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农耕畜牧孕育的家园》
2021-10-27
阅读心得
阅读推广人
马修书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校长
方块汉字,凝聚历史,构想未来,负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照耀着中华各民族的一路辉煌,它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情感的延续。解读充满生命活力的汉字,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汉字中国》的初衷与使命。
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精美的页面设计让我们在汉字与图画的碰撞中更深刻地感知文化变迁,一步步贴近汉字文化,切身体会汉字的魅力。新颖的形式,趣味的绘图,编者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汉字,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农业畜牧孕育了我们的家园,鲜活文字背后反映农业的变迁、畜牧业的发展,汉字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将这一帧帧画面拼凑起来,串联起生命的活力,积攒起思维的力量,创造着我们应对未来的无限可能。
农耕记忆,从神农尝百草到大禹治水,一粟一稻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萦绕,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禾”穗垂而向根,手握“禾”而为“秉”,手持为“秉”,“秉”就是掌握,秉持便由此而生;春始开耕为“襄”,万物复苏,在人群的忙碌喧闹中新的节令开启,引申吵闹便是“嚷”,耕种土地便是“壤”;嫩芽初生,蓄势待发,才能、才干既成“才”。在这本书里,每个字都是一幅画,演绎着农耕文明的成长、汉字文化的成熟,又像是一位故事的讲述者,在色彩的映衬之下,缓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此六畜,人所饲”,畜牧伴农耕而生,人们渐渐开始饲养动物。甲骨文中,猪为“豕”,圈养生猪为定居象征,便为“家”;羊肉鲜美,引得人们赞不绝口,“羊”加两“言”是“善”,夸赞人的友好、亲切,古今相通;猎犬随人趴“伏”隐藏,伺机而出,便有了埋伏的意思。在智慧的凝聚下,我们学会“披”衣御寒、挥“笔”泼墨,能够吹“角”连营,动物身上的处处珍宝都延伸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含义。别具匠心的配图为文字添彩,为读者们展现畜牧文明的起源与进步。
《汉字中国》将汉字的魅力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绘图让甲骨文变得愈加色彩化。当汉字带上缤纷的色彩,为孩子们的世界带来一抹抹光亮,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上汉字文化并愿意去了解汉字文化、发现汉字背后蕴藏的思想,那么汉字文明的晨曦便能一直包裹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
汉字就像是一把钥匙,引导着我们打开中华文化的大门,它贯穿五千年的文明,诠释着中华文化的深沉与厚重。点燃汉字的生命活力,传递汉字背后的文化与精神,让更多人去感受汉字的意蕴与魅力,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不仅对编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传承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汉字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