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2021-10-28马誉炜
马誉炜
清明时节,我来到位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校园内满树的樱花、梅花刚刚凋落,细雨霏霏中的绿树和富有特色的旧式牌坊、教学楼及师生宿舍,呈现出一幅烟雨朦胧的画卷,三五成群打着雨伞、捧着书本徜徉其中的年轻学子,边走边交谈着,给人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和青春的味道。
路过油画般一片树林,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那边还有李达的纪念塑像呢”,顿时引起我的注意。李达,就是那位党的一大13位代表之一的李达,就是那位曾经脱党但信仰一直未改,后来在毛泽东的见证下又重新入党的李达,就是那位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较长时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前往拜谒绿树掩映下的李达塑像。
李达,字永锡,湖南零陵人。生于1890年,1909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读书。1913年赴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学习,并在那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后,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建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后任代理书记。曾主编过《共产党》理论月刊,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党的一大上,任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
后来,李达虽然不在党组织内了,但他在思想上仍坚信共产主义,没有停止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上颇有建树。他的著作成為那个时期毛泽东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
1948年,李达利用他的声望积极为湖南和平起义献计出力。同年,他接到毛泽东的“信邀”:“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1949年,李达转道香港北上入京,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友毛泽东。在此后的又一次见面中,李达当着刘少奇、林伯渠、李维汉等的面,向毛泽东表达了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毛泽东说:“你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创建中国共产党,你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即使与陈独秀赌气,作出了离开共产党的决定后,你还是一直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这块阵地……”在毛泽东关心下,李达这位党的创始人之一,脱党后又重新回到党内。
在党的领导下,李达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的校长、一级教授,以及中国哲学研究会第一会长等职务。
沿着一条铺满凋零花叶和青翠绿草的潮湿小道,我来到位于丛林深处的李达塑像前。只见用汉白玉做成的李达半身塑像,由于处在雨季的绿植包围之中,周身被染成了黄绿色,一双睿智深邃的眼睛注视前方,像是仍在深入思考中国的命运,密切注视着世界风云变幻。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用金黄色大字写着:李达(1890—1966)。正是清明时节,塑像前已摆满了人们祭奠这位革命先驱的花束。此时,我看到,天外的一丝丝亮光从树林间投射过来。我缓缓举起右手,庄重地给李达老前辈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按照传统祭祀的礼节,向他的塑像三鞠躬。
一个人就是一部大书,人的成长经历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李达这位革命前辈人生的曲折坎坷,正是我们党艰巨复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