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赋能:小学生耐挫力培养路径探微

2021-10-28陶瑾瑾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9期

陶瑾瑾

[摘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当今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高。家校应携手合作,从认知、意志和活动三个维度,帮助学生重视挫折认知,重构抗挫思维,培养抗挫能力。

[关键词] 三重赋能;耐挫力;路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健全人格的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力等”。抗挫折力的发展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抗挫折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化生存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关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力,为学生将来能成为更好的社会人打好基础。

一、认知赋能,教化重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学生的心理抗挫折力弱,不能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需要教师为其输送心理正能量,使他们获得行为的勇气、意志和情感等正向积极的心理力量。

1.正视挫折生成,消除自我认知偏差

学生的抗挫能力取决于对挫折的正确认知。教师应该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在学生受挫时,帮助学生接纳受挫现状、疏导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认识自我,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遇挫后,教师首先需要营造适合的环境进行保密谈话,以最佳的状态倾听,用共情的方式对学生叙述的情况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耐心听学生诉说,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其次,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对学生进行认知分析,引导其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个人因素对承受挫折的影响,接受内心真实感受,改变其对挫折的认知,并鼓励学生多与人交流。最后,利用SMART原则帮助学生学会分解目标,制定可衡量、可达到,有相关性、有时限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成目标,让其在逐步的实践中消除对挫折认知的偏差。

2.审视挫折归因,消除选择性挫败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挫折发生了,首先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归因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处事方法。教师在了解分析学生内心的情况下,适时捕捉教育时机,利用归因理论,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归因的习惯,消除选择性挫败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正向归因,从过往的经历中汲取正能量。可以根据归因效果理论,将学生的成功或失败都归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运用强化法,定期让其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成就动机。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和保持把握定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强化中,恢复自信心,提高自身的能力,摆脱无助感。包括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加替代性经验,重视示范操作;通过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让学生肯定自我,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珍视挫折发展,培养成长型思维力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乐于接受挑战,并有充足的自信去拓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自信力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挫折发展,把学生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转化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失败只是一个挑战,失败说明自己还有进步空间。在学生遇挫时,多关注学生的抗挫过程,并及时给出具体正确的反馈,可以尝试肯定长期努力的作用的言语鼓励。在鼓励学生时,肯定努力和坚持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并肯定努力的细节、具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逐渐吸收成长型思维观念的同时更相信努力的作用。

二、意志赋能,育化重构

《教育的选择》说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对挫折麻木,而是让孩子不惧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懂得意志是一种后天培养的、面对挫折可以积极调动起来的力量,帮助学生磨练强大的意志品质,培养耐挫的能力。

1.建构抗挫模式,树立责任意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在学习生活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学生自己能够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我建构适合自身的抗挫模式,树立挫折意识。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经受锻炼考验,从小事抓起,着力关注学生的日常,将挫折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细微之中,自觉增强其应挫心理和能力。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搜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当成教材,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挫折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挫折教育成长档案并实时更新,作为过程性评价。

2.解构抗挫进程,疏导挫折情绪

成功学始祖拿破仑·希尔指出:“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挫折、困难面前的态度取决于对挫折的正确解构。遇挫时,教师应端正态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及时鼓励、正向引导,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

学生个体不同,抗挫的能力也不一样,要视学生耐挫情况,接纳学生的先天差异,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要求要恰当,重过程轻结果。同时,教师要在情绪上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坚强,让其从心理上不要害怕挫折。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并及时疏导,防止学生因受挫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在非批评不可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气,保护学生的自我价值,批评的同时给予鼓励,促使学生尽快改正错误,引导学生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