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2021-10-27文革爱
文革爱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基础学科教学课堂,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全新的思路。新课改的号召之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出现和兴起。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有着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更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习惯。基于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2.0的主要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在原有教育信息化水平上的一种改革和升级,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多维度转变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技术素养观转变 相对于原有教育信息化背景,2.0信息化背景下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知,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高度不再是评价和判断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应用学习的主要指标,转而代之的是信息技术素养。从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到信息技术素养,这是一个升级、优化和升华的过程,先进信息技术在整个学科教育过程也从原有的“主导者”转变为“工具”的角色。实质上,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概念非常深奥难懂,对于小学基础学科教学来说,培养小学生技术素养,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地优化和简化,在“形象”和“抽象”的不断转化中寻找出科学的教学内容。
教育技术观转变 严格说,教育技术原本就存在于基础学科教学课堂,即使没有先进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支撑,教育技术也仍然存在,这就意味着教育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全产物。然而,随着先进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迅速融入我国各行各业的核心工作中,对各个领域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入,也很好地促进其经营发展结构的升级优化。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育技术打破了仅仅停留于为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创设的浅层阶段,而是深刻地嵌入了学生学习结构体系,向着更高的层次延伸和发展。
发展动力观转变 原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由于技术应用饱满、创新驱动力和进一步发展意识的缺乏等原因,基础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停滞不前,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更遑论推动学科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信息化新时期下,基础学科教育发展动力观急需改革,需要将教学目光着眼于整个学科教育过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
教育治理水平转变 教育治理水平具体来说是指教育治理的有序性、科学性、先进性程度。在原有信息教育时代,教师常常会进入“出现问题,治理问题”的教学误区,认为出现教学事故之后才需要进行教育治理,将教育治理理解为教育补救。现阶段,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加快了基础学科教育的改革步伐,要求教育治理突出现代化技术特征,打破传统教育治理常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建设教育事故预防机制,推动教育治理水平的迅速转变。
教育信息化2.0下小学语文新路径探索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强调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培养,新课标中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强调实现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的全新体系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简单应用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如何开发挖掘语文教学新路径成为广大语文学科教师重点关注的命题。
基于应用意识的信息素养提升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围绕着教材或者PPT来对学生进行授课,局限了教学课堂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资源,同时降低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全面信息化形成了一定阻碍。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教师首先要确定信息素养的表现形式,将其与信息技术学科强调的信息素养进行区分,明确信息素养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科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等特征。例如,在教学古典诗歌等内容的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去創设教学情境,效果好坏不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是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这种信息技术课堂融合方式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比一味地进行视频、图片和音频播放更具体验感。
基于教学体系的教育技术应用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学习环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实质上,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思路和策略确实可以使学科教师获得更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当前很多教学方式也是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发展延伸出现的,如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广大教师探索系统化信息教育途径的欲望,教师更多地满足于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融合成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往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已经无法跟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步伐,教师迫切需要深入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本质,挖掘推动语文教学全面信息化的全新路径,将先进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嵌入语文学习体系。
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技能拓展和补充的基本能力,也是判断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标准。要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充分满足信息技术时代迅猛发展的需求,仅仅依靠40分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将语文自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外,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创设良好的基础条件。例如,在讲授有关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内容时,这一类型的教学内容寓意更为深远,单凭课内时间,学生很难完全吸收领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寓意,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课文核心、内涵、延伸性内容上传至学习平台,为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交流提供方便,更好地引申出课文的核心要义,其他类型的课文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属于课内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核心要义的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观念,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习探究意识的生成。
基于创新思维的元素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教育信息化2.0的概念也随之而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兴起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产生了影响,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生态圈。新时期,教师不应该将信息化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引用”信息技术,更要追求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首先需要将应用的关注投放于信息化新元素的应用维度方面。应用维度,具体来说是指在专业性的教学板块,选择针对性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例如,在讲解语文阅读教学板块时,为了提升小学生语文朗读效果,教师一般会在流畅度、发声、音准、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必要时还会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朗读音频。声音在技术设施的支持下有效地传递至小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近距离聆听标准的朗读声音。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仅仅属于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简单应用,在不更改信息技术元素内容和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音频制作软件对朗读声音进行音准、发声、停顿时间等内容的调整,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多样化声音的阅读朗读效果,并从中筛选出恰当的朗读风格进行模仿练习。相对于以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这样的朗读教学模式更能带动学生深入阅读朗读状态的氛围,在反复的朗读声音效果试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
基于治理思维的教育模式构建 在以往语文学科的教学治理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将关注重心放置于“问题发现”和“问题治理”这两个方面,认为教学治理仅仅是对信息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缺乏问题预防和控制意识,无法有效应对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突发事故。从问题形成规律来说,这样的问题解决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教学课堂,有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或者避免让学生走进信息化学习的误区,教师应该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事故预防和治理。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随着师生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核心技术应用意识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产品性能和技术功能的丰富多样化,教师开始试图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来构建基于治理思维的教育模式。利用某一种分析应用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所有教育事故发生的概率,结合学生语文学习表现的曲线趋势图,教师可以轻松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应学生日常语文学习中常犯的问题和错误。比如,在讲解叙事类型的语文阅读时,针对粗心大意、不能完全把握细节描述的小學生,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对学生在叙事类型课文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以此为根据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针对性创新改革,彰显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知识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生感知语文学科魅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研究、探索和反思,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和科学逻辑思考习惯的养成,将课堂指导活动作为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环节,推动语文学科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