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2021-10-28朱明玑

雪豆月读·高年级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晋军秦军淮河

朱明玑

公元383年,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河畔,深秋的风无情地从八公山(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的两侧吹过,山上的树木仿佛一个个守卫国土的战士。沿着淝水两岸望去,一边是淮河边的重镇寿春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关寿春镇),另一边是肃立着的晋国士兵。站在寿春城上,此时的苻坚遥望河对岸的晋军,壮志在胸。没想到接下来的这场“淝水之战”,不仅让他的计划败北,更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就通过下面几个成语一窥这场战争的场面吧。

投鞭断流

成语释义:原文为“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为把众多士兵的马鞭投进江中,足可以阻断江流,形容人马众多。

苻坚自从成为国君以来,励精图治,前秦的经济恢复得很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前秦逐渐迈开了统一的步伐。短短六年,就完成了对中国北方政权的统一。苻坚瞄向了下一个目标———东晋。

公元378年春,苻坚向东晋发动了全面进攻。东晋的抵抗十分顽强,前秦数十万大军经过一年多的征伐,才拿下了淮河以北地区。此时前秦国内动荡不安,加之进攻东晋给军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接下来的几年里,苻坚停止了对东晋的进攻。

公元383年,苻坚在太极殿召集大臣,说:“我要讨伐东晋,一统天下在此一举。我要亲自率领百万雄师出战,你们怎么看?”一些大臣极力反对。原因有四点:第一,晋国虽国力衰微,但仍是老百姓心中的正统,百姓安乐。讨伐东晋师出无名。第二,晋国有谢安、桓冲这些名将。第三,晋国据有长江之险,前秦难以速胜。第四,十几年来,前秦军队频繁征战,兵士疲惫。苻坚反驳道“:当初夫差(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君主)和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末代君主)据守长江,最后不也灭亡了吗!现在以我们的兵力,光是把鞭子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水流阻断,哪里还有天险可言?”

这时的苻坚只想南下灭晋,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草木皆兵

成语释义:把草木都看成了士兵,形容人惊恐时疑神疑鬼。

公元383年10月,苻坚最信任的弟弟苻融攻克了寿春城。寿春城位于淮河各水系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中原各地的粮草都在此转运,是淮河边上最重要的城池。

晋军大将谢玄领兵八万前来攻城,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抓住机会迅速出击,不料首戰就被晋军击败,损失惨重,军队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气势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像是晋军的士兵,不禁感慨道:“这可是劲敌啊,怎么能说他们人少呢!”

风声鹤唳

成语释义:听到风声鸟鸣,以为追兵已至。

战事的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让部队在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秦军稍往后退,以便他们渡河应战。苻坚想利用晋军渡河之际发动突然袭击,于是接受了晋军的请求。没想到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后方的将士们以为先头部队已经战败,竟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苻融当场阵亡,苻坚中箭而逃。

奔逃的路上,慌乱紧张的秦军士兵听到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国的追兵,越发拼命逃亡。

屐齿三折

成语释义:把鞋底的齿都折断了。屐(jī)齿:鞋子底下的齿。后常用来形容内心喜悦已经到了忘形的地步。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国内一片恐慌,面对这样的危机,谢安心中也有畏惧,但他是东晋的“定海神针”,他必须镇定指挥。当前方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直到下完了棋,送客人走后,回来过门槛时,因为太高兴了,没注意脚下,连把木屐底上的屐齿碰断了都没有发觉。

淝水之战的失败让原本就不牢固的前秦政权更加虚弱不堪,原先归附前秦的政权此时纷纷掉头来攻打前秦。公元385年,前秦国君苻坚被叛将姚苌(cháng)杀死,结束了跌宕(dàng)起伏的一生。苻坚一生的霸业全部化作泡影,而“淝水之战”以及这些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编辑/薛江波

猜你喜欢

晋军秦军淮河
淮河
“晋军”小说中的乡土文化书写
小姨妹的惊悚新婚夜:恩人姐夫缘何举起恨的锤?
险渡淮河
儿歌解读中华典故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投鞭断流
黄河岸边“晋军”再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