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英雄儿女》的叙事策略与周边衍生

2021-10-28洪宸婕

今传媒 2021年10期

摘要:《英雄儿女》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多视角口述采访和珍贵的影像资料还原历史,实现跨越时空的全局叙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该纪录片以不同的视频形态多屏联动传播,并开启了同名周边产品的初探之路。

关键词:《英雄儿女》;纪实叙事;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87-03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彰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应运而生。《英雄儿女》通过六个篇章,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勇故事,铺陈一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保家卫国的壮丽图景。 “兼具纪录和诠释功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建构时代影像,聚焦时代主题,记录时代风貌,诠释时代精神”[1]。

一、纪实叙事的特质表征

纪录片在内容及形式上区别于其它影像类型,“纪录片‘非虚构的叙事特征往往经由形式得到直观的表达”[2]。纪实叙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组合,带领受众进入特定时空中,触碰时代人物,领略时代精神。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与叙事节奏既是实现其目的的必由路径,也是区分于他者的特征标记。

(一)全知全能:亲历者搭建起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3]。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对于时空跨度大、人物主体多、矛盾关系复杂的纪录片题材较为有力,擅于全方位描摹人物及事件。纪录片《英雄儿女》采用该视角来推进宏大的史诗性叙事,将读者带入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诉说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原委与情景。

纪录片《英雄儿女》采用的全知全能视角是由百余位亲历者构筑出来的,士兵、后勤人员、宣传记者、士兵亲属均是抗美援朝的时代见证者。多重叙述主体不仅赋值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更能在有限篇幅中将故事填充得更为饱满。同时,该视角能在歷史的宏观叙事与人物的微观叙事间形成链接,将叙事的触角探进集体记忆中的方方面面。

《英雄儿女》以口述采访和历史影像的方式共同构筑出抗美援朝的全景式画卷,既包括彭德怀、洪学智等志愿军司令员,又包括黄宝善等战地摄影记者。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搭载多位叙事主体,在影音文献和口述采访中把抗美援朝战火纷飞的情景展现出来,如卷轴般将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到观众眼前。

(二)时空交织:线性与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对人物、动作和故事线索的组合与安排,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完整是指事有头、有身、有尾,这也奠定了线性叙事注重故事完整、时空统一、叙事连贯的特点。非线性叙事则突破了时间线索的连贯性,可完成省略、重复、倒退及闪回等。在纪录片《英雄儿女》中各集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还原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进程。而每一集的内容则借助非线性叙事的张力,从不同侧面描摹战争细节。

作为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进行叙述的历史纪录片,其分属的六集纪录片呈线性结构排列,交代出抗美援朝发生的缘由,战争的经过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全过程;搭建起每一集故事的框架基础,符合历史纪录片时间线规整、内容量夯实的特点。在整体的编排上遵照现实,清晰完整,符合观众的观看与接受逻辑。

非线性叙事结构凭其多角度、跨时空的特性,多次出现在卷轴图景中,用以完成每一集详细故事的叙述。非线性叙事突破了以时间为轴线的固定叙述方式,可将观众的视角灵活转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以今日和平对比往昔战火,弘扬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集《热血忠诚》采用非线性叙事讲述了上甘岭“一个苹果”的故事,人物回忆以倒退和闪回的手法在时空中“跳跃”,从多维度、多视角对战争场面进行了刻画。

(三)疏密有致:素材组合下的叙事节奏

“故事最终要在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意义和价值,并且必然要形成节奏,抑或说没有节奏的叙事也根本不能成立”[4]。历史纪录片并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其内部有一套独自的叙事逻辑,即组合拼接素材,形成特定的叙事节奏。纪录片通过掌握叙事情节、人物口述、历史资料在说服力上的“轻重缓急”,调整各个篇章的长短详略,将个人际遇与时代背景相联系。

《英雄儿女》采用了多种素材形式,如历史影像资料、抢救式口述采访、历史博物馆馆存藏品等,而这些素材也承担起聚焦叙述主线、划分影片节奏的责任。例如,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录影、彭德怀军事秘书杨风安口述采访、政治局扩大会议实景油画等。详细且细腻的多层次元素既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增值,同时也用素材的紧凑映衬出重大抉择的紧迫。

片头片尾处用1分30秒集合了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到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取得伟大胜利的全过程。片头在整体层面控制叙事节奏,在正式的叙述前通过完整的集锦视频,提炼关键事件进行先期刻画,将观众的时间和历史的空间聚合起来,帮助观众迅速进入纪录片的节奏律动中。集锦片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独赋历史戏剧性与真实性的纪实影像,并承载起战争淬炼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纪实美学的温度与厚度

“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应该是要求真实的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5]。纪实美学“作为崭新文化环境中对影视创作理念的重新打量,创作者们开始关注基层个体的命运际遇”[6]。《英雄儿女》运用大量的口述访谈,从不同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实况,个人际遇增加了历史的温度和厚度。与纪录片天然契合的口述采访并非单纯的影像素材,更具备追忆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的作用和价值。

(一)口述历史添薪历史温度

早期的口述历史常通过笔记、录音、文字抄本等形式记载,随着影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口述历史也实现了影音化转向,愈发形象立体。口述者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和言语特征可在影像中得以表现,口述历史成长为丰富的信息场,引起观众共鸣,达到情感共振。口述历史还原了普通人书写历史的中心地位,从精英视角和话语主导的历史叙事框架中脱离出来。“口述历史的叙述性、纪实性和社会性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真实记录、叙事表达和情感表达等功能不谋而合”[7]。

《英雄儿女》对百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时间跨越20年。影像化记载的口述历史均清晰地标注出了每位受访者的姓名、年龄、所属部队、时任职务及采访年份,并且真实地保留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名词和地方方言,与其它文献史料保持了一定的整体性。在第三集《热血忠诚》中,一段摄于2000年的口述采访尤为立体深刻。被访者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6连的连长万福来。镜头记录了万福来站在历史文物馆藏前,一边讲述着硝烟弥漫的战争现场,一边用双手抚触双脸伤痕的情景。视觉化的呈现不仅是口述历史的补充,更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加持”。

(二)真实影像增加历史厚度

数量庞大的鲜活原始素材夯实了《英雄儿女》的创作基础,用真实感和现场感弥合历史厚度。素材不仅出自于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还包括从美联社、路透社购入的外媒资料。真实的历史影像将观众直接带入了特定的歷史时期,与历史人物打上“照面”。此部纪录片的珍贵历史影音资料还包括彭德怀作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原声录音、黄继光母亲邓芳芝讲话原声20余秒等。

历史影像与抢救式采访的组合在纪录片《英雄儿女》内部搭建出了两个叙事空间,一个是与观众有距离感的过去,一个是观众可触碰到的现在,两个时空的交织转换不断为纪录片“增容”。饱满充盈的信息不断刺激着观众对时代精神的接受,而嵌置在纪录片中的时效元素,更能起到跨越时空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作用。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而这段讲话内容也出现在了第六集《永远铭记》第47分钟的位置,历史和现实在影片中进行了对话。

三、多屏联动与周边衍生

(一)内容新样态,矩阵式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联动机制愈发趋于稳定,并且逐渐步入一个良性的高水平状态,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媒介融合传播已成为纪录片的主流传播形式。纪录片不再集中于电视端这一单向度渠道上,而是打破媒介壁垒,分散至电视端、电脑端和手机端,并根据用户特点针对性投放定制化内容。

《英雄儿女》中的精彩故事片段被剪辑为适合于碎片化阅读的短视频,在央视新闻官方抖音号上播出,充分挖掘短视频在与年轻用户构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的张力。央视网站还特意精简纪录片内容,生产出具有引流作用的速览版,满足用户的快餐式信息接受需求,激发代际群体感知时代的“变”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不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制作了百集百名老战士口述实录微纪录片《我的抗美援朝故事》,与《英雄儿女》呼应衔接,用亲历者的口述形式诠释抗美援朝中的战争细节。微纪录片时长大多保持在1~2分钟,视频容量既适合在移动媒体上传播,又可集合成一部多视角、多线索的历史荟萃,并通过先导版微视频、速览版微视频、抖音系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灵活的矩阵传播。

(二)周边初试探,同名视频书

根据纪录片《英雄儿女》编写的同名视频书正式出版,该书以《英雄儿女》解说词为基础,配合200余幅相关历史图片和近50个二维码视频,通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讲述这段历史。视频书的出现帮助纪录片从单一系统媒介的传播桎梏中脱离出来,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得以充分利用。

纪录片推出系列周边并非首创,一部分是打造IP实现纪录片商业化转型,例如,海内外观众熟知的《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生产出“舌尖”这一重磅IP。而主题宏大、价值突出的主旋律纪录片则可推出书籍、文化衫、音像制品等,并利用联觉剧场、开放式展览打造专属互动形式,让用户以高沉浸性的方式直观感知壮阔历史。

四、结语

纪录片《英雄儿女》用珍贵影像和“抢救式采访”描摹了抗美援朝战场的真实画卷,多视角的亲历者口述托举起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借助各类文献资料以稳中有力、疏密有致的节奏推进着叙事。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融媒体传播形式“辐射”到了更多群体,不仅丰富了历史纪录片的传播路径,更以预设、精简、提炼的方式强化了纪录片的价值内涵,为同类型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寅,邹伯涵,傅安琪.记忆、共鸣与认同:融合传播背景下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路径[J].当代电视,2020(3):97-99.

[2]聂欣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纪录片美学之变[J].当代电影,2018(9):52-56.

[3]颜敏著.口述历史纪录片创作与发展[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96.

[4]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05.

[5]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53.

[6]漆尉琦,邓静.个体际遇 情感投射 历史重现——纪录片《重走来时路》的纪实美学质感[J].中国电视,2020(5):105-108.

[7]解英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J].电影文学,2020(14):3-9.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1-01-18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新闻漫画对冲突事件的话语表征与跨文化传播研究”(2018CDJSK07PT27);重庆市社科规划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与西方媒介中的中国议题的对话机制研究”(2017YBCB060)。

作者简介:洪宸婕,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