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技术进步的性质及其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

2021-10-27易定红赵一凡

关键词:工资收入偏向高技能

易定红,赵一凡,宁 静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收入不平等加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持续高于0.4这一警戒线,虽然2008年达到峰值后有所回落,但从2015年开始又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收入分配体制格局受到冲击,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被认为是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的主要体现(1)陈纯槿、李实:《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李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1期。。影响工资差距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差异、补偿工资差异、内部劳动力市场状况和歧视等方面(2)易定红、孙晓燕:《企业工资决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中国劳动》,2019年第3期。,而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技能溢价,被认为是导致工资差距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3)J. Whalley and C. B. Xing,“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kill Premia in Urba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and Inequality”,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2014, 153(3), pp.395-419.。“十三五”时期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端自动化技术逐渐普及。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数据,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5—2017短短两年间,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从每万名员工占有51台提高至97台,增长近一倍。与此同时,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出现大规模的“机器换人”现象,进一步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4)周云波、田柳、陈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技术溢出与行业收入差距演变——对U型假说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17年第11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其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但同时也会对劳动力市场工资分配带来一定冲击(6)张刚、孙婉璐:《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管理现代化》,2020年第1期。。对于技术进步的具体形态,我国存在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以农业现代化生产为代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而在第二、三产业中广泛存在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这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尤为明显,对于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那么新时期的技术进步对于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距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渠道是什么?在不同类型企业间是否存在差异?探究相关问题对于理清我国当前企业技术进步的性质,明确技术进步这一重要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从而深入理解收入不平等产生的内在机制,推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围绕当前我国技术进步主要特征展开理论分析,运用企业中微观个体数据证明我国新时期的技术进步具备该理论分析描述的技术进步性质,并在分析技能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基础上,估计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相关文献回顾

技术进步主要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而代替旧技术的过程,包括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指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从而改变了就业者的技能结构,相应的,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也会扩大(7)D. H. Autor, L. F. Katz and A. B. Krueger,“Computing Inequality: Have Computers Changed the Labor Marke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4), pp.1169-1213;S. G. Allen,“Technology and the Wage Structure”,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01, 19(2), pp.440-483.。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线不断升级,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投入使用而引发“机器换人”现象,其本质上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体现(8)D. Acemoglu,“Technology and the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 pp.7-72;D. Acemoglu and P. Restrepo,“Low-skill and High-Skill Automation”,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2017, 12(2), pp.204-232.。

本文讨论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在理论研究方面,早期西方学者根据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对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是“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即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而言,高技能劳动者与物质资本具有更强的互补性。该假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增加新技术的投资,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背景下提出的(9)Z. Griliches,“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 51(4), pp.465-468.。在这一时期,高技能劳动者能够通过学习迅速与工业化生产机器协同工作,而低技能劳动者则由于难以适应这种技术变革而导致失业(10)P. Krusell, L. E. Ohanian, J. V. Rios-Rull and G. L. Violante,“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Inequality: 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Econometrica, 2000, 68(5), pp.1029-1053;M. Yasar and P. C. J. Morrison,“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Productivity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Data for a Developing Country”, Labor Economics, 2008, 15(1), pp.1-17.。Murphy等人、Acemoglu 和 Autor分别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CES生产函数进行演绎,发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导致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增大(11)K. Murphy, R. Craig and P. Romer,“Wages, Skill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NBER Working Paper, No.6638, 1998;D. Acemoglu and D. Autor,“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2011, 4, pp.1043-1171.。在此基础上,Mobius 和 Schoenle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处理,发现其通过影响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改变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工资差距(12)M. Mobius and R. Schoenle,“The Evolution of Work”,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694, 2006.。随着理论模型的不断深化,Violante发现技能工资溢价会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产生动态影响(13)G. L. Violante,“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7714, 2008.,这主要是由于高技能劳动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和新兴技术结合进而增大技能溢价,而随着低技能劳动者逐渐适应新技术,二者工资差距将逐步缩小(14)O. Galor and O.Moav,“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2004, 71(4), pp.1001-1026;M. Weiss and A. Garloff,“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ndogenous Benefits: The Dynamics of 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 Applied Economics, 2011, 43(7), pp.811-821.。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基本沿用了西方理论框架,多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刻画技能工资差距如何随技术进步产生变化,普遍认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短期会增大技能工资差距,长期则会逐渐缩小(15)杨飞:《市场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世界经济》,2017年第2期;卢晶亮:《资本积累与技能工资差距——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2期。。

根据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这主要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运行机制有关。大量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可以作为解释大部分技能工资差距出现的原因。Machin 和 Reenen利用七个OECD国家的数据发现技术进步加剧了收入不平等(16)S. Machin and J. Van Reenen,“Technology and Changes in Skil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Seven OECD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4), pp.1215-1244.。Acemoglu通过美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数据印证了自己提出的技能偏向型理论。在此基础上,Autor采用美国1980—2010年面板数据进一步证明了高技能劳动者能够更快地适应资本技术的升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扩大了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距(17)D. H. Autor,“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Auto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5, 29(3), pp.3-30.。然而,还有一支文献认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实际上并未扩大工资差距。Goldin 和 Katz发现美国1909—1929年机器批量生产极大地增加了对制造业非生产性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该时期技能工资差距并没有显著增加(18)C. Goldin and L. F. Katz,“The Origins of Technology-skill Complementar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3), pp.693-732.。Acemoglu 和 Restrepo则认为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划分出现了更多的层级,且相互之间的需求存在互补,导致整体的技能工资差距变化难以判断。相比之下,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出现在2010年之后,且多集中在国际贸易等宏观领域。喻美辞将R&D投入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发现制造业中的技术进步扩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19)喻美辞:《进口贸易、R&D溢出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7期。,并认为该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由贸易开放所致(20)喻美辞、喻春娇:《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技能工资差距:基于劳动力个体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5期。。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与渗透,制造业不同技能工人的需求受到显著冲击,但王永钦和董雯发现其对于企业工资水平影响微弱,而对于不同技能工人的影响则由于缺少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而难以识别(21)王永钦、董雯:《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纵观学界关于我国技术进步与技能工资差距的相关文献,研究视角、数据和方法的选取等存在差异,整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视角方面,已有文献较多采用国家或地区层面的宏观数据分析整体收入差距,而采用企业层面的微观个体数据进行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因而难以从需求侧准确刻画个体工资收入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针对企业内部的调研起步较晚,开展研究缺少相关数据支持。对于不同技能劳动者,学界普遍采用受教育水平指标来衡量,但在我国由于过度教育问题的存在,该度量方式可能导致过多样本被划分为高技能劳动者,致使估计结果产生偏误。理论分析方面,国内文献大多以Acemoglu提出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经典模型为基础展开分析,缺乏对于特定时期技术进步的性质与特征的界定。此外在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背景下,普遍缺少关于企业制度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分析,由此导致在实证分析时可能存在企业对于技术进步选择行为的内生性问题。

基于此,本文尝试做出如下的创新之处。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所收集的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调查数据,从企业需求侧角度出发,探究技术进步给企业内部员工技能工资差距带来的影响,涵盖雇主雇员两方面信息,丰富相关领域的微观经验证据。其中针对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划分,我们从员工技术等级角度出发,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进行概念界定。在理论分析部分,本研究在理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性质基础上,明确企业生产中资本与高低技能劳动者三要素间的配置,从而确定企业技术进步与技能工资差距间的逻辑关系和影响渠道,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通过处理效应模型深入探究由于企业选择行为带来的技术进步内生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此外,本文通过验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探究当前企业技术进步对于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主要渠道,明确这一时期企业技术进步的性质,从而总结出适当的政策启示。

二、技术进步性质及其对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策略

(一)理论分析

有关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于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的影响,学界普遍以Acemoglu的经典模型为基础展开讨论(22)D. Acemoglu, “Patterns of Skill Premi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2), pp.199-230.。该模型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影响因素,依据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将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划分为高低技能两类群体,分析发现技术进步会导致两类劳动者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增大工资差距。该模型的缺陷在于仅考虑了资本与低技能劳动者的替代关系,而未能考虑资本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中与高技能劳动者之间的互补性关系。然而,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诸如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过生产工艺上的创新带来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此时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存在的互补性会使技术进步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影响到均衡状态下的工资水平(23)雷钦礼、李粤麟:《资本技能互补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决定》,《统计研究》,2020年第2期。。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模型中增加资本设备要素,以使得模型更加符合现实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影响技能工资差异的实际。

本文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中同时具有资本设备、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三要素,生产不完全替代的商品。考虑到短期内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驱动下,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者共同与低技能劳动者存在替代关系,同时资本与高技能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由此引致企业增大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比例,从而进一步增大技能工资差距。此时,技术进步在企业对于高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变化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主要渠道在于改变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数量,使均衡状态下不同技能劳动者数量产生变化。此外,企业对于不同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偏好会间接影响生产率的差异,进而使得不同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溢价不同,这种技能溢价体现了技术进步背景下不同技能劳动者在培训方面的差异。我们将上述有关技术进步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渠道用框架图描述如下。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证明所选企业样本的技术进步性质,即通过验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确定其对于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主要渠道。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探究技术进步对于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考虑到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因而构建计量模型时我们以技术进步和技能工人的交互项的形式呈现。此外,我们考虑到在我国经济体制运行背景下,除了市场性因素,企业制度同样发挥着一定作用,尤其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会影响生产过程,因而技术进步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机制(24)周恩德、刘国新:《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9期。,这主要体现为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内生选择性,对此我们将构建处理效应模型进行探讨。结合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因变量为小时工资收入的对数,核心自变量为企业是否存在研发投入和劳动者是否为专业技术员工,分别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和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界定,以此进行实证分析。

(二)计量模型

本文主要关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给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距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通过改变高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数量这一直接渠道和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培训力度这一间接渠道影响技能工资差距。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证明所选择的样本企业技术进步类型是否为技能偏向型,同时作为影响渠道检验,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RatioH/L,j=αjTechnologyj+γX′+μij

(1)

Trainingi,j=βjTechnologyj+γX′+μij

(2)

其中,i代表员工个人,j代表企业。RatioH/L,j表示企业对于高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之比,Trainingi,j为企业对劳动者培训力度,Technologyj是企业技术进步虚拟变量,X′表示影响工资收入的其他控制变量,μij为随机扰动项。αj和βj为所关注的系数,若αj>0,且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群体的估计系数βj大于低技能劳动者群体,则表示企业技术进步类型为技能偏向型,也即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中的影响渠道。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技术进步与技能工资差距,我们在经典的明瑟工资方程基础上引入技能工人虚拟变量Skilli,技术进步虚拟变量Technologyj,及其交互项Skilli*Technologyj,构建如下计量模型(25)J. A. Mincer,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84-96.:

lnWagei,j=δ0+δ1Skilli+δ2Technologyj+δ3(Skilli*Technologyj)+γX′+μij

(3)

被解释变量lnWagei,j为员工i在企业j的小时工资收入的对数(26)相比较月工资收入,小时工资数可以规避由于加班等因素导致的劳动供给变化给工资收入水平带来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技术进步在影响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交互项系数δ3,若δ3为正数,则可以认为技术进步扩大了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反之,则缩小技能工资差距。

考虑到企业的技术进步可能具有一定的选择机制,我们进一步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此时第一阶段方程为(27)庞瑞芝、薛宁、丁明磊:《中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10年创新型试点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魏下海、曹晖、吴春秀:《生产线升级与企业内性别工资差距的收敛》,《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Technologyj=1(θZ′+vj)

(4)

其中,1(·)为示性函数,Z′为企业层面影响是否存在技术进步的变量,vj为随机扰动项。最终我们得到员工工资收入的期望函数为:

E(lnWagei,j|Skilli,Technologyj,Skilli*Technologyj,X′,Z′)=δ0+δ1Skilli+δ2Technologyj+δ3(Skilli*Technologyj)+γX′+θZ′+ρσλj

(5)

其中,λj为逆米尔斯比。若λj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技术进步存在由于企业自选择问题带来的内生性,此时处理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更为准确。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数据与案例中心调研获取的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调查数据,该调查是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基础性科研数据库建设项目,由劳动人事学院主持设计和实施,针对企业展开相关调研,旨在弥补国内企业与员工信息匹配研究的数据空白。

本文采用的2017年雇主—雇员匹配数据于2017年7月到9月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六个大中型城市调查完成,样本共包含企业300家,员工4558个。其中,企业所在地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西安市和成都市,每个城市调研50家企业。我们在数据中选取了专业技术工人和普通员工分别视为高、低技能劳动者,共筛选出有效的员工样本数量为3479个,覆盖全部300家企业。

(四)变量选取与描述

本文因变量为小时工资收入的对数,通过雇员问卷中“最近一年来,您自本企业获得的每月平均税后现金总收入为多少元”、“上个月您一共工作多少天”、“上个月您平均每天实际工作多少小时”、“上个月您平均每天加班多少小时”这几个问题计算所得。核心自变量中,高技能员工变量通过雇员问卷中技术等级来界定,将专业技术员工作为高技能劳动者,普通员工视为低技能劳动者。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不同技能工人的界定,国内学者多仿照西方文献研究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作为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划分(28)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但在我国背景下,随着高校扩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劳动者毕业后未必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此外,卢晶亮指出这一方法无法区分技能工资差距形成的构成效应和结构效应,可能造成估计结果的偏误(29)卢晶亮:《城镇劳动者工资不平等的演化:1995—2013》,《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3期。。对于技术进步,我们根据企业是否有创新研发支出作为代理变量。已有文献较多采用省级创新研发支出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而本文考虑全部企业样本中创新研发支出的分布特征——有超过半数企业没有创新研发支出,故依据是否具有创新研发支出设定为0-1二元虚拟变量。

员工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1)性别。不同性别间技能禀赋存在差异,从事的工作会有所不同,由此影响工资水平;(2)年龄和年龄的平方。个体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差异,相应的工资收入可能随年龄增长呈现非线性变化;(3)受教育程度。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4)户口类型及所在地。户口变量主要用于控制区域间的户籍歧视问题;(5)婚姻状态。婚姻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定的溢价效应,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生产和市场工作的时间;(6)该企业工作年限。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工作经验与工资水平存在正相关性,且经验越丰富,人力资本积累越高,企业所需支付的工资越多;(7)工会会员。在我国员工加入工会对工资和福利有一定积极作用;(8)培训时长。培训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技能禀赋,改变工资状况。

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1)企业年限。企业存续的年限与其自身实力有关,存续时间越长表示企业更加稳定,市场控制能力越强,研发水平越高;(2)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相应投资吸引力越强,具有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技术进步;(3)企业培训费用、广告费用、企业是否有工会和企业考核专业技术员工频率。这几个变量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水平对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30)郭玉明:《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4)企业所有制类型。与企业规模类似,私营企业可能因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资金短缺导致研发投入受到限制,而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有更为雄厚的实力进行研发创新;(5)行业类别。不同行业间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此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31)考虑到问卷中缺少个人具体职业信息,因而控制企业的行业类别可以近似刻画劳动力个体的工作职业特征。。详细的变量描述参见表1。

表1 变量选取和相关说明

图2为工资分布核密度图。可以发现无论企业是否发生了技术进步,高低技能员工的小时工资收入分布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右偏,低技能员工工资集中度略高于高技能员工。在下文实证分析中,我们剔除小时工资收入左右两侧各2%的极端值,以使回归结果更加精确。

a.企业无技术进步(无研发费用支出)

b.企业有技术进步(有研发费用支出)

进一步对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参见表2和表3)。在总体样本中,高低技能员工占比分别为18.28%和81.72%。根据表3,无论企业是否有研发投入,高技能员工小时工资收入都显著高于低技能员工。在有研发投入的企业,高技能员工比低技能员工平均小时工资收入多7.32元,而在没有技术进步的企业要多5.09元。纵向来看,对于高技能员工,在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平均小时工资收入高于在无研发投入的企业4.39元,而对于低技能员工则要多2.15元。可以看出,企业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员工小时工资收入都有一定提升作用,但对于高技能员工提升幅度更大,技能工资差距也相应增大。

表2 高低技能员工数量与分布

表3 高低技能员工的小时工资差异 单位:元/小时

三、技术进步性质及其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

本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首先,根据样本数据检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明确技术进步的性质及其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渠道。在此基础上,探究技术进步对于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应的稳健性分析。最后探究不同类别企业间的差异。

(一)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检验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短期会增大技能工资差距。在实证分析前,明确所选择企业样本中的技术进步是否为技能偏向型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一方面理清技术进步的性质有助于合理解释技能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依据其影响渠道有助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促进企业做好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根据Autor、Acemoglu等学者的研究,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使企业改变对于不同技能劳动者的相对需求,进而影响到均衡状态下的工资收入水平。这一方面体现在招聘过程中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相对偏好,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培训时间的差异,进而引致其生产效率的不同。本部分尝试探究企业技术进步是否通过影响不同技能劳动者相对比例和员工接受培训的时间进而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而明确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是否存在。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择企业高低技能员工数量之比、期望招聘的高低技能员工数量之比和不同技能劳动者接受培训时间作为潜在的渠道变量,分别表示企业实际的与期望的高低技能员工相对数量,以及培训状况。我们发现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比例,同时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培训天数增加更多(参见表4)。由此可以认为所选择的企业样本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不同技能劳动者的需求状况和生产效率,进而影响技能工资差距。这也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性质。

表4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检验

(二)基准回归分析

表5为基准回归估计结果。模型(1)为高技能员工变量单一因素对工资收入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高低技能员工工资收入相差22.02%。模型(2)在此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变量,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为员工带来了15.85%的工资增长。此时,高低技能员工工资收入相差21.48%,说明不论企业是否存在技术进步,技能溢价普遍存在。模型(3)进一步加入高技能员工与技术进步变量的交互项,此时企业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技能工资差距8.34%。模型(4)则加入了全部个体层面控制变量,此时企业技术进步使得高低技能员工小时工资差距扩大了5.94%。模型(5)和(6)讨论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技术进步的选择行为。因而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可能是内生决定的。对此,我们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在加入了全部控制变量后,采用两步法(Two-Step)估计时高技能员工和技术进步的交互项系数为6.01%,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时交互项系数为6.00%,与OLS回归结果无明显差异。此外,采用两步法估计时的逆米尔斯比和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时的LR统计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明显证据拒绝模型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假设。即可以认为企业对于技术进步的选择机制对回归结果并未产生明显的偏误,由此下文中我们仍采用OLS估计方法。结合上述对于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验证,企业技术进步短期内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通过培训增加了其与低技能员工的生产率差异,使其获得比低技能员工更大幅度的工资增长。

表5 技术进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参考已有文献研究,我们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按照西方学者的研究将接受过高等教育作为高技能员工的代理变量;第二,将因变量替换为小时工资收入的绝对值;第三,采用Tobit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模型(1)采用受教育程度刻画高低技能员工,发现技术进步显著增大技能工资差距17.96%,但此时高低技能员工占比分别为68.55%和31.45%。与表2中从技术角度刻画不同技能劳动力时的比例相差较大。可见有很大一部分员工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但从事了非技术性工作,这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平均学历水平提升背景下出现的过度教育问题有关,同时也说明了以学历划分高低技能劳动者同样会增加技能溢价,但会高估实际的结果。模型(2)结果显示当因变量采用小时工资收入的绝对值时,企业技术进步使不同技能劳动者小时工资差距增大了2.34元,同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合样本小时工资收入的平均值分析,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显著性。模型(3)采用Tobit回归模型,发现技术进步显著提高技能工资差距5.94%,与上述OLS回归结果一致,这表明我们采用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四)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异质性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着不同所有制类别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融资渠道、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应的在研发投入力度、不同技能员工的雇佣需求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进而产生工资收入不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尝试探究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技术进步对技能工资差距影响的差异。根据调查问卷中“贵企业的工商登记注册类型是什么”这一问题对全部300家企业进行统计,共有48家国有企业、71家私营企业、108家有限责任公司、51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余所有制类型企业均不足10家。因此,我们对这四类企业进行异质性分析。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国有企业高技能员工小时工资收入高出低技能员工11.55%,但是高技能员工与技术进步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国企解雇员工成本较高,技术进步并未显著改变高低技能员工数量之比,加之工资刚性的存在,导致高低技能员工工资差距变化不明显。与之相似,股份有限公司规模较大,且较多为国有控股,技术进步导致的用工结构变化有限,同样对于技能工资差距没有显著影响。对于私营企业,高技能员工和技术进步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这可能是由于调查样本中私营企业大部分为零售业和服务业,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需要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员工以充分发挥稳就业的生力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技能溢价。对于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进步显著增大技能工资差距15.01%。可能的原因在于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员工所覆盖行业较为广泛,且多为中小型非股份制公司,这些企业愿意为高技能员工支付更多的工资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员工工资的提升作用较大。因此,不同类别企业间技能工资差距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主要与企业规模、战略目标、劳动力需求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一结果。

表7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分析结果

四、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性质及其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展开分析。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提供的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调查数据,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新时期企业技术进步类别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其对高低技能劳动者都存在着工资溢价,但高低技能劳动者小时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了5.94%。这主要是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改变高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数量和生产率而形成的。进一步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展开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技术进步增大了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的技能工资差距,缩小了私营企业员工的技能工资差距,这主要与企业规模、战略目标、劳动力需求结构等因素有关。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是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企业发展需要持续进行创新与研发,但这势必会改变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而影响其工资收入水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了企业中存在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短期扩大了高低技能员工的工资差距。我们认为,一方面工资差距的产生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尤其需要加强对于低技能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更加充分地应对新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切实提升员工的收入水平,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工资收入偏向高技能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陇南市武都区特岗教师收入来源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