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普写作实践课程的构建思考
2021-10-28程曦
摘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可以让公众接近科学,使科学成果更广泛地为民所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较为缺乏科学普及相关课程的开设,这不利于未来我国的科普建设工作。本文将围绕科学普及中的重要版块“科普写作课程”展开,聚焦于科普写作中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写作,探讨如何以实践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科普写作的技巧。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普写作;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153-04
作为实现创新发展两翼之中的科技创新[1],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科学知识和相关实操能力的累积。但是,科学普及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未能形成与科技创新对等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存在差异。目前,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科普教育,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有科学传播课程[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科学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已设立单独的科普学分,成为必修学分。但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在所有高校中形成普遍性的重视,因而此次研究主要关注科普教育课程的开展。
广义的科学普及等于科学传播[2]。科学传播区别于传统新闻传播,传播者需要具有新闻素养的同时,还需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3],并且传播者还需具有语言转化能力,在不失准确性的前提下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成简单易懂的内容。科学传播是一个体系化的课程组[4],包含理论与实践。理论方面包括科学社会学、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传播路径等;实践方面可以围绕科学传播实践技能开展,如科普写作、科普讲解、科普展览、科普视频等。此次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科普写作,科普写作是科学传播重要的实践技能[5],无论是在科学新闻、科幻小说还是在科普展览中,都需要科普写作的参与。目前,高校教育中关于科普写作课程的开设较为缺乏,此次研究主要针对科普写作实践课程的构建提出思考。
一、科普写作课程
目前,科普寫作主要用于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的写作上,因而科普写作课程也将由这两个部分组成。虽然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都用到了科普写作,但二者的写作还存在一定区别。第一,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的重视要素存在区别。小说重视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7],而新闻主要重视5W要素,因而在写作时需要重点刻画的对象不同;第二,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对于细节描述存在区别。科学新闻不要求细节描述,而科幻小说常常要通过细节描述来刻画当时的人物心理变化等;第三,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对虚构处理的态度不同。科学新闻追求真实性,因此不允许虚构内容,而小说本来就带有虚构性,所以多数情节可能是虚构的。虚构情节的写作区别于纪实,幻想之中存在合理性,因而针对这一部分的写法可能是科幻小说区别于科学新闻的地方。
科普写作课程偏向于实践,因而可以设定为实践课程形式。一个学期的课程任务设定为完成两份作业,即一篇科学新闻报道和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开设这门课程,将这门课程看成是不断打磨一个作品的过程,边上课边写作成为课程的主基调。如果以绘画来比喻,刚开始的课程作品还是一张白纸,等课程结束后图画已跃然纸上。
该课程计划以精品班形式开设,初期设定学生人数约20人。如果以高校一学期常规的课程时数来设定,18周的课程,每周课程2~3小节。考虑到科幻小说的体裁长度长于科学新闻,同时更加重视细节处内容,因此前6周的课程围绕科学新闻写作展开,后12周的课程围绕科幻小说展开。
二、科学新闻写作
科学新闻写作课程主要由3个版块的内容构成。第一个版块是相关理论、概念和特征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新闻、传播、科学传播和科学新闻的相关概念,了解科学传播和科学新闻的重要性。首先,对新闻和传播基础概念进行介绍,主要针对部分对新闻学和传播学背景不太熟知的学生,也帮助学生们对新闻的特征和框架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引入科学传播和科学新闻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最后,课程为学生们介绍科学新闻特点以及写作技巧,帮助学生们在整体上对科学新闻的形式以及特点形成自己的认知。
第二个版块为优秀科学新闻作品赏析。在课堂中推荐多篇较为经典的科学新闻作品,并阐述这些作品中的闪光点。课堂中也会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心目中好的科学新闻作品,以及他们心中的“好在哪里”。通过学生们的分享可以了解他们所在意的科学新闻要素,以及评鉴学生看重的要素是否符合科学新闻价值。在优秀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对科学新闻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形成进一步的认识,为后面实操环节打下基础。
第三个版块为新闻写作的实操环节。科学新闻写作根据科学新闻创作的流程进行安排。首先,是科学新闻选题。好的选题是新闻创作的基础和方向。课程中可以安排行业内的实操专家来为学生们介绍选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被选中的选题具有何种特征,如何论证自己的选题使其在最后的选题论证会上通过等。为了提高参与度,课程中还可以请学生们汇报自己的选题,老师和客座老师给予其指导;其次,是标题。优秀的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也是新闻正文是否能与读者见面的敲门石,因此标题的撰写在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要。课程先通过对优秀新闻标题进行赏析,为学生们总结优秀新闻标题的特征和信息,同时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标题,以了解学生对优秀新闻标题的评判标准;最后,是科学新闻的正文写作。科学新闻大体可以分为最新科技成果介绍、科学背景知识、成果价值以及科研过程背景信息。首段是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用以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其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和形成首因效应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的科学新闻首段,使学生们总结优秀的新闻首段特征,并予以修正。在帮助学生们形成认识后,再请学生现场实践开展首段写作,并予以修改。首段创作完,再请学生开始其余段落的学习与写作,方式与首段的教学方法相同。
科学新闻的语言转化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也是区分于其它新闻创造的主要维度。科学知识晦涩难懂,使大众较难接近。科学新闻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语言转述让科学知识更易被大众所接受。比喻化是最常用的手段,即通过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喻成较难理解的科学名词,例如,把大脑海马体的定位系统比喻成GPS,把石墨烯带隙比喻成开关。科学新闻的语言转化需要培养学生们学会合理使用比喻手段,尤其要注意在比喻过程中保持准确性。比喻的手法是在两个相似的物体之间,但相似不同于相同,因而在比喻过程中运用两个相似物体中的相同一面,避免不相同的一面。
作品完成后,邀请学生在班级或课程群里进行分享,老师和每一位学生担任评审,互提意见,帮助作品进一步完善。优秀的作品将被提交给专业的新闻记者,让其评审和修改。经过这一轮的作品完善后,再鼓励同学参加相关的竞赛。
三、科幻小说写作
科幻小说的创作课程也被规划为三部分开展。第一个部分是对小说和科幻小说相关概念和特征的介绍。首先,在课程初期需讲授小说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素,使学生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对小说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是对科幻小说相关概念和特征介绍。科幻小说区别于其它小说的特征便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把科学运用到小说情节和环境刻画中,因而科幻小说也被看成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科幻小说允许适當的幻想,但这种幻想是建立在已知的科技知识或科技成果之上的,而不是毫无根据或是违背现有科学常识任意幻想。例如,量子虫洞可以穿越历史回到过去,也是建立在对现有虫洞理论的解读上。违背科学知识的科学幻想,既降低了科幻小说的科学素养,也损害了科学传播效果。因此,科幻小说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既是区别于其它小说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科学新闻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尤其是优秀的科幻小说,优秀作品赏析也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课程可能会安排一周半至两周的时间带领学生们赏析优秀科幻小说作品,并且告诉学生们该作品的优秀之处。届时课程还可邀请学生分享其心中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了解学生们对科幻小说优秀要素的判断。
第二个部分便是科幻小说的创作。科幻小说创作初始也是选题。科幻小说的选题伴随着科学知识的选择,即选择何种科学知识支撑自己的研究。在设定好自己所选择的科学知识后,课程还需帮助学生设定基于科学知识展开的科学幻想。如何幻想和把握幻想的度对于科幻小说创作非常重要。课程中需要使学生们对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选题形成认识,简单而言,便是什么样的科幻小说更易吸引人。如果对全新的科幻主题把握较低,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常见的主题中通过别样表现手法以吸引读者,而这里需要引出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节设定。例如,穿越小说在科幻小说中较为常见,如何通过具体的情节设定使穿越小说别具一格这也是需要思考的内容。小说的情节和情节冲突设定需要以人物冲突设定为基础,所以人物设定是选题后需要开展的工作。在人物设定上,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构想主要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和冲突假设可以从简开始,然后再逐渐复杂化。由于课程的时间有限,不建议开展较为复杂的人物冲突架设。人物之间的冲突决定着情节冲突的开展,因而课程可帮助学生根据前期架设的人物冲突线开展情节冲突的设定。在设定情节冲突时,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安排小说的时间线。时间线的设定有利于小说情节和章节的设定。但是课程时间有限,同时考虑到学生在科幻小说写作中属于刚入门阶段,因而课程考核只需学生完成短篇小说即可。
在文章主体创作课程中,课程需提醒学生小说写作的技巧,除了前面所强调的人物和情节,如何刻画环境也是小说写作技巧中不可或缺的教授环节。在科幻小说的环境刻画中,课程需要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情节环境中,这是科幻小说环境刻画区别于普通小说环境刻画之处。科幻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体行为可能会充斥着科学知识,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合理安排科学知识的出现是科幻小说环境刻画的重要内容。细节的描述对于刻画人物和环境较为重要,因而如何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心理变化是撰写小说最重要的方面。在小说主体创作课程完成后,课程还需安排语言转化和润色课程,帮助学生把小说中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科普语言。
第三部分,分享和评析已完成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创作完毕后,邀请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邀请教师和其余学生进行评鉴。选出优秀的作品提交给本专业的专家进行评审修改,修改完鼓励学生参赛、在线刊登或者出版。
四、课程建构心得
(一)重视学生作品分享
无论是科学新闻还是科幻小说,评判者不应只有教师一人。学生们的作品完成后,应该在全班进行分享,接受全班同学的共同评审。学生们可能不是专业的新闻审稿人或小说创作者,但学生们都是科学新闻和科幻小说的读者,甚至有的可能是科学新闻或是科幻小说爱好者,因此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共同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鉴。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互相吸取和学习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老师也可以借助学生们的意见拓展自己的思维。课程是互相学习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分享了解当下青少年观众较为看重的维度,进而更新自己课件中优秀的科学新闻或科幻小说所需具备的要素。
(二)课堂内容和课程作业同步
课程设立的目的和形式是对作品的不断打磨,因而作品的完成情况应与课堂内容相同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因而每周课后需要学生根据本周上课的内容来完成这一部分的作品。每周课程内容从一个作品不同维度开展,因而也是对一个作品的不同部分的修缮。随着课程的结束,作品的打磨也完成了。
(三)保持与领域内专家的对话和交流
课程邀请科学新闻专业记者、科幻小说作家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在科学新闻部分,关于新闻的选题和采访邀请领域内的专业记者和大家分享,如有可能,也可以邀请学生亲临选题会的现场。在科幻小说部分,关于小说的选题、人物情节和环境设定也可邀请较有经验的作家和大家分享经验。专家熟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也会告诉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流程,让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实操环节中。
(四)鼓励优秀作品参赛和出版
优秀的作品应该与更多人分享才能实现其价值。较为优异的作品,老师在评审和修正后可以提交给更为专业的科学新闻记者或科幻小说创作者,使其提出意见帮助进一步提升作品。作品完善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赛事,让学生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小说创作,可以鼓励学生在线刊登作品或与小说出版社联系,使其可以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参考文献:
[1]创新科普方式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J].科技导报,2016,34(12):4.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4(2):10-18.
[3]王大鹏.科学家与媒体关系再反思[J].青年记者,2019(36):95.
[4]吴琦来,普宏.我国“科学传播概论”类课程教学内容现状研究[J].新闻世界,2014(11):213-215.
[5]赵序茅.我的科普写作路:由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N].中国科学报,2020-01-16(006).
[6]曾学清,朱雯霞,蒋湘莲.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误区透视[J].编辑之友,2003(1):57-58.
[7]张霞.谈外国小说三要素的典型化表现[J].作家,2009(8):159-160.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12-25
作者简介:程曦,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