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课题研究,构建“幸福教育”课程

2021-10-28李颖

教育家 2021年38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课题师生

李颖

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范畴,它思考教育之惑,解决教育之疑,从而达到推动教师专业提升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襄阳第一实验小学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植根传统,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结合教育发展趋势,选择相应的主导性课题进行研究。并基于研究成果,制定不同阶段的学校发展规划,真正以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与创新。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深挖“幸福教育”内涵,以构建幸福力课程体系为驱动点,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将促进师生的幸福成长与学校的特色发展融为一体,推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课程缘起

让课题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石,需要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预测将来,并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

回首:延展的文化脉络。襄阳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41,前身为湖北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为省属重点小学之一。20世纪90年代,作为市教委唯一一所直属小学,最早拥有校园局域网,承接无数课改实验,承办数不清的比赛与会议,被誉为“襄阳小学教育的窗口”。2001年,更名为“襄阳一实小”,提出“让教育充满幸福,让幸福伴随人生”的办学理念,让师生在人性化的管理及各项课改实验中收获幸福。2007年,学校提出“打造生命灵动的课堂,构建幸福洋溢的学校”理念,着重于让师生珍爱生命,感受生命价值。

审视:急需的整装待发。近80年的办学历程,使襄阳第一实验小学积淀了深厚的学校文化,也经历了历史变革中的尴尬。2013年,学校与均衡教育发展失之交臂;2015年,学校由市直变为区直,诸多优惠政策收回。当年意气风发的名师和优秀教师步入中老年,职业倦怠感弥漫,学校笼罩着浓浓暮气。

为使学校重新焕发活力,学校紧抓“幸福”二字,把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传承并深化“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聚焦“幸福教育”,开发幸福力课程,提高师生感受、传递、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新的学校生活常态下,让教育理想落地生根。

放眼:新时代的乘风破浪。学校大力深化“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用课程撬动学校变革,借力《城区小学幸福力课程开发的路径研究》课题,助力“幸福力课程”的研发,通过对幸福教师的塑造来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从而实现育幸福学生、塑幸福教师、聚幸福家长、办幸福学校的美好愿景。

课程研发

要将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的引领力非常关键。学校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律,制定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为教师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基础。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技能,更需要智慧。学校拥有一批有教育情怀,有实验精神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教科研工作基础。学校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研究课题,具有开展课题实验的丰富经验,这是学校进行课程研发的坚实后盾。

聚焦。 “幸福教育”理念必然落脚于“幸福课程”的实施,即在“幸福教育”理念下,进行课程的系统性与校本化、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建构。这是一项全局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具体研究中主要聚焦于幸福力和幸福力课程。

幸福力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实力,学校旨在帮助师生通过课程实施,成长为具备幸福力的人,并获得长久的幸福。关于幸福力课程的开发,学校确立了《城区小学幸福力课程开发的路径研究》这一课题,并寻找理论支撑,界定核心概念,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更趋科学、严谨。学校致力于整合、深化现有课程资源,着眼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幸福感。

出发。学校坚持点面结合,课题引领,上下联动,充分发挥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师群体的作用,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成立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学校专门组建了课程发展中心,为课程改革提供战略规划、智力支撑。并成立了由校长领衔、集合各学科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的课题核心团队,负责项目管理和实施。

加强教师培训,打造课改团队。学校派选骨干教师赴扬州、广州等地学习名校的课程规划,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与恒大小学、荆州街小学等校进行交流学习,为构建幸福力课程的基本框架积累经验。学校还邀请多位课程专家为全校教师做专题培训,并組织各教研组分别制定幸福力课程标准。同时大力推动教师研习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反思,加强个人研修。

课程实施

通过对幸福力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教师们的热情被点燃,专业被赋能,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加旺盛,学校不仅是学习、工作的场所,更成了师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家园。

特色课程。作为全市体育传统项目校,襄阳第一实验小学整合多方资源,率先引进奥运会射箭项目,建设高规格射箭馆,并着手研发射艺特色课程,让师生体验力与美的融合,感受传统六艺与现代竞技运动的完美结合。学校体育老师集中研训,快速提升射箭技术,并初步探索出射艺教学模式,首创动静结合的弓操,深受师生喜爱、家长欢迎。

实践课程。学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师资,开发了非洲鼓、趣味手工、少儿编程等17门课程,以及“童眼看家乡”系列研学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特长,提高动手能力,以积极多元的姿态迎接未来。学校还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感受幸福力课程,在研学课程中和孩子们同吃同玩同学习,增强自信、收获幸福。

融合课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课堂为主阵地,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研究的方式探讨问题,制定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职业幸福。

2019年12月,学校开展以“智慧陪伴,幸福成长”为主题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杨俊婷老师带领大家将数学课堂搬到操场上,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趣味任务,将多门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课程中提升数感、增强体魄、建构空间想象和创造力,提高幸福感。

课程展望。回首两个学期的课题行动轨迹,还有不少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课程改变,学校才能改变。课程是撬动学校变革的关键驱动点,课程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师改变,才能带来学校的改变。教师改变的关键在于内心对改变的认同,因此,需要来自一线的“懂的人”,不断地与教师进行理念与实践的碰撞、磨合,慢慢达成共识。

以学术力量带动教师进行研究与实践。只有自下而上的、基于一线教师需求的、融入一线教师专业智慧的改革,才具有持续不断的行动力。只有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

课程变革,应鼓励每个年级不同程度地动起来。学校主张“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但只是允许暂时落后。如果鼓励各个年级都能够向前迈一步或者半步,教师与学生看到的世界就会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于杏林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课题师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麻辣师生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