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培育的初中生物项目学习价值取向
2021-10-27矫艳春历福菊
矫艳春,历福菊,李 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以德为先的德智体美劳兼备之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期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家国情怀作为对祖国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对于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体现.因此,以家国情怀夯筑育人起点,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使命担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方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提倡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充分发掘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对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德育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是开展生物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项目学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深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笔者通过开展以“培育家国情怀”为背景的系列项目学习实践研究,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绿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将生物课程与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多门课程进行跨界整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深度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挖掘生物学科课程育人的独特价值,真正做到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落小.
1 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生态观念,涵养家国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学生来说,开展“由家而国”的家国情怀教育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路径.在新形势下,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及其精神价值融入到初中生物实践课程中去,将家与国、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联系起来,是铸魂育德,弘扬中国精神,涵养对于祖国、对于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聚焦红色之城,助力康养通化”项目学习实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系家乡、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项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化市地处长白山脉,森林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是国家医药名城和宜居宜游的魅力城市.通化也是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根据地,是捍卫国家和平的铁血战场,具有多处抗联革命遗址,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根据通化市的地域特点,在生物学科进行“了解家乡通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认识家乡丰富的植物资源”实践活动的设计时,充分利用通化市的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配合通化市政府打造“红色之城,康养通化”的城市行动,通过课程的跨界融合,设计了以“聚焦红色之城,助力康养通化”为主题的融绿色生态教育与红色革命文化浸润于一体的项目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抗联战斗遗址、抗联纪念馆等一系列抗联部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开展重走抗联路研学活动.在该项目学习实践中,设计了两方面的任务单:一是“探寻绿色资源,关注康养通化”,要求学生了解通化的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深度了解家乡并为家乡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二是“弘扬靖宇精神,热爱红色之城”,要求学生根据通化的自然条件分析杨靖宇将军为什么把通化作为抗联根据地——把通化作为根据地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哪些不利因素?再进一步了解抗联抗日斗争的过程并思考抗联抗日斗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
表1 “聚焦红色之城,助力康养通化”项目学习实践
在实践中亲身体悟、亲耳聆听的这些红色革命史实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更具震撼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和了解抗联英雄为赢得抗战胜利、国家独立所作出的贡献,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荡和共鸣,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产生对家、对国的真情实爱[2].
2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家乡、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在项目学习中设计一系列活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调研、访谈、查阅资料,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领学生把自己的发展与家乡的发展,与祖国、民族的强盛连接在一起,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例如,在完成“弘扬靖宇精神,热爱红色之城”项目任务时,学生设计了抗联小讲堂、口述历史、歌唱抗联、再现抗联(创作抗联情景剧)等系列活动,将其贯穿于重走抗联路的研学旅行中.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将了解到的东北抗联战斗史、杨靖宇等抗联英雄的战斗事迹,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将故事进行重新创作、自编自导自演,把抗联故事演给老师和同学们看;通过采访抗联专家或英雄的后代,口耳相传,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是什么精神让东北抗联战士在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岁月中,在高山峻岭、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坚持斗争,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是什么精神让敌众我寡、深陷重围,五天粒米未进、发着高烧的杨靖宇将军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战斗到最后一息?是革命的理想信念,是英雄主义的精神!通过这种实地考察,近距离触摸英雄的脉搏、感受家乡的革命历史,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杨靖宇精神”: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心系祖国、为民服务;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昂扬向上.进而总结出,杨靖宇精神是产生于通化和东北本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这种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通化人民为振兴通化和东北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4].学生在实践中认真体悟、升华精神,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在实践的熏染和浸润中筑牢了思想根基,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社会责任,从只关心自己的知识和学业到关注家乡的发展、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
再如,在“探寻绿色资源,关注康养通化”项目任务中,在前期“了解通化的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基础上,学生们举办了“通化——绿色城市推介会”展示活动.活动实施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通化——绿色城市推介会”展示活动
通过面向国内外来宾的虚拟情境,各小组的学生分别从不同侧面开展了对家乡的推介和宣传活动,这是学生深度自主学习的有效成果,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家乡的青山绿水充满自豪,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家乡的未来发展充满向往和憧憬,积极为家乡的振兴建言献策,进而树立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学习,为家乡的繁荣兴旺作贡献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心系家乡的发展,还要心怀家国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抱负,未来要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3 培育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念,将生命教育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培育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自身成长,努力进取,做有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因此,生命教育的内涵不仅是要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更重要的是要给生命赋予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将生命教育与家国情怀培育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并尊重生命、珍惜爱护生命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发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因此,将对生命的认同感与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感相结合,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培育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对学生开展认识和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这是生命教育最根本、最基础的层面.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升生命价值、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的引导,给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这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层面[5].例如,在以“‘疫’战到底,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科学防疫项目学习中,学生开展系列活动.活动实施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疫’战到底,健康生活”科学防疫项目学习活动
通过“‘疫’战到底,健康生活”科学防疫项目学习活动,学生在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中深刻地把握了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关爱自己的生命升华到关爱他人、关爱家乡、关爱社会、关爱国家与民族,从而超越“小我”成长为具有“大生命观”的人,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通过“聚焦红色之城,助力康养通化”“‘疫’战到底,健康生活”等项目学习活动,将初中生物课程与历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地理课程等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通化地区红色历史、环境物产、抗疫经验等不同资源,深入挖掘初中生物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效培育学生深度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项有益探索,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有效培育和升华了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