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语境下辽宁音乐评论体系构建研究

2021-10-28崔健

艺术广角 2021年5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艺术作品辽宁

近代中国的音乐历史发展经历了“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发展历程,从学堂乐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日救亡运动,音乐评论始终伴随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指导方针,为全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辽宁作为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评论、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此同时,《音乐生活》杂志作为辽宁音乐评论的重要阵地,刊发了大量音乐理论评论文章,对构建辽宁音乐评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辽宁音乐评论的历史回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作重点逐步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1]这一时期,辽宁的音乐评论工作在“双百”方针的政策指引下初露端倪。1957年1月,在著名音乐家安波的提议和倡导下创立了《音乐生活》杂志,[2]为辽宁音乐评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并逐渐成为主要舆论阵地之一。在《音乐生活》的创刊号上,剑吟刊发了《从俞伯牙和钟子期谈到“听不懂”——兼和霍存惠同志商榷“听不懂”的问题》一文,借古喻今,探讨彼时对严肃音乐、交响乐、室内乐等西洋音乐听懂与否的不同观点;寒溪《就〈四季歌〉应否推广问题——答刘世杰同志》一文,对于如何甄别所谓的“黄色歌曲”以及能否演唱和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2月21日,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筹委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五四以来的一些声乐作品,重点分析了《四季歌》《天涯歌女》两首歌曲,以座谈的形式澄清了一些不良的影响。[3]

随着《音乐生活》杂志的创刊,辽宁音乐评论的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作为当时全国重要的音乐刊物之一,从1957年至1965年,《音乐生活》刊发了理论评论文章100余篇,针对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思潮以及音乐创作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观点,尤其是围绕当时音乐界、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我国音乐理论评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劫夫《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草原的春风——赞“乌兰牧骑”》、安波《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式——民歌》、丁鸣《评歌剧〈草原烽火〉的艺术成就》、卢肃《群众业余音乐活动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马可《世纪的凯歌——谈〈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音乐创作》、佟常荣《反抗压迫者,争取自由的战歌——歌剧〈达里波尔〉》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音乐观点以及文艺方针等进行了相关阐述,其鲜明的理论性对当时的音乐普及化与专业化并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1966年,《音乐生活》自第10期起暂时停刊,[4]直至1978年7月复刊。复刊后的《音乐生活》进一步发挥理论评论的阵地作用,很多国内知名的学者、理论家等相继为杂志撰稿,如伍雍谊《还要破除精神枷锁》、杨若生《试谈音乐广播中的“鸣”与“放”》、李凌《涉猎要广 探索要深》、周荫昌《歌词应注重典型和鲜明的性格刻画——由〈“傻”妹子的歌〉引发的一点刍议》、钱仁康《谨防饮鸩止渴》、李焕之《我为〈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的前前后后》、叶纯之《音乐学通俗讲话》、张名河《对歌词题材问题的思考》、秦咏诚《音乐艺术辩证法》、梁茂春《歌曲的发展与困惑——对近十年来歌曲创作的思考》、霍存慧《谈歌剧〈情人〉的音乐》、陆在易《应该注意立体化多层次地发展歌曲艺术》、居其宏《歌曲大潮的起落与歌曲理论的贫困》、金兆均《中国音乐剧向何方探索》等。这些理论评论文章的发表,不仅对当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而且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和音乐创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学理与批判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批判”与“争鸣”,恰恰是文艺发展的原动力,为摆脱当时音乐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思路。

二、音乐创作与评论的“话语”与“失语”

仲呈祥在《当代文艺思潮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到: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是文艺事业的两翼。[5]具体至音乐艺术领域,音乐评论和音乐创作只有互相补充、两翼齐飞才能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辽宁创作出了大量优质的音乐艺术作品。纵观辽宁音乐评论的发展脉络,客观来说,音乐评论队伍的整体水平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延续了“鲁艺”文化的精神内涵;二是对艺术创作敏锐的捕捉力;三是艺术审美的高度与维度;四是对艺术本身的使命感。基于以上原因,辽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音乐评论的总体水平较高,涌现出了全国知名的音乐评论家,牢牢地把握住音乐评论话語权,如以丁鸣、安波、王蔼林、林成敦、寒溪、卢肃、孙凤举等为主要代表的理论家、评论家。[6]与此同时,《音乐生活》作为音乐评论的主战场,对学术争鸣给予了足够的空间,形成了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1995年首演的歌剧《苍原》,作为代表辽宁音乐创作的高峰之作,从首演至今26年时间,以《苍原》为主题的乐评、作品分析等理论评论文章100余篇,发表在各种杂志、报纸上。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歌剧《苍原》的成功与大众的文化认同,同时印证了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互相补充、两翼齐飞的观点。从歌剧《苍原》的成功可以看出,一部作品是否得到认同,不仅在于专业创作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在理论层面的建构也能为作品本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歌剧《苍原》作为“现象级”的艺术作品,完美地诠释了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两者的辩证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又能促进作品的提升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7]正因为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互补关系,我们在创作文艺作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文艺评论的学理性,从历史唯物观与辩证观来看待不同时期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问题。近年来,辽宁作为音乐创作重要省份之一,虽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及舞台精品,但是音乐评论地位逐渐边缘化,音乐评论人才日渐稀缺,对于省内音乐作品、艺术创作的评论声音越来越微弱。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力量,作为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边缘化的音乐评论对音乐创作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导致我们的音乐作品“无人评”的尴尬境遇。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的不均衡性导致了音乐评论并没有作为一面镜子反观音乐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们的音乐作品不能更好地被业内人士所关注。

辽宁音乐评论从老一辈音乐家的“积极发声”到现在的“无话可说”,我们逐渐从“话语”走向了“失语”。如何构建当代辽宁音乐评论话语权等诸多问题,是我们在艺术创作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辽宁在音乐创作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面对未来,只有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均衡发展,才能两翼齐飞,互相补充,要坚持历史发展的逻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续前行,[8]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藝术价值,提升辽宁音乐评论的话语地位。

三、新时代辽宁音乐评论的探索

2021年8月2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要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针对热点文艺现象等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意见》对当下的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音乐艺术而言,音乐评论对音乐艺术的价值不能停留在单一的作品分析上,而是要从音乐本体出发对音乐思潮、创作背景、审美价值等全面评价。音乐批评家对其进行批评时朦胧地提出的某些新理论的含蓄见解,会不自觉地成为构建某一新理论的框架与模式的萌芽。[9]近几年,伴随辽宁文艺的繁荣发展,音乐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后劲不足,已经不能更好地为辽宁文艺服务。如何培养辽宁音乐评论人才,如何平衡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的关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思考。

1.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2018年首演的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和2019年首演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说是近年来两部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艺术作品。从目前已经发表的相关理论评论文章来看,关于《沂蒙山》的文章有70余篇,关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文章有60余篇(这个数量还会增加)。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部好的作品,除了拥有高口碑外,还要有更多的学者自觉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论,形成“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一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影响力,而且从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双方面增加了艺术作品的表现维度。辽宁近年来也创作了很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如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大型舞蹈史诗《月颂》、歌剧《逐月》、大型原创舞剧《铁人》等。这些作品以其高质量、高规格的制作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不仅在全国进行巡演,有的作品还参与了国际间的合作与演出。在舞台上,这些作品无可厚非地成为经典之作,但是我们在学理层面的构建还有缺失,很多学者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些作品本身所产生的艺术价值,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评论氛围。这种学理性的缺失也导致了音乐评论话语权的弱化。所以,好的音乐作品的产生,要充分发挥报纸、期刊等阵地作用,促进音乐评论“争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其更好地传播。

2.建设完善的音乐评论人才队伍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今天,多元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10]辽宁作为音乐创作大省,为促进更多音乐作品的创作,解决音乐评论“失语”问题,发挥音乐评论的引领作用,就要加强音乐评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完善音乐评论人才培养体系。音乐评论是一个综合性知识储备极强的专业,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在专业音乐院校,应该拓展到综合类大学的音乐专业中。与纸上谈兵不同,音乐评论的发展应该付诸实践,评论人才要多参加艺术创作研讨会,了解艺术生产的过程,而不是流于表面,这样才能深入感知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随着音乐评论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辽宁音乐评论的发展应该站在全国的视角对音乐思潮、艺术创作、审美需求等进行宏观把控,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辽宁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通过交流、研讨、论坛等形式,把新的思想和前沿学术理论融合当下的艺术创作,从而开阔音乐评论人才的视野。最后,塑造音乐评论人才的独立品格。作为音乐评论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保持自身鲜明的学术观点,对艺术创作的评判不应随波逐流、隔靴搔痒,只有客观地指出艺术作品本身的不足,才能提高其品质与规格。

3.构建评论与创作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辽宁音乐评论的理论层面与学科建设的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围绕评论与创作的关系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只有评论与创作的融合发展,构建评论与创作的一体化才能提升艺术作品的魅力值,这一毋庸置疑的关系是学界普遍认可的。所以,要构建评论与创作的一体化关系,评论应该从作品立意开始就介入其中,参与创作,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把控,从艺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论证,从学术的角度构建理论框架,这样才能真正地构建起评论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升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彰显中国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辽宁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省份之一,在歌剧、器乐、歌曲创作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风貌。回顾辽宁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的发展历程,我们继承了“鲁艺”文化传统的血脉,坚定创作方向与主线。在音乐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辽宁音乐评论体系,在学理层面形成具有辽宁精神的文化自觉。所以,加强辽宁音乐评论建设,参与辽宁艺术创作,保持清醒的是非判断力和理论定力,[11]才能真正地促进新时代辽宁音乐评论体系的构建,促进辽宁文艺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时代语境下辽宁音乐评论体系构建研究”(2021lslybkt-07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 健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期刊编辑部主任、《音乐生活》杂志执行主编。

注释:

[1]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页。

[2]崔健:《良师益友 风雨同舟——纪念〈音乐生活〉杂志创刊60周年》,《音乐生活》2017年第11期。

[3]《音乐生活》1957年1—6月合订本对此次谈论进行了详细报道,全文原载于合订本第114页。

[4]1966年,《音乐生活》杂志第8、9期对停刊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5][8][11]仲呈祥:《当代文艺思潮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9期。

[6]张力伟、贾妍竹:《1949—1999年辽宁音乐创作评论研究(之三)》,《乐府新声》2011年第1期。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9]张宇辉:《音乐批评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10]陈宗花:《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音乐艺术评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发展综论》,《艺术百家》2019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刘艳妮)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艺术作品辽宁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读辽宁 爱辽宁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人生哲理等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