达现场且有处置权的人员[10],作为第一目击者,村干部是否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关系到每个民众的生命安全,有效实施院前急救,可提升村干部在民众中的信任度、满意度。
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农村远不如城市[11]。伴随着社会各界对急救工作的日益重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提高将对我国急救事业发挥重要作用[12]。如今正处于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完全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急救知识及案例警示,现场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并配给简易急救箱,有条件者可配以自动体外除颤仪增强其自救互救能力[13],以弥补偏远农村急救力量的不足,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同时倡导建立农村急救网络,实现信息交互,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