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2021-10-27张如雪
张如雪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进入人们生活,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当前,广大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流行音乐,是因为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个性张扬等特点,符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地位不断提高,但是长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考虑流行音乐的引入,通过科学选择流行音乐作品,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对于初中生而言,流行音乐已经渗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其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初中生自身是非辨别能力不高,在接触一些风格独特的流行音乐作品时,容易被作品蕴含的错误价值理念影响而出现思想扭曲问题,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具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在自身拥有较高音乐专业知识水平的情况下,从海量流行音乐作品当中,基于教育需求、学生发展等角度考虑,选择适宜融合教育实践的流行音乐作品,一方面充分利用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独有的情感,使得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产生别样的热情,以此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音乐课堂教育正向导学作用,确保初中生在传唱流行音乐时,能够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不被其误导,确保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流行音乐的引进具有可行性。
音乐课堂教学中流行音乐的引入途径分析
挖掘流行元素,提升音乐课堂吸引力 新教育环境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贯彻落实新教育理念,强调生本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讲,能够对音乐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师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中,关键在于音乐课堂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生对流行音乐具有特殊的感情,并在课堂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动态掌握当下音乐领域的流行因素,并对初中生的追星心理进行分析,随后立足于投其所好的原则,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兴趣和追求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充分利用学生对流行元素特殊的情感,有效提升音乐课堂感染力和影响力。例如《命运交响曲》作为一首经典的歌曲,结构精练、简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人类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该歌曲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为了提高课堂吸引力,笔者在教授《命运交响曲》时,引进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且富有正能量的流行歌曲,如《我们的时光》,这首歌曲由初中学生喜爱的明星组合“TFBOYS”演唱,课堂上突然听到“TFBOYS”演唱的《我们的时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并跟着熟悉的旋律进行歌唱。教师紧接着对歌曲当中蕴含的哲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要珍惜时光,要与人生道路中的一切障碍做斗争,以此加深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困境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青春的理解。
营造浓厚的流行音乐氛围,增强音乐课堂感染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便利。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浓厚的流行音乐氛围,让初中学生视觉和听觉为之震撼,体验音乐的魅力。例如:《樱花》教学时,初中音乐教师自身要转变对日流音乐的态度,理性看待日本音乐的发展,深入研究日本音乐文化和艺术。同时,教师可适当引进一些日本、韩国的流行音乐,并在班级里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营造一个跨国际的流行音乐演唱氛围,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置身于国际音乐会的感觉,以此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并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挖掘文化价值,提高音乐课堂影响力 流行音乐除了通俗易懂之外,还包含了文化价值,引入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价值。如为了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效提高初中生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流行歌曲《生僻字》,该歌曲具有节奏感强烈、歌曲内容新颖等特点,备受初中生的喜爱。歌曲当中“呶呶不休” “不稂不莠”等词语,都体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音乐作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正确把握其中关系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的生僻词为立足点,要求学生对汉字形成等进行理解,并辅以有目的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有效习得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是时代发展趋勢。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在思想层面意识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通过把握流行元素、营造浓厚的流行音乐氛围等良策,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