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2021-10-28史立凡
史立凡
(西交利物浦大学 国际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从21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国内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无限发展潜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的溢出效应愈加明显。较为明显的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流入,中国国内的储蓄量和投资量也大量增加,资本积累相较之前来说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而涌进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相对来说国内各企业的创新升级意识也随着逐步提高,失业率也有下降的势态,居民收入随之增长;第二个方面,FDI也带动了产业聚集,促进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随着对FDI全球规模不断扩大,关注热度持续升温,FDI对相应输入国带来的影响也越加引发国内外学者的讨论,其中FDI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大规模的引入外资,是否会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是否会扩大城乡收入的差距,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收入水平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变缓或者严重时停滞。因此研究FDI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区域经济特征明显的我国来说,分地区甚至是分省或市来进行研究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于FDI和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早,研究结论也有较大差异。Chase-Dunn[1]、Aitken等[2]、Feenstra等[3]以及Hansan分别利用基尼系数和其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收入差距与FDI之间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FDI的增加相关国的收入分配方面有恶化趋向,FDI的输入越多,收入分配的差距就越大。而Roma[4]、Muhammad等[5]则通过实证分析认为FDI可能会优化东道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各个企业对于员工收入差距的控制使其趋于平等,但将时间效应扩展至十年乃至二十年就可以发现,FDI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问题的。但有些国外研究者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于FDI和GDP反应程度的明显区别,两种地区实际应当进行分类研究。Feenstra等[3]发现相较于发达国家较强的科技创新和吸收利用能力,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高新科技的支撑,单纯靠劳动力或者低技能获取收入的低收入者很少能从FDI的流入中获利,从而导致本国的贫富差距再次逐渐扩大。也有国外学者表示FDI对于两个种类国家中的不同类型经济体收入分配的影响应当再次细分,Fajgelbaum等[6]发现大量FDI的输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者人群,从这一划分标准进行研究就可以看出,FDI 可能会扩大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同时也会缩小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Lessman[7]以 55 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后认为,FDI的流入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是贫穷的国家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作用,而对于发达国家或是富裕的国家影响作用是不确定的或是随机的。
总而言之,国外学者对于FDI对各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是没有一致的结论,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或是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类的不同,都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不同,但是大部分的国外学者认为FDI的流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会扩大其收入差距,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则会有缩小其收入差距的影响。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FDI流入增加,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学者关注。关于FDI对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论大致分为以下3种:第一种是FDI 的大量流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种是FDI 的流入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是种FDI 的流入与收入差距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如韩琪和冷艳丽认为FDI的流入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有着扩大的直接影响[8-9],而景守武和陈红蕾以及郑磊和汪旭晖则认为有着缩小的直接影响[10-11]。但还有一部分的学者将国内的研究分地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FDI的流入对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改善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有着扩大或是恶化差距的作用,但是对于中部地区的研究结论学者们还未有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如丁明智认为FDI大量流入中部有利于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融合,是有益于中部地区改善收入差距的[12],但是还有一部分学者如欧阳立华认为这种形式的经济投入会使得中部地区的自身经济能力超负荷,从而恶化收入差距[13]。
上述有关FDI的大量流入对于某一地区整体或是部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学者大多数是从某一个国家进行研究,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按地区划分进行分析的,但是较少有从某一个特定省份的角度出发并且进行实证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以引入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方面位居全国前列的江苏省为例,对于江苏省三个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对策建议。
2 江苏FDI与城乡居民收入影响总体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FDI流入,而江苏省作为东部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大规模引入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增长。2018 年江苏省新增设立的外商投资项目就有3348 个,相较2017年增长了2.9%;同年新增合同外资额为605.2 亿美元,相较2017年增长了9.2%;2018年实际使用外资 25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与此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再加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江苏省的外贸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部分经济发展指标
由表1可知,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持续增长的,自1985年开始的0.16亿美元到2018年的255.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持续增长。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一直处在25%~30%,就全国的省份中来说是名列前茅的。表中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自2008年的金融风暴以来,全国的经济备受打击,负面影响有所增加甚至出现衍生的经济打击,江苏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当然也不例外,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了2008年以后的江苏省FDI,直接输入量有所减少同时也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其他省份。此外,江苏省的外资依存度,自2003年达到巅峰以后就开始持续下降,甚至从2003年的0.0102下降到了2018年的0.0022,数据的变化说明了FDI对于江苏省的经济影响是逐年递减的。另外,从最后一列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结论,从1985年到2009年由于FDI处于初期阶段,江苏省的城乡收入比是逐年增大,并在2009年处于最高点,此后开始下降至2.264,虽然下降幅度较小,但2009年后开始大体趋势还是以减少为主,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是呈前半段较为明显的倒“U”型,也有人把它叫做“铃形假说。对于以上的这些数据的变化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但FDI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一定作用,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以下部分进行计量分析。
3 FDI 对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实证分析
3.1 模型设定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FDI 在江苏省的区域分布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地FDI 的吸纳量以及城市收入不均等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揭示这种区域差异,本文在考察FDI 对江苏省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的同时,也考察了FDI 对江苏省不同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将江苏省13个市归并入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由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较多,考虑到FDI自有特性对于因变量的影响,本文尽量使用全面且综合的数据进行研究,故本文使用2006-2017年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利用库兹涅茨基本模型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加入RNGDP和FDI的平方项更加深入地研究与验证在江苏省FDI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数据处理时考虑到单位问题,统一将美元按 2006-2017 年间当年汇率换算为人民币。最终提出如下模型:
lnIGat=β0+β1lnFDIat+β2ln(FDIat)2+β3lnPRGDPat+β4ln(PRGDPat)2+β5lnFARat+β6lnURat+β7lnTRADEat+β8lnEDUat+Uat
其中a表示横截面上的个体数目,即(a=1,2,3,…,13),江苏省的13个市;t代表时间序列(t=2006,2007,2008,…,2017),即不同的年份;U为计量模型中的误差项。
3.2 变量说明
IG表示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度量该变量,即IG是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而对于解释变量: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本文选取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地区引进外资水平的度量,为解释变量,由于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是以当年美元价格计算的,因此本文在处理时选择依据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将其换算为人民币单位。PRGDP表示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本文用PRGDP来代表各市的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控制变量,主要用来考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FAR表示固定资产投资率,本文是利用江苏省各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各市生产总值相比得出的,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UR表示城镇化水平,由城镇人口与省总人口相比可以得出,理论上来说随着城市人口的相对增加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TRADE表示贸易开放度,该指标以各地区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与全年总GDP的比值来衡量,为控制变量之一。EDU表示受教育水平,该指标是用江苏省各市的高等学校数量与江苏省各市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相比得出的,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13个市作为样本,为了便于进行地区间的研究,本文将13个市按照区域方位分为三个地域类别,具体为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7年的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数据。实证分析所用到的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8年)《江苏统计年鉴》(2004-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8年)以及中国统计局等官方网站。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对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06-2017年)
3.4 实证结果
本文使用Stata13.0结合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为了更加精确地得出结论,将研究对象按照需求划分为两组,主要是研究第二组的数据变化和结果。第一组是以江苏省全省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组则是根据需求江苏省的三个地区苏北、苏中、苏南,做分区域样本估计分析。但由于研究年份较短,各个市的单个样本数量比较大,短面板的特点较为明显,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了便于选择并且识别模型,在模型的选取之前,对数据进行F检验,豪斯曼检验以及LM检验。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FDI对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
3.5 江苏全省总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FDI和FDI2的这两个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标检验出的回归结果,β1=0.0437,β2=0.0218,两个数据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且两个都为正数,说明从计量结果来看,并没有出现倒“U”型效应,这与前文描述统计分析不一致。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FDI并不直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而是通过促进当地产业发展,通过人均GDP提高增加居民收入,这点在下文PRGDP分析中可以得到验证。但是随着地方产业发展并进行产业转移,从城市转移到城郊,再到农村,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这样城乡收入差距就出现了一个倒“U”趋势。
从PRGDP来看,β3=-0.0349,β4=-0.0174,但是这组数据均未通过10%及以内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符号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从城镇化水平来看,β6=-0.3996,通过了1%以内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符号为负,说明UR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巨大,并且是呈负相关的关系,即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城乡融合较好,无论是交通还是科技,城乡互通更加有益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贸易开放程度也从另一方面说明FDI的影响,可以证明贸易的开放程度对于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呈正相关的,即江苏省贸易越开放,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越大。无论城乡融合得有多好,乡村近几年发展的有多快,城市和乡村还是有技术,人数,科技上的差距的,如果城乡同时进行贸易,城市的优势还是非常显著,所以一个省的贸易开放程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越大。
3.5 江苏三大区域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先从苏南地区来说,苏南地区作为三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也就成为了第二组数据中最特别的一组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不仅它的FDI和FDI的平方项没有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就连PRGDP和PRGDP的平方项也没有通过,但反而是固定资产投资率、城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三个指标的系数与全省的数据都十分相似,除了FAR的系数与全省相反,β5=-0.0432,说明在苏南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负相关,即苏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苏南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越大,苏南地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十分类似。在苏南地区,相对于FDI和PRGDP这两类大的指标,微观的城镇化,教育,固定资产等相关指标,反而更加能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对于苏中而言,苏中地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区,也是一个独特的过渡地区。苏中地区相对于全省的数据来说还是有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在FDI和PRGDP上,FDI数据未通过1%显著性检验。但是PRGDP和PRGDP的平方项却通过了检验,并且PRGDP的平方项系数为负,β3=-0.0763,说明在苏中地区,相关图像的抛物线向下,存在倒“U”型,并且经过计算可以得知现阶段的苏中地区正处于抛物线的左边,也就是,苏中地区的PRGDP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且还未达到最大值。除此之外,城镇化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呈正向关系,即苏中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贸易越开放,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而苏中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呈负相关的关系,β8=-2.2149,也就是说苏中地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
相较于苏南和苏中而言,苏北地区经济是较为落后的,就表3的数据来说,除了EDU的数据与苏中地区差距十分大,其他的数据几乎没太大的区别,同样也是PRGDP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图像有着倒“U”型模式,但就从EDU这一项数据就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特别之处,β8=17.4075,系数是正数,数据也十分大,这就说苏北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十分巨大,不仅两者是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且苏北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稍微升高一点,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很多,这也就为苏北地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各种基础理论后,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江苏省FDI 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以江苏省及其三个地区作为具体对象进行研究,首先对FDI 与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特征做出了描述性分析;再结合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说;其次,利用2006-2017年江苏 13 个市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FDI扩大了江苏省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对于江苏省省内的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固定资产投入率,这类微观的数据相较于FDI与PRGGDP来说,对于苏南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反而是巨大的。第三,对于苏中而言,苏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图像是呈倒“U”型的,并且现阶段苏中正处于抛物线的左边,即经济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越大。第四,就经济水平最低的苏北地区而言,苏北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十分大,苏北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稍微升高一点,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很多,其余的数据基本与苏中地区相同,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图像是呈倒“U”型的,并且现阶段正处于抛物线的左边。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一,引导FDI向农村产业流入,促进城乡一体。其二,对于苏南来说应该更加注意微观的经济指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率,要均衡固定资产在城市的投资。其三,对于苏中地区虽然现阶段处于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但是要继续加大对于城镇化和贸易程度的投入。其四,对于苏北地区,要注意对于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且要保证乡村的人才流动量。这种策略对于苏北的发展有着指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