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2021-10-27王敏敏
王敏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2)
急性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需要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以及血液浓度增稠等原因,可能伴有静脉血栓(Vein thrombosis, VT)[2]。VT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s, LDVT)危害最为严重,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身体素质较差、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发生VT几率高[4]。本文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的危险因素,为其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男80例,女70例,年龄65~85岁。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颅MRI或CT确诊;患者首次发病;年龄≥65岁;发病时间不超过24h;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精神病、肿瘤疾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入院1周内进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5],根据彩超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发生VT,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合并VT组(VT组)和单纯急性脑梗死组(非VT组)。详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史、房颤史、饮酒与吸烟史等)与其他可能成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的危险因素(C 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T发生率及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4例发生VT(VT组),136例未发生VT(非VT组),VT发生率为9.33%,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房颤史、饮酒与吸烟史与C 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糖尿病史、D-二聚体比较,VT组高于非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VT危险因素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作为因变量,选择年龄、糖尿病史、D-二聚体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D-二聚体及糖尿病史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的影响因素(OR=2.301,11.210,2.196)。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 讨论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非O血型、因子V莱顿突变、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高龄、手术、住院和长途旅行等,血瘀、血浆高凝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综合作用可触发血栓形成。血栓最常起源于大静脉的瓣膜袋。静脉血栓栓塞常用抗凝药物来治疗和减少复发,偶尔也用溶栓药物来防止血栓扩张和减少血栓大小。
本文结果发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VT的概率较高,年龄、D-二聚体与糖尿病史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形成VT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护理措施[6-8]。年龄愈大,形成下肢深静脉的概率越大,80岁以上人群DVT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9]。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机体内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异常聚集,纤溶系统也被激活,生成纤溶酶,其可降解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是降解产物中最小片段,具有较高特异性,在血栓形成早期阶段可明显升高,因此可作为静脉血栓筛查的标记物,能较准确地反映机体高凝状态,是预测血栓形成程度的一个指标[10]。糖尿病由于损害内皮细胞,使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功能紊乱,易与VT并发[11]。这提示在发生VT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要注重糖尿病史的筛查与D-二聚体的检测[3,12],对于年龄更大的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多的关注[13]。
14例发生VT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心脏病、肺栓塞和肺炎等并发症。针对VT护理,首先,要预防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VT发生:患者住院后及时评估其发生VT的可能性,对于高危患者(高龄、D-二聚体升高、糖尿病史患者)重点观察,以便早预防、早发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VT相关知识,告知预防VT的方法;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对于昏迷与偏瘫的患者应将其下肢抬高;此外应注意保护长期卧床输液患者的静脉[6]。其次,要及时治疗与护理发生VT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注意对其患肢的护理[7];保持住院环境整洁;避免溶栓治疗出血;防止发生肺栓塞;根据患肢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肢体活动;注重维持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