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宣玲:一草一木皆是课程

2021-10-28邢晓凤

教育家 2021年37期
关键词:小柯小玉生物课

邢晓凤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这句话大家能想到什么?”生物课上,王宣玲发问,大家哄笑着,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她轻轻将话题一引。“谁能讲讲‘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生物学现象?”大家纷纷摇头,“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王宣玲别具一格的课堂打开方式总是让大家眼前一亮。大家都说,王老师有一把“刷子”,总是能将乏味枯燥的课讲得灵动活泼。她说,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生物课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多留一份心,一草一木皆是课程。生活中,王宣玲质朴沉静,不善言辞,而一旦站上讲台,立马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从青春年华到鬓生白发,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初级中学的课堂上,王宣玲一站就是36年。

喜欢一位老师,爱上一门课

1985年9月,高中毕业的王宣玲,作为被招考的民办教师站上了讲台,不是科班出身的她深知,课讲不好,影响的将是孩子的一生。为了研究教学,她阅读了大量和科目相关的书籍;为了备课,她在空旷的房间里一遍遍试讲,凭着自己的韧劲和热情,她教的物理课备受学生欢迎。当时学校师资匮乏,缺什么老师,要强好学的她二话不说就能顶上,物理、地理、政治、生物课,她都信手拈来。

近些年,王宣玲主教生物课,她热爱生物,也把对生物的那份热爱传递给了学生们。王宣玲经常用小故事或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受童话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启发,暑假时,王宣玲把去了胚的玉米、煮熟的小麦、完好的豌豆种子分发给学生回家种植。开学回来,学生们七嘴八舌:“我的玉米没发芽”“我的小麦也没发芽”“我的豌豆苗儿长得可好了”,等同学们交流完,王宣玲才开始给大家“解密”,并“顺带”着让学生们自己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这样鲜活生动的课堂令大家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她带着学生去池塘边观察水蛭、藻类植物,帶他们去抓蚯蚓、蝗虫、蛐蛐,现场讲解。有时她会亲自去河里捞一些水绵,回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也会把学生们带到校园的试验田里,让他们观察蔬菜的生长,薅一棵花生苗,讲解花生的分蘖。有时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她会随时停在一株花前、蹲在一棵草旁,拈花抚草皆是课程。她说,生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处处是课堂。

“生物知识看似深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理解了,知识才会慢慢融入孩子的大脑里。”王宣玲善于将深奥的知识“掰开了、揉碎了”,以直白的语言讲解清楚。讲神经系统时,王宣玲会冷不丁地拍一下某个同学的手,同学下意识地一缩手,说“疼”;拿粉笔在某个学生眼前一晃,学生眼睛一眨。王宣玲说,这些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神经,我打一下你躲,这就是反射。讲神经系统的组成,她把脑比作单位的“一把手”,脊髓好比“二把手”,“一把手”负责全面管理,“二把手”管一些具体的事儿,好比脊髓的反射功能,缩手、膝跳、排尿等;有些事儿“二把手”需要“汇报”给“一把手”,这就是脊髓的传导功能。小孩儿要穿尿不湿,就是因为大脑发育还不完善,脊髓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大脑。讲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她说红细胞数量多,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也运输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数量少,主要功能是负责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人体哪个地方细菌感染了,白细胞就像警察一样,冲在前面,把细菌消灭掉,还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去消灭细菌,就像火警、特警紧急时刻能闯红绿灯一样。

“我们的性教育一直很缺乏,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讲生理卫生课,没必要遮遮掩掩的,你越是遮掩,他越是好奇,不如就大大方方地跟孩子们讲。”王宣玲不偏见、不守旧,还与时俱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及时地给学生们普及病毒知识,让学生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学好一门课,老师是最好的“兴趣”。一个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王宣玲教过的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选考时,最后选择了科目生物,他们说是因为王老师才喜欢生物课的。

走进孩子们的心坎里

王宣玲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孩子在周记里写道,王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妈妈!她不光“慈”而且“严”。王宣玲说:“自己的孩子越打越往自己的怀里钻,因为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教育就是立德树人,孩子有问题,老师得指正,这样才有助于他的成长。老师手中的‘戒尺,就是为孩子立规矩的,从行为到心理。”

学生小柯桀骜不驯,逆反心理强,留着一头长发,经常耍酷扮靓,还朝女孩吹口哨。王宣玲劝他把心思用到学习上,他说,老师您就别劝我了,看见书我脑仁都疼。学校不让留长发,他梗着脖子,一脸不服气:“我就喜欢留长发怎么了?”

“在学校就要守学校的规矩,以后走上社会更要守社会的规则,扭着来,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王宣玲盯着他看了看,说,“嗯,确实挺帅,不过短发会更精神。”说着拿出几张发型图给他看,小柯登时来了兴趣,说老师您还懂美发呀。王宣玲忍着笑说,那当然,老师还会理发呢,要不我给你理个帅气的发型?小柯点点头。王宣玲为他围上围布,拿出理发工具,“刷刷刷”,剪刀翻转飞扬,一会儿工夫,一头利落的短发剪好了,小柯照着镜子,兴奋得挤着眼睛冲她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他对王宣玲心服口服。巧的是,后来小柯没考上高中,而是去学了美发,学成后还专门来学校邀请老师,说一定要为王老师亲自设计一个烫花卷发。

王宣玲不仅为孩子们修剪头发,还时常修剪孩子们心中的“枝枝杈杈”。班里有两个优秀生小玉和小石。小玉性格内向,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小石性格开朗,大大咧咧,有点儿丢三落四,比起小玉,成绩总是略逊一筹。后来小石奋起直追,超过了小玉。要强的小玉受不了了,哭起鼻子来。王宣玲对小玉说,“失败一次不要紧,怕的是失败了一蹶不振。不甘落后是好的,但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我们要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才能走得更远。”老师的话,小玉听进去了,状态也放开了,原本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她积极报名了诗朗诵比赛。王宣玲从发音、肢体语言等一点点指导她,比赛场上,她情绪饱满,落落大方,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阳光之下,也有阴影。一次班里的学生小飞感冒了,王宣玲带着他去诊所看病,家长赶到后,质问她:“为什么不去大医院,耽误了病谁负责?”王宣玲解释,孩子就是感冒,去医院要排队挂号、各种化验,折腾一圈,得花几百元,还耽误工夫。家长呛她:“当老师还怕耽误工夫啊,谁让你给我们省钱了,再说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王宣玲被噎得哑口无言,她的心在滴血:没想到自己一番好意,竟得到如此误解。小飞安慰她:“老师,别跟我爸妈一般见识,您的苦心我懂。”后来家长知道误解了她,还专门赶来道歉。“当老师有苦有甜,有累的时候、有让人不理解的地方,但只要捧出一颗心对孩子,终有一天,孩子和家长都会理解你的。那时会觉得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王宣玲话语朴素。

趁身体硬朗,就再带带孩子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王宣玲是一个宁愿把苦埋在心底也不愿说的人,心有江潮云海亦波澜不惊,她说,人哪有被生活难倒的呀,我们终身都在学习,生活给我的第一课就是面对苦难。1994年,王宣玲的丈夫出车祸离开人世,她带着7岁的儿子既当爹又当妈,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从不向学校提条件。儿子结婚那天,正赶上学校开家长会,学校安排级部主任接替她主持会议,作为班主任的她心里装着学生,更能理解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所以趁儿子接亲的间隙赶回学校面见家长,当她出现在教室时,家长们激动得纷纷鼓起掌来。

王宣玲是个一忙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人。2020年,她55岁了(女高级教师可以在年满55岁时自愿退休,也可以延迟到60岁退休),大家心疼地对她说:“您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这下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了,趁腿脚利索,一定要多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王宣玲却申请留了下来,她说,我舍不得这群孩子,天生“闲不住”,趁身体还硬朗,就再带带孩子们。

猜你喜欢

小柯小玉生物课
啥都要双份
小玉
窸窸窣窣的影子(短篇小说)
阳台上的桂树
转基因
画里画外
“为你好”
生物课
《“船长”小柯:上了我这条贼船就很难下去》
耳朵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