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经验,别往孩子身上套

2021-10-27李松蔚

环球人物 2021年20期
关键词:谈谈子女经验

李松蔚

来找我做咨询的家庭,通常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却有他的打算,互相达不成一致,就有了冲突。心理咨询师看到亲子冲突,往往倾向于:父母认输,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道理讲起来也顺理成章:路是人家自己的,你不放过他也不行,终究要接受他有他的人生。但是很多父母也说了:不能接受。

倒不是说他们有多不可理喻,不要想当然把父母当成反派。如果你在咨询室里见过这些父母,听他们一诉衷肠,就会知道他们有血有肉,忧虑深切。

比如有的父母说:“我接受他学习成绩不好,但至少他要努力呀!努力了不是这块料,可以。但他好逸恶劳,因为怕困难就逃避,做什么都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孩子却是一脸不以为然。

道理是从经验中来的。经历不同,隔离了人与人的相互通情。举一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假设一位大城市的中学老师强力奉行严格的治学方式,从早到晚的时间表、高强度的重复训练、令行禁止的管理,可能家长和学生未必会认为这是理想的教育。但是放在遥远的大山里,放在贫苦的环境中,就不难理解这种“高压”下的慈爱,这个背景下的孩子们也能感知并认同这份慈爱之心。

我经常请父母跟孩子谈一谈。父母是吃过苦的一代人,孩子不是。对父母的人生来说,努力意味着什么,孩子很难感同身受。

不过我倒是很少空口白话劝父母放过孩子,劝了也没用。他们还是忧心忡忡地想:那么轻易就放弃,他将来的生活怎么办?这种干劲能在社会上立足吗?

对上一代人来说,“难以立足”,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威胁,足以激励自己卧薪尝胆。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很多父母都表达过:“我们也不是非逼孩子考大学不可。他只要有打算,哪怕现在退学从零开始创业呢,我也支持。但他什么打算都没有。”他们乞求般地问孩子:“你对将来有什么规划吗?”孩子懒懒地说没有,干什么都行。父母痛心疾首:“这是什么话!”

孩子为什么不肯为将来打算?技术上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你催促他,某种意义上就在替他承担“想”的责任。但这不能说服父母。他们说“那我不催他了,他还是不做打算啊!”或者“难道我就看着他迷茫下去吗?”

父母只想获得一个立竿见影的策略:你说放手?好,我放手了就能解决问题吗?这不是放手,只是口头上的配合,“是呢,我也不逼他了,只要尽力就好”。这种配合带着一种讨价还价的潜台词:接下来呢?作为回报,孩子是不是也该满足一下我了?

“跟孩子好好谈谈吧。”我只能说。怎么谈呢?我觉得第一步是让父母听到孩子的声音。孩子并不打算毁掉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没人不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有些父母关心则乱:“万一我的孩子不想呢?”其实孩子只是对生活另有一套看法。

有的孩子对父母说:“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很好。”父母气不打一处来:“你懂什么?你都不了解这个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我让他们先等一等,先听听孩子在说什么。父母说:“听了,他就是好吃懒做。”我说不是,孩子说的是:“现在的生活就很好。”他在构思他想要的生活。

孩子大概也表达过自己喜欢怎样活着,或者想追求什么。只是父母听到后不屑一顾:“你不了解真实的世界。”一棒子打得人无话而说。那么孩子就不说了。

孩子了解得是不全面,但很多大人也只是活在过往的偏见中。“只要是为孩子好,我们倾家荡产也可以。”藏在这个情绪性表达背后的,是父母记忆中的担忧。

我想父母也可以跟孩子谈一谈,自己害怕的世界曾经是怎样的。有的恐惧过时了,有些还没完全解决。这在心理学里叫投射。有一个脱口秀的段子广为流传,说老人在催婚时吓唬子女:“不结婚,一个人死了都没人发现。”子女觉得搞笑:难道我追求的是“死了被人发现”?但是仔细想,年轻人不在意这件事,那么在意的人是谁?恐怕真正的主语不是子女。但如果老人诚实说出来:我害怕一个人孤独地离开世界。这会让他们得到更直接的关心。

生活有它的难处。正因为很难,相依为命的人就不必再加深伤害。不如谈谈,揭开那些被误解掩盖了的脆弱。让孩子看到父母在担心什么,就算他们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不会把伤害内投:“我的父母不肯放手,是因为我不好。”

父母不是控制狂,不是吹毛求疵,也无意拿孩子献祭自己的野心。他们只是一边想着要放手,一边又不敢把孩子交给未知。所以不如承认:父母在真诚地放不下,孩子也真诚地不理解他们放不下什么。这也可以。双方都看到并愿意承认这里的差异。承认放不下,这是彼此放过的第一步。

两代人还有一个差异。对父母来说,努力和规划是一条有用的策略,是年轻时用以战胜恐惧、摆脱困难的法宝。他们早早地设计好一条路径,比如读书改变命运,然后在这条路上挥洒汗水,获得回报。但他们很少问过孩子:“你们看到的人生是这么简单吗?”

如果他们问了,就会发现,这代年轻人面临的挑战更复杂。生活不只有单一的目标,也不只唯一一条努力通道。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试错成本、更细分的职业选择。上一代的共同叙事,遵循某种按部就班的程式,找到个人驯服命运的密码,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感,这种经验正在逐渐远去。

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新、不拘一格和年轻人的锐气。证据之一,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常举例:“现在有那么多新鲜东西,不学习,我们就被淘汰了!”但是我们愿意承认吗?承認从前的经验有可能会过时,承认我们正在被新的一代超越?这样看来,我们真的需要和孩子好好谈谈。

猜你喜欢

谈谈子女经验
Tomb-sweeping Day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谈谈电压
也谈谈极值点偏移问题
奇妙的“无理数”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