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化学之美印刻在孩子心里
2021-10-27吴海静
吴海静
教育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藏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对口帮扶西藏各县级中学的援藏化学教师,面对西藏教育的特殊性,为了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革新教法、优化教学质量,我在一年半的援藏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回想在西藏受到学生爱戴、同事好评、领导肯定的一幕一幕,心潮依然难平,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援藏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尝试分享出来,回馈给西藏,并供援藏同行借鉴。
立足于生发化学喜好
初到西藏,我发现当地初中生不仅化学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内地学校学生,且大部分当地学生认为化学学习比较难且枯燥。而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地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主要源于主观上缺乏对学习化学的意义建构,不知道学习化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将化学等同于“枯燥乏味”。而这种主观上的畏难情绪,则会放大化学学习的客观难度。因此,我将化学教学的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喜欢上化学上,即想方设法利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让他们不断了解学习化学对他们的生活能够产生帮助,亦即教学理论所提倡的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对于酸的用途,化学教科书只是简单例举了工业用处,但是对于当地学生来说,化学工业区与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无法切身体会。但我发现,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很多当地学生的手脚上都长有易传染的病毒疣,很不美观,学生们常常戴手套遮掩。于是,在教学酸的用途时我特地告诉学生,医疗上通过“刷酸”的方法能去除病毒疣,并展示了其过程与图片。这样一来,学生立即对学习酸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急切地想学习这种“能治病”的酸。
再如,在讲授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借鉴魔术的手法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化学的“分解”与“化合”之妙。当学生看到滴入高锰酸钾的白水变成漂亮的紫色溶液时,他们沸腾了,“电视上看到的魔术居然在化学课上看到了”,学生对魔术谜底的好奇心随即转化成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探究欲。
类似的经验告诉我,改变当地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静下心来,从源头抓起。
着力于普及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抽象、生僻,学起来枯燥、难记,是初中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反映的难点。学习化学用语对于当地初中生而言更是感到头疼:那些元素名称与符号、物质名称与化学式、物质间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既涉及汉语又涉及英语,理解时可能还需要借助藏语,简直就是汉英藏之外的“第四门语言”,不但理解上“语义不清”“囫囵半片”,表达上更是“词不达意”甚至“答非所问”。鉴于全部化学教学内容都跟化学用语密切相关,全部化学基础知识都是由化学用语建构起来的,一些教师为了按既定进度完成化学教学任务,采用多种在内地“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当地初中生强记化学用语,但是学生叫苦连连:“概念太多,单纯靠背记不住”“记化学用语比记英语单词还难”。我在经历了多次的“尝试—失败—反思”往复后认识到,帮助当地学生掌握化学用语,不能简单套用内地学校的方法,必须根据学情及实际状况革新教学方法。
为此,我尝试以普及式的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有关化学用语的教学内容,并以“全科教师”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学载体,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好当地学生眼中的“第四门语言”。
例如,扮演历史教师,讲述元素符号的由来与意义。1860年秋,在德国召开了第一次化学家国际会议,各国著名化学家云集。当时,化学正处于混乱状态,就拿化学元素的符号来说,各国各搞一套。为了统一化學元素的符号,使各国科学工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统一的化学语言,便于进行技术交流,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化学家共同制定和通过了世界统一的化学符号。这些符号,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教科书上提及的那些化学符号就是这次会议上确定的。会议决议规定,化学元素的符号,均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开头字母表示;如果有的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开头字母相同,那就在开头字母旁边另写一个小写字母,这个小写字母是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资区别;如果有的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第二个字母均相同,那就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三个字母做小写字母。
再如,扮演语文教师,就化学用语进行“说文解字”,帮助学生厘清相近化学用语的意思与区别。
又如,扮演英语教师,联系英语字母的大小写规范,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式。
当然,更多时候要做好化学教师的本职,对于课堂上和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用语,做到“随时出现随时训练,随时需要随时使用”。实践效果显示,以“全科教师”的方式普及化学用语,尽管进度会放慢一些,但我所带的当地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在“横向比较”中明显占优。
探索于革新化学实验
在中考指挥棒和评价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西藏的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省去了化学实验及技能训练,或将对于化学实验的训练“代换”为应付中考的背熟实验操作步骤和对应现象。加之西藏学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普遍有限,难以满足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对实验条件的要求。结果导致当地初中生普遍缺乏化学实验技能,更谈不上以探究的方式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和思考。其实,能力的培养必须靠实践,而实验教学就是最好的实践。实验探究是学好化学的必不可少的途环节,在西藏学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不能简单移植内地学校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法,必须因地制宜。《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实验应源于生活,在西藏学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考虑“本地化”,即将化学实验教学与当地学生日常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和联系。
例如,当地学生冬天都要帮助家里通过烧木柴、烧牛粪取暖,关于如何填装炉子?怎样将牛粪或者木柴引燃?怎样让它们燃得更旺?怎样减少屋子内的烟尘?学生都是根据家长口述传授的经验照做的,并没有从化学的角度深思过这些问题。为此,我结合“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将这些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引入探究,比如风口位置的设置、牛粪的湿度对燃烧的影响,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比较,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体悟到了课堂所学知识在增强生活能力方面的实用价值。
此外,为了克服西藏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的困难,我尽量利用当地可以找到的物质做实验材料,设计一些能展示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逸出或吸收、颜色的骤变或消失等化学现象的实验。例如,让学生研磨生石灰和铵态氮肥的混合物,再“不小心”猛吸一口后,感受实验结果—“哇!是比旱厕还可怕一百倍的味道。”同时,我还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展示优秀实验范例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凡此种种,都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悟自然界物质间相互反应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规律,并能直观感悟化学的科学美感。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