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1-10-28张华武
张华武
摘 要:深度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为目标。文章以数字音频课程教学为例,重点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策略:制定指向深度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选择指向核心概念的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设计促进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活动、制定反映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深度学习评价量表。
关键词:深度学习;微课;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2-01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智慧校园环境下基于高校微课资源的深度学习研究”(2019SJA2000);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自筹项目“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微课资源深度开发和共享机制研究”(B-b/2018/01/26)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华武(197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而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度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为目标,契合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并以此作为改变学生课堂非参与状态和浅层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
深度学习是指教师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投入和参与的学习活动,其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以及自主学习与积极的学习态度为目标,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及有效迁移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有目的地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提高深度学习效率。
2.深度学习的实现条件
(1)学习层面。从学习层面看,不同于浅层次学习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深度学习追求的是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创造。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较高的认知、行为、情感投入,建立新旧知识、概念间的连接,寻找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模型,并结合现实生活多视角、整体、系统理解学习内容。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多维度投入,才能深度理解和灵活迁移知识,发展高阶能力。
(2)教学层面。深度学习的实现,必须有教师的有意义干预。从教师层面看,教师要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架构,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课程体系結构、核心知识及概念、应用领域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在交互活动中强调知识的深度应用,在教学评价中侧重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关联性知识的挖掘,并且要公平、公正,奖惩得当。
二、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的核心教学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等。深度学习的发生、实现与教学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生态环境都有关系。
1.教师要明确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统筹教材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教师要对核心知识点及相关应用有全局掌控,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现状,设计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包括任务环境、形式、要求、人员分工、评价激励机制等。这些教学活动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度学习区别于识记等浅层次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深度学习实现的主体对象。而学生要想实现自我完善,实现深度学习的多维度目标,就要配合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不能满足于机械识记和浅层次理解,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核心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知识迁移,实现高阶认知加工。同时,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
3.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实现需要良好的情感环境
深度学习需要的情感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另外,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严明的奖惩制度等也是深度学习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微课程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以数字音频课程为例
高校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核心,以大学生或同等学历人群为目标群体的线上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的总称。下面以数字音频课程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为例,重点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1.制定指向深度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数字音频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主要研究内容为音频理论和音频编辑与创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音频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音频艺术修养。第二,学会声音大小的量度方法,能根据人耳听觉特性解释一些声音现象,能根据室内声场的特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三,掌握音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常见的节目源设备、前置放大器(或调音台)、功率放大器、扬声器等典型设备的功能、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掌握声电转换和电声转换的过程和原理,能够进行设备的配接。第四,熟练掌握音频数字化的过程,熟练使用Audition软件进行音视频节目的各种录制、编辑、美化、混缩输出。这些学习目标都不是内容的简单认知和记忆,而是需要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对核心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灵活迁移。
2.选择指向核心概念的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围绕章节核心知识点,对数字音频微课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高校微课以1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为主,内容有限。但是微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以结构化的方式实现课程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让学生以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为基础,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迁移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3.设计促进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活动
以解決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设计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数字音频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理论部分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教师可把核心知识点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设计一些基于问题的活动、基于对话的活动、促进理解的活动、趣味性的活动,然后通过直播或在线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其多维度进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再通过高阶认知加工,实现深度理解和迁移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加强兴趣引导、过程管理、公正评价,让深度学习有条不紊地实现。
4.制定反映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深度学习评价量表
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区别于简单识记等基础认知,高阶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用评价量表去评价,每次活动中,在优、良、中三个选项中选择,判断学生某项高阶能力是否获得。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表现欠佳,教师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找原因,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不能对教师的问题快速做出反应,或者不能快速抓住问题核心,教师就要考虑该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如果很多学生都存在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反思,设置问题时是否应注意表述更明确、核心知识点更加突出。
四、结语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微课程教学设计要以学生高阶认知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以核心概念为抓手设计结构化教学内容以及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贯穿高阶认知能力的评价和教学活动的动态改进,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如使用任务单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规范微课学习流程、适当激励等,也是深度学习实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明,陈绪浩.大学生网络深度学习状况实证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02).
[2]李海芬,刘培峰,张麓麓,张吉.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02).
[3]宋倩倩,曹玉娟,刘振海.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8(04).
[4]王靖,崔鑫.深度学习动机、策略与高阶思维能力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06).
Research on Teaching Design of Micro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Zhang Huawu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deep learning is to develop students' high-order cognitive ability. Taking the digital audio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of micro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formulating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pointing to the deep learning ability, selecting the structured learning content pointing to the core concepts, designing the deep learn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problem-solving, and formulating the deep learning evaluation scale reflecting the students' high-level cognitive ability.
Key words: deep learning; micro curriculums; learning objectives;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activities; evaluation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