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与理解:感受民歌的“情”与“味”
2021-10-28吴琳
吴琳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歌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课中,民族歌曲以其独特的民族旋律、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载歌载舞的表现风貌,散发出浓重的艺术色彩。但在小学音乐课的民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因自身音乐审美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欣赏认知度不足,误以为民歌就是“土味”十足的地方小调,对歌曲里加花变奏的旋律、生涩难懂的歌词以及歌词里的一字多音把握不准。在民歌演唱中,也会由于对歌曲的风格理解有限而无法体会民歌的内在魅力,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较为浅薄。那么,教師应如何带领学生体会民族的地域文化、感受音乐的独特风格,唤醒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主性与欣赏力呢?笔者以一位骨干教师教学《拔根芦柴花》为例,撷取三处片段,与大家一同赏析。
一、劳动体验乐趣,追溯民歌起源
【片段1】
师:时间的年轮带走了时光,却留下了灿烂的历史和人们口口相传的民歌。(教室范唱《拔根芦柴花》,边演唱边表演插秧)
师:老师边唱歌边在做什么?(插秧动作)
生:插秧。
师:你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高兴的。
师:我们也跟着音乐来劳动一下吧。(第二次听旋律,带领学生学插秧动作)
师:在歌声中,劳动特别愉快,这首歌就是扬州的一首秧号子,是人们在田埂插秧唱的歌,因为它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所以被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已经成了扬州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拔根芦柴花》。
师:芦柴花就是芦苇,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当成水边的芦苇花,仔细聆听歌曲有几个乐句,每听到一个乐句就请你让芦苇花在你的头顶开放。(再听歌曲,寻找乐句)
在民歌的教唱时,我们会发现演唱中往往存在旋律加花变奏、多用装饰音或者一字多音等情况,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所以教唱前期的聆听非常重要。教师要以听觉为出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跟着节奏变动听。从以上教学中我们能看出,执教老师重视音乐的聆听,带领学生从音乐律动中充分感受扬州音乐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独特风格,并且配上插秧动作,随着歌曲律动,为旋律增添更多的劳动的趣味。同时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插秧动作,将劳动的韵律和劳动后的喜悦心情“内化”在学生身体内。学生能够体会到民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等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生活情景,抒发感情而创作的,是最真实、最淳朴的音乐。
二、碰撞引发思考,探知民歌风格
【片段2】
师:孩子们,刚刚我们一起划了一下歌曲的旋律线,这首旋律起伏有什么特点?
生:时而平缓,时而起伏很大。
师:我们都知道《拔根芦柴花》是江苏的民歌,江苏民歌的特点是什么?
生:优美婉转。
师:本应是柔美平缓的,可这首民歌的旋律既有平缓的部分,又有起伏较大的地方,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可能是因为演唱者心情有起伏变化?
师:不完全正确。
生:(摇摇头)
师:(打开江苏地图)扬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音乐特点,它处于江苏中部,既结合了江苏南部的柔美,又结合了江北的爽朗。所以这首歌才会既柔美又激昂。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世界。这一片段,执教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旋律变化起伏的原因进行预测,不断猜想。学习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总结归纳的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从而引起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歌曲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比,学生在独特中找出了民族歌曲的共性和差异性,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三、情绪无痕传递,感受民歌特色
【片段3】
师:歌词唱了些什么?
生:(眉头紧锁)
师:每一段歌词的开头第一句“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就来”“白米饭这么好呀吃,要把秧来栽”“鲜鱼汤这么好呀喝,要把网来抬”的意思我们听得懂,是很朴实的实词,要想有好的生活,就得怎样做?
生:劳动。
师:对了,那歌曲的后面唱的都是各种花,民歌中常用花表示心情,这里的花是一些衬词,衬词在歌曲里原本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衬托歌曲的情绪,你觉得这些花代表人们劳动后怎样的心情?
生:喜悦。
师:对,是劳动的喜悦,收获的喜悦,以自己的勤劳获得幸福,心里多么自豪!如果没有衬词的歌曲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没有滋味了。
师:是的,衬词不仅能烘托情绪,它还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常衬词带有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让老师用方言再给大家唱唱这首《拔根芦柴花》。
衬词在民歌歌曲中原本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些为了衬托歌曲的情绪,穿插在民歌歌词中的语气词或形声词。可是,如果歌曲里没有衬词,那民歌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寡淡无味。《拔根芦柴花》的歌名虽然叫芦柴花,唱的却不是芦柴花,而是一种劳动过后的喜悦心情,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朴实思想。执教老师立足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民歌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深层次内容,对有无衬词进行对比,感受方言,体会到衬词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感悟到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
不同的艺术形式,让我们学会认知,民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出来的音乐,同时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分成三重高度。第一层是“告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第二层是“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能积极思考。最高一层则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感知和潜能。唤醒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才是这节课的活水源头。音乐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更要拓展音乐教育视野,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把民歌的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热爱民族音乐。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