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结构“怒×”语义探究
2021-10-26葛明瑶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新兴语言形式的出现。本文以“怒×”为例,发现“怒×”作为新兴组合形式使用时,“怒”的语义扩大,表示高程度义,修饰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兴起原因主要是高程度义凸显以及网络平台上媒体和人们对于新鲜刺激语言的需求。
【关键词】 “怒×”;语义;程度义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108-02
近几年,“怒赞”“怒吃”“怒买”等“怒×”结构词语在网络上逐渐流行,给人以强烈的语言冲击感,但是这类词语与“怒打”“怒骂”不同,例如“怒赞”,它的意义并不是“怒”和“赞”两种字词表面意义的简单组合,而是对某件事的强烈认同。本文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以及人民网,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中筛选相关语料,对“怒×”新兴使用方式进行探究。
一、“怒×”传统语义探究
(一)词典已收的“怒×”词
“怒”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963页,下同)中的释义是:①愤怒,如恼怒、发怒、恼羞成怒;②形容气势很盛,如怒号、怒放。第一种释义主要表达人的主观情感,而第二种释义更多体现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
目前词典已收录的“怒×”词语有:怒叱(愤怒地责骂)、怒斥(愤怒地斥责)、怒放(盛开)、怒号(大声叫唤)、怒吼(猛兽发威吼叫,比喻发出雄壮有力的声音)、怒火(指极大的愤怒)、怒目(发怒时瞪着两眼)、怒气(愤怒的情绪)、怒容/怒色(愤怒的表情)、怒视(愤怒地注视)、怒涛(汹涌的波涛)。
由此可见,传统“怒×”中“怒”的语素义还保持源概念义“愤怒(地/的)”,根据不同的源概念,其保留源概念序列为:愤怒(地/的)>盛/大声/猛兽发威(比喻汹涌等)>极大(地/的)。
(二)“怒”的源概念义搭配
本文通过筛选相关语料,将“怒”后接语素“×”归为以下几类:
根据上表所分类别,目前“怒”的源概念义搭配对象共有111个,可概括分为五类:言语行为、器官动作、一般行为、外表形态、存在的自然现象与事物。
二、“怒×”新兴语义探究
(一)“怒”的新兴用法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媒体语言的更新,“怒”在保留源概念义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用法。例如:
(1)孩子,你震撼了我,请怒转!很阳光的孩子,上帝选择了他,他选择了接受。(封面新闻,2015-9-3)
(2)又将迎来一年中评果君最爱的“冷饮季”,只有怒吃一根冰棍才能浇灭燥火。(《现代快报》2018-4-10)
(3)为了中奖,日本小哥怒买了200瓶饮料来刮奖,结果在堆成了一面墙的饮料里也没有一瓶能中。(《巴渝都市报》2018-5-24)
(4)打开视频,怒看飞sir灌篮高手style还有鲸鱼宝宝独家花式技能大解锁。(新浪微博,2019-6-1)
(5)怒赞!恐高男子徒手爬6楼救人不敢下来:当时只想赶紧去帮孩子。(《楚天都市报》2020-6-5)
可以看出,“怒赞”“怒吃”“怒买”这类“怒×”组合中的“怒”并不是原义,“怒”在这类用法中的语义扩大,它所表达的不再是人对某事某物的具体情感,而是某种程度,更为抽象化。
在上述事例中的“怒买”,它的含义并不是愤怒地购买或者声势浩大地购买,“怒”可以理解为对动词“买”的高程度修饰,而根据语境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怒买”的意思是购买这一行为超出一般水平[1],带有冲动色彩。“怒赞”作为近几年网络上的高频词,与“点赞”不同,它主要表现对“赞”这一动作的程度修饰,“怒”由原义中第二释义引申出了对某事某物的情感倾向较为强烈的含义,因此,“怒贊”的意思是对某事某物的强烈认同[2]。
(6)今年选了明媚与小清新并行,彩虹书脊与春天绿都怒美。(新浪微博,2015-2-23)
(7)这破牌子整天做些怒丑的广告,还贴的满地铁到处都是。(新浪微博,2017-8-15)
(8)脸是歪的,右耳和眼睛明显偏上,太阳穴也比较凹,每次修图都怒累!心烦!(新浪微博,2018-10-18)
(9)背景板上夏阳吐蕊,晴空艳蓝,四野怒绿,无穷无尽的蝉鸣声中,谁是最可爱的盛夏女孩?(新浪微博,2020-3-4)
以上这四例中“怒”的含义不再是对动作程度的修饰,而是表示“很”“非常”这样的程度副词义。例如“怒美”,“怒”是对形容词“美”的程度修饰,可以理解为“很美”“非常美”,但是“怒”的程度要高于一般的程度副词。
综上,“怒”的含义由原义引申出了程度义,更为抽象,主要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的成分分析
“怒×”的新兴用法中“×”成分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通过语料筛选,动词又可以分为中性动词和积极动词,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源概念义基础上,“怒”的新兴搭配对象共增加了89个,“怒×”新兴用法中,“怒”的搭配对象“×”为动词时,除了增添中性动作动词,还增加了带有积极色彩的言语动词。“×”为形容词时,增添成分较多,且多为主观性词语。新兴搭配对象可概括为三类:一般动作类(增加积极色彩)、主观评价类、颜色类。
当“怒×”作为一种新兴用法时,“怒”的语义基本脱离其主要源概念义,不具备“愤怒”情感,并从源概念义中“极大(地/的)”引申出了表示高程度的程度义,这时“怒”逐渐虚化,临时具备了程度副词的部分特点,因此能够修饰较多性质形容词。
(三)主观评价渗透
在具体使用环境中,主观评价体现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怒×”结构则体现了说话人对于某一事物的高程度评价,例如:
A.玩家因女主死亡刷差评!《波西亚时光》遭遇差评轰炸。
B.玩家因女主死亡怒刷差评!《波西亚时光》遭遇差评轰炸。
例A事例只是客观陈述某一事件,例B的主观化高于例A,它不仅表示该动作所带有的愤怒情感,也表示该动作的高程度义,即该动作的执行超出一般水平,符合后半句中“轰炸”的语境。
三、“怒×”兴起原因
“怒×”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怒”语义扩大之后高程度义凸显。“怒×”作为新兴构式,组配能力强,一般为双音节词,相比于其他程度词修饰“×”,“怒×”的黏着性更强,在读取内容时,一般做句子谓语成分的“怒×”往往成为焦点,而“怒×”又体现了说话人最大程度上强调“×”高于一般水平或带有主观色彩的特点。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话语表达往往具有“程度”的限制,构式“怒×”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受话人会更倾向于关注“怒×”所在句子内容。
此外,相比于传统高程度义的表达,构式“怒×”的表现更为新颖简洁[3],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新兴媒体语言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对于新鲜语言表达形式的追求,各界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往往会采用直观刺激的語言抓人眼球获取关注,因此,构式“怒×”受到媒体的青睐,除了内容采取这类表达方式,标题一般采用“怒×”加感叹号的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表达方式更为直接醒目,加大对受话人视觉感官的刺激。
四、结语
网络平台的发展,伴随着构式“怒×”这样语言的出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为直观新颖,具有视觉冲击性。近几年构式“怒×”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个人网络社交平台逐渐扩展到新闻媒体,例如“怒转”“怒赞”这样的词语,从新兴的网络词语逐渐成为媒体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用法逐渐固定下来,而对于“爆×”“狂×”这样类似构式“怒×”用法的语言是否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和传播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张寒冰,刘思洋.“怒赞”不“怒”[J].语文建设,2020,(04):74-75.
[2]宋文玉,陈一.正能量满满的“怒赞”[J].语文建设,2018,(30):54-56.
[3]陈路遥.浅析“怒”的旧词新用[J].语文知识,2014,(03):3-6.
作者简介:葛明瑶,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