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战役“小推车奇迹”的背后

2021-10-27王超

党史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工土地

王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整个淮海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全力以赴,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用小推车创造了支前奇迹,写下了不朽的传奇。淮海战役“小推车奇迹”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土地改革激发亿万农民革命热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千百年来,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民贫穷的最根本原因。据统计,土地改革以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农村70%以上的土地。地主靠土地进行残酷剥削,广大农民终年劳作,却得不到基本的温饱。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摆脱苦难,过上好日子,成为中国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为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将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农民,从而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宣布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彻底改变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后,党在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亿万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以山东解放区为例,至淮海战役前,已经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据不完全统计,鲁中南区贫苦农民分到200多万亩土地;胶东区有100万农民分得了180多万亩土地;渤海区有200多万农民分得土地200余万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政治上翻了身,为了保卫胜利的果实,他们自然会把支前当成自己的事业。在“保田参军”的政治动员下,广大农民放下锄头,踊跃参军,扛枪上前线,出现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好儿郎,送到部队上”的感人场面。

正是靠着土地改革,解放区亿万农民的革命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成为决定淮海战役结局的最重要力量。

始终维护好支前民工的切身利益

在旧中国,广大百姓长期生活困苦,即使在解放区,也谈不上富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动员人民广泛支前,光说空话是没用的,只有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党才有威信,群众才会响应党的号召,真心跟着走。在淮海战役支前过程中,党就把这一条充分运用到群众工作中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妥善解决民工的衣食住行问题,切实维护支前民工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一是制定合理的征粮政策。严格按照各地粮食收获情况和灾情情况分配征粮任务,不过多影响人民的生活,合理分配负担。在借粮时统一发给证明书,战役胜利后,政府再与农民结算清楚。同时,规定每亩田地借粮不超过10斤,不向人均拥有土地量不到1亩地的农户借粮,从而最大程度地照顾了群众的利益。

二是制定合理的民工动员办法。在战役前期,制定合理的民工动员办法,与民工达成服务协议。如1948年10月27日,渤海行署在《关于战时勤务负担暂行办法》中规定,民工的年龄应在18岁至55岁之间,可以酌情减免和照顾的情况包括:在军、工、烈属家中只有一个男劳动力的家庭;患有残疾、精神病及恶性疾病者;乡村的复员军人、学校现任的教职员及城镇靠手艺维持生计的艺匠、小商、摊贩等。对正在生产劳作期的民工给予适当照顾,可以缓工至生产期之后再支前。为避免对工商业造成影响,对城镇中工厂、作坊的工人也予以照顾,可以雇人代替或酌情出勤。这些规定,对于维持农村及城镇的生产发展、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制定合理的民工供给标准和办法。1948年9月1日,中原解放区发布《禁止无偿派差,实行给价包运制度》的公告,明確提出:“凡前后方部队、政府机构、学校、工厂、医院、兵站及其他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所有搬运武器、弹药、机器及一切粮食物资等,大概应依照规定运费按工给价,或按件给资。一律禁止无价派赴,禁止只分伙食不结工资之义务运输制度。”根据华东支前委员会《关于淮海战役中运河、汽车、火车运粮的总结》记载:小车运输费按百里百斤13%提成;船运运输费用按百里百斤3%提成;汽车运输费按百里百斤17%提成;火车运输费按百里百斤2%提成。1948年10月26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财经经济办事处颁布《关于执行新颁支前经费供给标准会计系统及供给办法的通知》,对民工供给标准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在伙食标准上,按供给制供给的民工,每人每天可领秋粮3斤、菜金半斤(为野战军的一半);民工随军担运团,统一按照辎重兵的粮草菜金标准供应秋粮5斤、菜金1斤;对因支前工作生病的民工,按秋粮3斤、菜金3斤发放。在服装供给标准上,对服务6个月以上者,冬季发棉衣1套、棉帽1顶,夏季发单衣1套、单帽1顶。服务3个月以上的常备民工,每月发黄烟4两;不需要烟草的民工,可折成现金发放。此外,还对办公费、运输工具的修理费、车油费、擦枪费、理发费、医药费、负伤费、埋葬费、赔偿费和铺草费等项目进行了规定。这些供给标准,有效改善了民工生活,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如1948年1月5日,即淮海战役发动的前一天,山东省日照县发布《支前指挥部紧急通知》,规定支前民工“每人每日发粮3斤、菜金折秋粮12两、草3斤,但一人一车至少推200斤,每日走50里路,若超过部分按百斤百里提13斤给奖”。这一规定在核定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计算报酬,同时鼓励多劳多得,极大地激发了民工支前的积极性。

四是设立民站。1948年10月2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在民工来往的道路旁设立民站,每15公里设一小站,30公里设一大站,为运输粮食物资的民工提供茶水、饮食、住宿甚至医疗服务。民站的组成以地方为主,中心站站长由县民站干部兼任,大站站长由区干部担任。这些保障措施使得老百姓认为支前不仅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活路和收入来源,由此更激发了支前的动力。据华东支前委员会对67处民站统计,共接待民工189万人,供应粮食904万斤。

五是实行代耕制度。对于随军支前的民工来说,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家中的田地无人耕种。为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各地政府积极实行代耕制度,采取“常互常,短互短,常短代军属”政策,支持鼓励群众自愿结合成互助小组,在家的替出勤的完成生产,由全村或行政组分工轮流帮助支前民工家属完成生产,由出勤民工交代生产任务给村、组长,缺什么补什么。多种形式的代耕互助制度,有效解决了支前民工的后顾之忧。

六是制定民工抚恤办法。1948年6月,冀鲁豫行署、冀鲁豫军区颁发的《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办法》规定,凡民兵、民工单独或配合部队作战、担负战场勤务而殉国者,均发给棺材1口或葬埋费小米400斤;一次性发给抚恤米150斤;其家属按烈属待遇,无劳力者,由本村全部或部分代耕,有劳力无土地者,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功绩显著者,可建立烈士祠、碑、塔、坊、匾等予以褒扬,并将其功绩入传入志。负伤致残者,称荣誉民,享受荣誉军人同等优待,一等残废全年抚恤金小米300斤,二等180斤,三等120斤;不能从事劳动者,由政府为其本人或家属介绍适当职业;有土地者为其代耕,无土地者分配适量土地。这些规定的颁布和施行,对于解除参战支前民兵、民工的后顾之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制度来充分发挥支前民工的战斗力

如何将人数众多的民工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动员起来?在这方面,主要是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将支前民工编成准军事建制的民工队,做到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民工队伍一般由村、乡、区、县、专区分别组织小队、分队、中队、大队、支队,由各级党政干部任领导。民工队伍又按任务分为三部分:归属部队领导调度使用的服务3个月的随军常备民工、归属支前机关直接掌握的服务1个月以上的二线转运民工、归各地政府领导在当地完成各项临时运输任务和修桥筑路的后方临时民工。按照民工的类别和任务不同进行了相应的组织编制。其中,在随军常备民工和二线转运民工中建立了4个等级的组织,分别是大队、中队、分队和小队。大队由3000名民工组成,设立大队长、副大队长,政委、副政委,参谋、文书、粮秣员、会计、医生、通讯员、炊事员等各1至2名,总管下面各中队、分队、小队的事务。大队下辖5个中队,每个中队由600名民工组成,也分别设立中队长、副中队长、参谋、文书、文化教员、卫生员、教导员、粮秣员、会计、通讯员、炊事员等各1至2名。每个分队由150名民工组成,设立分队长、副分队长、司务长、司务员、炊事员、通讯员等。各级支前机构均吸收妇女干部参加,并在乡村单独成立妇女支前中队、分队。

在管理这些准军事建制的民工队伍时,各地党政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细则。如1948年11月《启东县常备民工东南一大队总结报告》记载,江苏启东县(今启东市)民工管理制度规定“早晚点名,加强群众行政观念,减少自由散漫现象”;宿北县(旧县名,今属江苏宿迁)支前总队部宣慰科在1948年12月24日的《怎样做好民工工作》一文中记载,宿北县就民工供给和伙食管理规定“建立统一的供给制度与发放机关”,“坚决执行编制,掌握精确人数,严格检查贪污浪费不节约现象”;该县还重视民工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饮水、吃饭、睡觉、行军、环境卫生检查、大便的处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方便民工比对检查,规范行为。

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淮海战役大部分支前队伍中都有民工党员配备,如胶东区规定“大队主要干部由县党政配备相当于县级干部,中队主要干部由区党政配备区级干部,分队主要干部由党政配备助理员或坚强的联防干部,小队干部由村主要干部配备之,民工骨干中党员要占20%”。对这些民工党员,通过不定期召开战场支部会等组织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纪律观念,强化党员意识,使之以实际行动在支前工作中起到带头和带动的作用,以此增强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普通民工以能够为党组织工作为荣,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荣。1948年11月1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出《关于在民工中培养积极分子培养干部发展党员的通知》。据统计,华东地区各级党组织在参加淮海战役的17.43万名民工中共发展党员5811名,占民工总数的3.3%。

三是制定奖惩措施。1948年11月1日,华东支前委员会拟订了《支援前线奖惩办法》,规定民工凡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纪律,积极帮助群众生产,在防奸反特、防止民工逃亡工作,参加碾米磨面、保护公路与电线、爱护公粮公物等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各级支前组织应予以奖励,按照支前突出成绩的具体表现确定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功。对于消极怠工、目无法纪、中途逃亡或投敌的民工,各级政治机关也要按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批评、警告、大会反省、记过等处理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继续为支前服务。如1948年华中第六行政区出台了《第六行政区后勤人员立功条例》,就干部立功、一般后勤人员立功、集体立功等事项列出了一系列具体条件,对符合标准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公开表彰,并将立功喜报送往后方,极大地激发了民工支前的荣誉感和积极性。据统计,华东地区17万民工中,立特等功的有197人,立一等功的有4646人,立二、三等功的有9.09万人。其中,渤海一专区担架团从1948年6月开始随军8个月,征战5000多公里,全团3000多人,90%以上立功,荣获了65面奖旗,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模范担架团”称号。华东支前英雄、胶东农民唐和恩支援淮海战役时,在自己用的一米长的木棍上刻下了自己在支前过程中经过的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字,行程达5000多公里。

提高广大支前民工的思想觉悟

要让群众自觉地支援前线,就要让党的目标与群众的利益诉求保持一致,就要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宣传。在这方面,党坚持“把支前民工队当成学校办”的方针,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一是开展形势教育。由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讲解解放战争最新形势,使人民群众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充分认识到我军胜利的必然性,提高参战的积极性。二是开展“保家保田”教育。把农民个人利益与战争胜利的意义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懂得只有战争取得胜利,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坚实的保障。三是开展诉苦教育。开展群众诉苦大会,让群众倒苦水、说心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再总结对比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最终提高人民群众支前的主动性。四是开展政策教育。向民工讲清支前的供给标准和办法,让民工明白支前不是无偿服务。针对有些群众想支前,但又想照顾家人的矛盾心理,向他们讲清楚政策,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五是召开动员大会。淮海战役前夕,淮北地区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中共宿西县委召开全县大会,进行支前动员,会议要求“全心全意全力支前,一切为着战争,一切为着保证战争的胜利”。中共萧宿县委在濉溪口西刘庄召开支前动员大会,提出“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不惜倾家荡产,支援淮海前线”“打倒老蒋有福享,永远过上太平年”“保田、保命、保家乡”等口号。六是采用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用戏曲演出、教唱歌曲、办壁报等形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宣传。当时创作出的“碾磨一起转,米面送前线。打倒蒋介石,粮食是子弹”“吱吱响,碾子响,家家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运的运来装的装,为了前方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等支前歌谣随着支前民工在各地传唱,产生很好的效果。此外,有的担架队还在前线办了民工文化学校,利用休息时间教民工识字,有的人1个月下来能识150个字。对此,民工高兴地说:咱不光支了前,还提高了文化,三四十岁了,又上了民工大学。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广大群众对“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有了较深刻理解,阶级觉悟有了较大提高,情绪高涨,支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发生在淮北大地上的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支前运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财富,并将其转化为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动力,这正是歷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工土地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民工买保险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