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艺术生态中的替代性艺术空间

2021-10-28马勤清李林

艺术广角 2021年5期
关键词:替代性美术馆艺术家

马勤清 李林

福柯在1967年的演讲中指出:“当代应该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在共识性的时代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一个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1]当代艺术需要多元的展示空间。根据《中国文化报》刊发的《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美术馆559个,全年共举办展览7268次,参观人数4136万。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统计,辽宁省内共有文物类博物馆63个;辽宁省内美术馆数量暂无统计。据笔者考察,当下辽宁省内注册美术馆均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这些经过注册的“美术馆”多为画店、美术培训机构等,名不符实,真正在本土艺术生态中发挥美术馆作用的,恰恰是一些未经过注册的“替代性”艺术空间。什么是替代性艺术空间?沈阳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替代性艺术空间有哪些?它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面临着哪些困境?

一、展览空间简史——从收藏室到替代性艺术空间

16—18世纪,由于地理大发现,开发、探索、搜罗、猎奇成为收藏的动力,欧洲人为展示自己搜集收藏的珍奇物件,打造了展示空间,成为当下展览空间雏形的同时,也孕育了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用知识帮助意识形态的构建。1667年的“沙龙展”标志着展览制度的形成,卢浮宫的阿波罗沙龙代表着官方的展览权力。1855年,“沙龙展”被世界博览会所取代,库尔贝有十件作品已经入围了博览会,但《画室》没有入围,于是库尔贝说服赞助人,自己在博览会对面租场地办展览,开启了艺术家自我组织展览的形态,形成独立于系统之外的空间的话语权。1857年,“沙龙展”的地址转移到了香榭丽舍大街上空间更大的万国博物馆,然而展出场地的扩大并没有缓解矛盾,因为每年仍然有大量艺术家落选。当时掌权者拿破仑三世的个人品位倾向于传统的写实绘画,1863年保守的评委会拒绝了五千件作品中的三千件,包括所有印象派画家作品,引起落选艺术家强烈不满,学院派做出妥协,同意5月15号在官方附属场地举办“落选者沙龙”,“落选者沙龙”为1874—1886年举办的一系列8次印象派展览打下了根基。此后,展览成为体现艺术权力的关键方式。到了19—20世纪,策展人核心角色转向视觉文化与品位的专家,筛选和决策的功能变得尤为重要,博物馆更多地与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成为新的表达和展现方式的实验场域、观众参与和学习艺术的场所,展览以其文本—视觉与空间的独特叙事方式,成为推动艺术史发展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时间是加速的,空间是静止的”[2]。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在力图用时间消灭空间,在交通速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物理空间似乎变小了,地理距离变近了,语言在这种逻辑下,主张空间重要性的后现代主义所指的空间不再限于地理,当代空间获得新的扩张途径。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开始了“空间转向”,三种新的社会空间形式出现,即都市化空间、全球化空间、超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它们与其他空间形式,与已经变形甚至只保留下一些碎片的传统空间相互碰撞、叠加、交织在一起,改变和重构着人的活动方式。人们在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响下,对美的追求逐渐从艺术殿堂转移到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博物馆革命”提出“跳出美术馆僵化体制”的问题,独立于美术馆体制之外的“替代性空间”(alternative space)兴起[3]。艺术顾问Allan Schwartzman曾说:“替代空间作为前卫的艺术实践空间,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艺术家的中心。替代性空间原本并不是作为展览空间而存在,可能是一些旧厂房、仓库等其他用途的場地,由于特殊的机遇如城市规划、租金低廉等而被改造为展览空间”[4]。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接受程度很有限,需要一个为当代艺术“发声”的机制,如果把画廊、美术馆作为艺术展示链条中的主流空间,那么替代性艺术空间则是主流空间的补充,为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与暂时不能进入艺术销售链条的艺术品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二、沈阳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替代性艺术空间及其展览情况

沈阳当下替代性艺术空间根据其资金来源,大致可以分为私人投资、地产名下和商场所有三种类型。成立于2018年的“无空间”属于无空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资金来源于私人投资。红梅·发酵艺术中心、1905艺术空间为地产名下替代性艺术空间的代表。红梅文创园是由东京的著名建筑规划师青木宏在已有80年历史的红梅味精厂原址上改建完成的,作为万科地产在北方区域的首个文创项目,红梅文创园提出“用文化致敬城市,用产业赋能未来”的价值观念,发酵艺术中心承担园区艺术展示、交流等功能。1905文创园坐落在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完整保留了工业遗址原貌和风格,成立于2013年。2008年,现代文化企业家郑志刚创立chicK11 购物艺术中心(以下简称K11),是首个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相融合的原创品牌,2018年,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正式落成,沈阳商场所有的替代性艺术空间以沈阳Chic K11美术馆为代表。

1.私人投资艺术空间

2018年3月,“无空间”首个展览“南方”展出了包括刘唯艰、王之博、娄申义、佟飚、吴俊勇、吴曦煌、孙逊在内的曾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七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以公共演讲的方式加深南北艺术家之间、南方艺术家与北方公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接下来的“理想主义画室”邀请了宫名、黄亮、王勃、商成祥四位本土青年艺术家与陈嘉扬、刘晓溪、袁小力、杨越四位鲁迅美术学院在读青年策展人组成艺术项目团队,在49天的时间里,以开放、纪实、直播的形式在艺术空间内创作,多角度还原了艺术家创作时的现实环境与内心投射。城市巡回展览“纸上·至上”,以“纸”为媒介,在“无空间”、别处画廊等五个空间同时举办,每个空间分别展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无空间”可以看到艺术家艾米丽(美)、飞扬·戈恩(爱尔兰)、郑云鹤(韩),以及国内青年艺术家董大为、付经岩以“书”的形式对艺术作出了不同的探索和诠释。展览“声音”作为公益展览,展出了沈阳市铁西区聋人学校学生们的版画作品,展期10天内共售出72幅木刻版画。展览结束后,“无空间”和校方售出作品收益全部用于购买艺术类画册和书籍,为学校创建了一个艺术图书角。主题性展览“眼睛看见它自己”探讨了“对主体性的悬置”,试图通过对主体意识的反思来探寻更多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可能性,艺术家们以版画、影像和装置等形式探寻了“悬置主体”所带来的体验。“法证建筑,循淤索迹”三件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录像艺术作品,以还原案发现场建筑的形式,对世界上著名案件的结论提出疑问,用专业严谨的态度陈列事实,黑白分明的冰冷,却唤起了观者内心的极大热情。“Margins of Excess”为比利时艺术家马克斯·平克斯在中国的首个个展,是他以摄影为媒介对后真相时代的回应,也是对纪实摄影自身边界的探索,马克斯·平克斯在作品中试图去反思:图像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图像如何被用于推进意识形态。

“无空间”的展览形式多元,成立以来接连举行艺术家群展、引进巡回展、公益性展览、主题性展览与艺术家个展等。然而,也存在着展览与展览之间空白期长、内容匮乏的问题。

2.地产名下艺术空间

通过表1可以看出,红梅文创园发酵艺术中心所举办的展览以群展和个展为主。除了萨尔瓦多·达利展之外,以本土艺术家作品为参展主体。由于发酵艺术中心没有独立的策展团队,其举办展览多为引进展,主办方不只是红梅文创园自身,外部力量影响因素较多。场地格局的优势使得展览趋于密集、活跃,同一时期可以举办多个展览。

根据表2不难发现,与发酵艺术中心相比,1905艺术空间发展时间更长,独立的艺术策展团队使得艺术空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1905艺术空间一样以艺术家为策展的中心,着重于呈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学术性并不鲜明。

3.商场所属艺术空间

沈阳Chic K11美术馆以打造主题展览为主,侧重于公众参与性。“LOVELOVELOVE爱的艺术:亲密”以爱的艺术为主题,展出了当代艺术史上三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翠西·艾敏与小野洋子的珍贵影像。中国当代艺术家杨福东的《愚公移山》通过影像作品,审视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亲密关系”。“网络重启”是欧洲艺术小组Numen / For Use联合K11打造的一次互动展,由蓝色纤维绳编织成的一张悬浮在空中的网状管道,公众可以在管道内攀爬,同时承载近百名参与者,陌生的观众通过共同参与这些作品而产生连接。蓝色纤维绳在展览之后将用在生活之中,在更广阔的范围阐释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农场”则邀请了17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运用从传统到当代的艺术语言,跟随中国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现实与个人状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空间成为了一个集艺术作品、沉浸感官与历史档案于一体的复合场域。

三、沈阳“替代性”艺术空间之忧

尽管维持时间的长短不是判断一个替代性艺术空间存在意义的标准,但不得不承认,沈阳近些年的艺术空间没有一处能存在十年以上,目前存在的替代性艺术空间都是2012年以后才出现的,其中2020年别处美术馆的落幕让人唏嘘。是什么让展览密集活跃的沈阳替代性艺术空间陷入短期化的怪圈?

1.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来源单一是沈阳“替代性”艺术空间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作为私人投资的艺术空间,创办者往往从个人爱好出发,不会过多考虑运营和资金问题。艺术家、负责人、空间管理者、策展人往往是同一个人,资金的缺乏、精力的不足导致了空间建设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表现在只在乎展览能否成功举办,而忽视了观众开发、藏家维护、学术研讨、社区互动等重要部分。

地产名下的艺术空间,固然有现成的空间和充足的资本,花费对企业来说不算多的钱,就能促进楼盘的销售,赢得支持城市文化建设的名声,并可借此增进与公权力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然而艺术空间的运行资金依赖于地产资金的划拨,地产高层对艺术的态度成为决定艺术空间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

2.政策支持不足

替代性艺术空间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展示场所,身份处于官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社会团体之间。在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与1989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对注册资金、团队规模、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以及1994年颁布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与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替代性艺术空间发展鲜有提及。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替代性艺术空间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国家(包括地方)政策对非营利艺术机构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完善、开放非营利机构的注册渠道与机制,出台向非营利艺术机构捐赠的个人、企业、基金会的税务减免细则,建立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全方位法律监管体系等内容。

3.缺乏有效管理

艺术管理是一门将艺术的特殊性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相结合的学科,是对组织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组织的良好运营。沈阳替代性艺术空间发展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尤其是高层管理运营人员。空间缺展览则引进展览,缺公共教育则搞两场沙龙,常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无法实现,学术立场时有时无。

与私人所有与地产名下的替代性艺术空间不同的是,K11艺术基金会作为K11所有艺术项目的最高领导而存在,下属各地区团队在编制上隶属于不同地区,由基金会统一管理。基金会发挥着接近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确定指导方针、制定专业方向,引导规划项目,任免专业人员。Chic K11美术馆的主要收入是其所在物业营业收入一定比例的提成,不足的部分靠票务推广、政府补助、企业赞助、工作坊、商品销售等作为补充。艺术空间在推介国际大师与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同时,也和本土优秀的成功艺术家有紧密的合作。[5]然而,成熟的运行模式还需要地区管理人员的落实和配合,才能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四、结语

私人投资、地产名下和商场所有三种类型艺术空间都是在当代艺术的兴起下产生的,弥补了沈阳本土美术馆的缺失,且日趋活跃,为当代艺术的自由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然而,依附于私人、地产和商场的“替代性”艺术空间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资金一旦断流则很快倒闭。沈阳市的“替代性”艺术空间想要获得长期、有序、良性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社会与自身运作环境,包括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艺术政策上的积极鼓励与引导,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各行业的资助,以及空间管理者积极建设的意识。

【作者简介】

马勤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學院硕士生。

李 林: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包亚明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陈志梧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1页。

[3]李之的:《替代空间的前世今生》,凤凰艺术网。

[4]蒋彤:《香港替代性艺术空间调查及其对大陆的借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5]白家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对话chic K11美术馆馆长黄圣智》,《艺术当代》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苏妮娜)

猜你喜欢

替代性美术馆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替代工会职能的可行性研究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