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和西南地区建设发展的文物研究

2021-10-28张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文物重庆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重庆,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重庆和西南地区长期稳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章通过对重庆博物馆所收藏的几件该时期重要文物的基础研究,回顾西南局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的发展建设历史。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西南地区;发展;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将重庆市、四川省、西康省、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划为西南区,设立西南军政委员会。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新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坐镇重庆,主政西南。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形势下,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领导西南各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稳定市场、物价,整顿财政金融秩序,调整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重庆博物馆)的前身为1951年建立的西南博物院。作为重庆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近现代革命文物一直是重庆博物馆重要的收藏序列和展览类别,其历来重视对此类藏品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70多年后的今天,通过对馆藏的20世纪50年代几件重要文物进行基础研究,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局如何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措施,迅速改变重庆和整个西南的混乱局面,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有效改善。

1 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

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務之一。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后,面对交通梗阻、工厂难以开工和工人失业严重等问题,邓小平主政西南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向中央反映四川人民的心声,“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中央很快予以批准,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西南军政委员会动员10万军民参与成渝铁路建设,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条件极端艰苦、运输物料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筑路队伍艰苦奋斗,开展创模立功运动,不断革新施工办法,仅用两年时间便建成全长505千米的成渝铁路。

1.1 成渝铁路通车特辑

重庆博物馆收藏的“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特辑”为三级文物,长27厘米,宽20厘米,封页印有“庆祝中国共产党卅一周年纪念”字样,底印“西南军政委员会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筹备委员会”,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筑路第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工地的场景。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举行。贺龙和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分别在成都和重庆主持盛大的通车剪彩仪式,邓小平出席通车典礼。特辑页上专门用大字标出“四十年的渴望实现了!”成渝铁路是清末就筹款准备兴修的川汉铁路的一段,拖了近半个世纪未能完成,而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两年就建成通车,这极大地鼓舞了川渝地区军民的奋斗激情和建设信心。成渝铁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成渝两地的交通状况,为沿线矿产资源、城乡产品开发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1.2 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

1952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时特颁发纪念章,为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颁给参加成渝铁路建设人员的筑路纪念。成渝铁路修建过程中,机械设备极为缺乏,筑路军民凭借钢钎、铁锤、扁担、竹筐、炸药等简陋工具,夜以继日,勇克难关,共挖掘土石方1460余万立方米,砌御土墙15万余立方米,开凿隧道14座,修建大桥28座、小桥189座、涵洞446个。1952年6月13日提前完成了铁路正线505千米的铺轨工程。

重庆博物馆收藏的“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为三级文物。纪念章直径3.7厘米,为铜质镀金珐琅,上有中国共产党党徽,中间铸有“成渝铁路通车纪念”字样,落通车日期“1952.7.1”,两边麦穗环绕,底部为铁路路徽和象征喜庆的飘带。这枚纪念章见证了当年铁路建设者奋斗的艰辛和成果。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铁路人不断地奋勇向前,屡创奇迹。

1.3 成渝铁路钢轨

成渝铁路开工后,西南军区抽调8万人组成5个军工筑路队投入工作。成渝铁路完全采用国产材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自己设计和建设的铁路。这一工程带动了428家私营机器制造厂家恢复生产,还带动了大渡口钢铁厂、天府煤矿、民生轮船公司以及木材、五金等工商企业恢复生产,使18000余名失业工人、1200名无业人员加入相关工作。铁路所需的钢轨、垫板和螺丝钉等全部委托西南工业部所属工厂加工生产,为重庆的大批工业企业带来了生产任务。重庆停工已久的几十家大中型钢铁厂、机器厂重新开工,许多小型工厂也陆续恢复生产。重庆博物馆所藏的一段钢轨为成渝铁路建设期间所保留,长20厘米,宽11厘米,高13厘米。当时的第29兵工厂(后改名101厂,即现在的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成渝铁路钢轨生产的重要任务,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重钢三厂等企业也承担了大量材料的生产任务。据西南区工业博览会的报告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生产钢轨的数量抵不到现在一个月的生产量,质量也比从前提高了许多。这段钢轨也成为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的历史见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2 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西南区的工业建设在抗战初期由于工厂内迁,拥有相对的发展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仍是百业待举,1950年重庆有5万人(全市工人25万人)失业。如何恢复重庆的国民经济,使其发挥西南地区最大工商城市的中心和辐射作用,邓小平明确提出应调整工商业,“我们的政策是调节劳资,两利兼顾。”“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中心任务,在工业建设方面新建、扩建和改建国营厂矿72个。利用大型民生、基建项目拉动就业,让大批工厂如第29兵工厂(今重钢集团)、第20兵工厂(今长江电工工业集团)、第21兵工厂(今重庆长安汽车集团)等快速恢复生产。天府煤矿和南桐煤矿通过增添设备,生产的焦煤量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3.5倍以上。建设507电厂(即重庆发电厂),从运煤、给水到发电全部实现自动化,投产后发电能力较以前提高了一倍以上,保证了重庆市生产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水陆交通的恢复和改善,西南局决定在重庆举办一次西南区工业展览会,以反映西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激励工商业者的经营信心。

2.1 西南区工业展览会纪念特刊

1951年8月10日至10月10日,西南区工业展览会在重庆大田湾正式举办。展览分为钢铁、机械、铁路、电力、矿业、轻工、纺织、化工8个展馆,755个公私营企业单位,13227件展品参展,共接待723万人参观。邓小平出席开幕式,并为展会题写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题词。

重庆博物馆收藏的《西南区工业展览会纪念特刊》为三级文物,长26厘米,宽19厘米。由展览会秘书处编辑,内页毛笔题有:“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而奋斗。重庆市钢铁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工业展览会筹备委员会敬赠。一九五一年十月十日。”刊首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曹荻秋致词,其中写道:“由于西南工业展览会的开幕,对我们西南工业的发展要起很大的推动作用。重庆在西南是一个工业的重点,由于这一次展览会在重庆举行,使重庆的工业界以及广大市民都能看到这些工业产品,将促进工业的改革和重庆工业的发展。”

特刊对钢铁、机械、矿业、电业等8馆首先进行了详细介绍,其后刊载技术改进与经验、合理化建议等文章,并附录了《西南制糖工业介绍》等专论。刊中亦可看到“西南工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前途:如水力发电、化学工业、有色金属、精密机械等,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手工业。”从特刊可以看出西南工业展览会的举办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工业恢复和发展速度,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量和奋斗成果,对全西南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2.2 重庆发电厂发电典礼签到簿

西南区工业展览会的报告中指出“以工业比较集中的重庆来说,据估计在明年就需要比现在增加一倍的电力来供应……发展西南电业刻不容缓”。可见当时的西南电业,仅靠现有的动力设备来发展经济是不够的。为此,西南地区第一座自动化火电厂—重庆发电厂(507火力发电厂),作为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于1952年11月动工修建。在主要设备全部需依靠苏联进口的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仅在十六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发电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1954年4月20日首台1.2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当时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行政委员会和重庆市党政负责人,还有苏联专家和重庆社会各界代表3000多人,共同参加了首台机组发电庆典,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贺龙为发电剪彩。

“重庆发电厂发电典礼签到簿”被重庆博物馆收藏,是发电典礼当天社会各界代表签名所用。长23厘米,宽15厘米,为二级文物。红色硬壳绸面,经拆装,里为粉色纸底、墨色签名。签题签到单位计百余家,共260余人。出席签到人员有西南局组织部龚逢、西南行政委员会刘文辉、西南军区袁克忠、中共重庆市委曹荻秋等,西南电业管理局、五〇五电厂等行业单位,重庆市化工公司、交电公司、油脂公司等各界企业,西南俄专、重庆大学、西南中苏友好协会等高校团体,还有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南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出席庆典,典礼的盛况可见一斑。发电厂第一期工程使用3台75吨/时鍋炉,带动2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以后使重庆的电力比原来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六以上。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自动化火电厂,其改变了过去工业用电不足的情况,为大西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让劳动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20世纪50年代初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依然十分关心西南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建议。他提道:“重庆解放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还要让人民打上精神牙祭。”中共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很快制订了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计划,并拨款130亿元(旧币),在原川东师范学校旧址上进行修建,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并列,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的三大民心工程之一。

重庆博物馆所收藏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字”,长30厘米,宽22厘米,是邓小平亲自为文化宫所题写。文化宫于1951年7月1日正式开工奠基,邓小平曾多次审查工程图样和模型,并到工地视察。1952年5月1日,陪同邓小平前往的曹荻秋市长请他为文化宫题写宫名,邓小平愉快地答应了。当时题写时共写下36个字,对每个字反复比较后,用毛笔圈出了17个字,从中又最终选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字。

1952年8月5日文化宫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邓小平题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庄重夺目,置于文化宫大门中间。2002年文化宫将邓小平题字原件送到博物馆,由国家永久收藏。文化宫的落成极大地丰富了重庆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切关怀。随着城市发展,又逐渐开设文化广场、灯光球场、游泳池、电影院、露天剧场等,不断丰富文化功能和环境设施,至今仍然是重庆市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中心。

4 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见证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在重庆和西南地区开展的大量开创性工作,以及对西南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时期西南地区社会、经济、交通和文化等事业的较大发展,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针对这些藏品开展基础研究、展示和宣传,既为党史教育、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也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彰显文物价值,发挥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钟良笃.罕见史料展示解放初期西南区工业的发展[EB/OL].(2009-06-22).https://news.ifeng.com/history/gongye/jiyi/geren/200906/0622_6834_1213487.shtml.

[3]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佚名.成渝铁路是如何建成的[EB/OL].(2017-12-20)[2021-03-02].http://news.youth.cn/gn/201712/t20171220_11177215.htm.

[5]重庆市地方编纂委员会.重庆年鉴1994[M].重庆:重庆年鉴社,1994.

[6]重庆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建筑管理局.重庆建筑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7]佚名.渝中:文化宫见证山城人民精神文化建设[EB/OL].(2016-05-06).http://www.wenming.cn/syjj/dfcz/zq/201605/t20160506_3342078.shtml.

[8]范卉.小平百年诞辰:邓小平给重庆留下的精神“牙祭”[EB/OL].(2004-08-11).https://www.chinanews.com/news/2004year/2004-08-11/26/470470.shtml.

[9]匡丽娜,田姝.邓小平主政西南:心中最重人民事[N].重庆日报,2019-10-29(003).

【作者简介】张校,男,汉族,四川广元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智慧博物馆建设、古籍管理。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文物重庆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夜郎自大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