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疗法后的效果

2021-10-28张世卿刘叶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依从性研究组

张世卿,刘叶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脑血管介入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临床常见脑部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难治愈、预后差、易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目前,临床多以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预后易受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1-2]。因此,实施必要干预措施,有利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是以健康为基本导向,从入院到出院给予患者全面性护理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模式更具有全面性,且更注重患者生命健康[3-4]。本研究选取94例C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实施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对患者血管内介入疗法后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2~72岁,平均(48.98±5.21)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7例。研究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21~73岁,平均(49.85±5.98)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1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确诊为CIS;(2)符合血管内介入疗法适应证;(3)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认知障碍;(2)近期接受其他干预;(3)合并其他疾病;(4)其他脑部疾病;(5)中途退出本研究;(6)严重感染;(7)高血压危象;(8)依从性差;(9)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0)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 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干预。(1)按时查房;(2)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3)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4)给予患者心理、饮食、运动等指导。连续干预6个月。

1.3.2研究组 接受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干预。(1)成立小组。组建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疾病、血管内介入疗法知识学习及培训,考核通过后准予进入临床护理工作,未通过者继续培训学习至考核通过。(2)制定计划。入院时采取一体化接待,即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共同接待,积极询问患者病史,协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心理健康,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制定干预计划,包括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讲解、心理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3)健康宣教。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病情、疾病知识掌握度、自护情况、心理等方面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健康宣教计划,由护士主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定期举行宣教,包括对CIS疾病知识、血管内介入疗法注意事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应对方式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根据健康宣教内容选取合适宣教方法,例如,入院时采取一对一讲解,治疗期间采取视频、幻灯片、小组交流活动、讲座等方式进行,出院时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并采取微信、家访等形式进行健康指导,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促进患者加强自护。(4)心理护理。干预前由心理医生主导,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心理干预计划,并加以实施心理干预,干预期间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新心理护理计划。例如,焦虑患者接受轻音乐、转移注意力、加强知识宣教、放松训练等干预,化解其焦虑情绪;抑郁患者接受多陪伴、鼓励、户外活动等干预。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积极倾听患者诉说,并对情绪不佳者给予适时干预。(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吸服营养剂,或静脉营养支持。(6)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用药,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用法用量、药效、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7)加强护士培训。①管床护士:实施功能轮班制,定时巡房,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并作出及时处理,后根据病情变化由小组组长展开小组讨论学习;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确保患者按时、准确服药;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患者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了解度,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定期展开小组讨论,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商讨;定时检测相关仪器、数据,确保其准确性。②质量控制:成立质控小组,定期进行安全质控检查,并责任到人;定期组织护理质量学习,加强护理人员质量宣教,做到规范落实、层层把关。(8)出院指导:与社区做好交接,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康复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康复指导方案,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连续干预 6个月。

1.4 观察指标(1)健康知识掌握率。采用自编CIS患者血管内介入疗法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分别评估干预前、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率,包括CIS疾病知识、血管内介入疗法注意事项、饮食、日常生活、运动锻炼、用药等,共20条目,100分,完全掌握为100分;基本掌握为80~99分;掌握为60~79分;未掌握为≤59分,将完全掌握、基本掌握与掌握计入总掌握。(2)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情况。焦虑、抑郁程度均与分值呈正相关。(3)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分别评估干预前、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包括生活、心理、社会、躯体4个维度,共74条目,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两组预后,分值越低,预后越好。(4)治疗依从性。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自制遵医行为调查表评估两组治疗遵医行为情况,包括饮食健康、运动锻炼、疾病知识、控制情绪、用药情况、定期复诊6个维度,共25条目,非常依从为80~100分;一般依从为50~79分;不依从为0~49分。(5)不良事件发生率。密切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记录相应例数,包括再闭塞、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死亡。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率研究组健康知识总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比较[n(%)]

2.2 心理状态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2.3 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干预后研究组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比较[n(%)]

2.4 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2.5 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CIS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致残、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目前,临床多以溶栓、介入治疗为主,但其效果易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后CIS患者极为重要。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CIS常规护理是对患者住院期间生命体征、饮食、用药等的基础护理,旨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促进患者疾病恢复,但对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效果不佳,且常规护理干预不具有全面性[6]。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健康为基准,包括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患者实施从入院至出院后6个月的全面、全程护理,包括心理干预、不同时期疾病知识、注意事项、自护方法、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讲解,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合适、及时的健康指导计划,指导、监督患者依据计划进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旨在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纠正生活习惯,增加疾病知识掌握度,提高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SAS、SDS、神经功能及预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对CIS患者血管内介入疗法后实施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健康知识总掌握度、治疗总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增加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CIS患者血管内介入疗法后实施基于健康理念导向的全程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增加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及预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此外,其还有利于构建护患良好关系。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依从性研究组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