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文部世系问题研究

2021-10-26李德明

今古文创 2021年37期

【摘要】 关于宇文部的世系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分歧主要集中于“九世”自谁而始和“九世”是“九代人”还是“九个人”这两个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史料和阅读今人论述,得出“九世”是“九代人”,首者为葛乌菟,二世普回,三世莫那,四世可地汗,五世莫槐和普拨,六世丘不勤,七世莫廆,八世逊昵延,九世乞得龟,共历此九世十主至侯豆归被慕容晃所灭。

【关键词】 北方民族;宇文部;世系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62-02

一、古籍中关于宇文部世系问题的重要史料

(一)《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匈奴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莫槐虐用其民,为部人所杀,更立其弟普拨为大人。普拨死,子丘不勤立,尚平文女。丘不勤死,子莫廆立……莫廆死,子逊昵延立……逊昵延死,子乞得龟立……别部人逸豆归杀乞得龟而自立,与慕容晃相攻击,遣其国相莫浑伐晃,而莫浑荒酒纵猎,为晃所破,死者万余人。建国八年,晃伐逸豆归,逸豆归拒之,为晃所败,杀其骁将涉亦干。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晃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1]

(二)《周书·文帝上》:“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其后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2]

(三)《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徙居辽西,至后周追谥曰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孙普拨。”[3]

二、学界中关于宇文部世系问题的主要论述

(一)金毓黻在《东北通史》 [4]中将“九世”理解为“九代人”,认为葛乌菟是宇文部的始祖,《周书·文帝上》里的“侯豆归”和《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 [5]里的“乞得龟”是同一人,宇文氏从普回到(侯豆归即乞得龟)共十一世,莫那以后第九世(不包括莫那)是(侯豆归即乞得龟),莫那至(莫槐和普拨)之间的四世之名无考,逊昵延有载记作悉独官。如下所示:

葛乌菟(始祖)……1普回-2莫那-3□-4□-5□-6□-7(莫槐、普拨)-8丘不勤-9莫圭-10逊昵延(悉独官)-11乞得龟(侯豆归)

(二)王希恩在《宇文部东迁时间及隶属檀石槐鲜卑问题略辨》[6]中将“九世”理解为“九位首领”,从葛乌菟算起宇文部共传九主,认为《周书·文帝上》中的“莫那”即是《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中的“莫槐”,这是一名二译乃至多译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记述少数族历史的史籍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把莫圭写成莫廆、把悉独官写成逊呢延、把侯豆归写成逸豆归或豆归等都是如此。李海叶在《关于宇文部世系问题的考辨与补充》[7]中赞同王希恩的这个论断。如下所示:

1葛乌菟-2普回-3 (莫那即莫槐)-4普拔-5丘不勤-6莫廆(莫圭)-7悉独官(逊昵延)-8乞得龟-9豆归(侯豆归、逸豆归)

(三)景有泉在《汉晋之际鲜卑宇文部“九世大人”世系考》[8]中将“九世”理解为“九代人”,认为从葛乌菟算起宇文部共历九世十位首领。刘蒙在《鲜卑宇文部述略》[9]中与景有泉的观点一致。如下所示:

1葛乌菟-2普回-3莫那-4 (莫槐与普拔)-5丘不勤-6莫廆-7逊昵延-8乞得龟-9逸豆归

(四)杨翠微在《北周宇文氏族属世系考释》[10]中将“九世”理解为“九代人”,认为《周书·文帝上》里的“普回”是《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里的“莫廆”“莫那”是“逊昵延”,《周书·文帝上》里的“侯豆归”和《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里的“逸豆归”是同一人,(侯豆归或逸豆归)和乞得龟是同一辈人,(侯豆归或逸豆归)是葛乌菟以后的第九世。如下所示:

1葛乌菟-2□-3□-4□-5□-6莫槐-7丘不勤-8(莫廆是普回)-9(逊昵延是莫那)-10乞得龟(侯豆归或逸豆归)

(五)杨军在《宇文部世系及始迁时间地点考》 [11]中将“九世”理解为“九位首领”,其根据《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12]中提到的莫槐、普拔、丘不勤、莫廆、逊昵延、乞得龜、逸豆归等7位首领,再加上《周书·文帝上》中提到的莫那,还有《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中提到的可地汗,认为自莫那算起始至逸豆归,宇文部共历八世九主。如下所示:

葛乌菟……普回-1莫那-2可地汗-3莫槐4普拨-5丘不勤-6莫廆-7逊昵延-8乞得龟……9逸豆归

三、“侯豆归”与“逸豆归”的问题

根据《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中的记载“建国八年,晃伐逸豆归,逸豆归拒之,为晃所败,杀其骁将涉亦干。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晃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13]和《周书·文帝上》中的记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14]可以得出这两段内容记载的是同一件事情,即北魏建国八年(公元345年)前燕政权慕容晃击败宇文部。所以可以得出“侯豆归”即“逸豆归”。两部史书中所记个别文字的不同只是因记载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不应将其理解为是两个人。

四、对“世”的理解

(一)《说文解字注》:“(世)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曰。三十年曰世。按父子相继曰世。”[15]

(二)《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世》:“父子相承为世。因以指一代。《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礼记·大传》:‘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新唐书·文艺传上·袁朗》:‘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间位司徒、司空者四世。’”[16]

(三)《汉语大词典》在对“世”做解释时引用了《周礼》和《礼记》。《周礼》和《礼记》都是儒家经典,与《仪礼》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尚有争议,但东汉郑玄为其作注,说明东汉时已有《周礼》。《礼记》为西汉戴圣所编。《周书》由唐代令狐德棻主编,成书于唐贞观十年。《周礼》和《礼记》的成书时间都早于《周书》。令狐德棻作为隋唐时期的史学家、藏书家,不可能不知、不读《周礼》和《礼记》,所以由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所记载的“九世至侯豆归”中的“世”之意不可能有悖于《周礼》和《礼记》中对“世”的阐述之意。

根据《说文解字注》和《汉语大词典》对“世”的解释,应将“九世”理解为“九代人”,而且两代之间多为父子相继。这样,将“九世”理解为“九位首领”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且,从“别部人逸豆归杀乞得龟而自立”[17]中得知逸豆归是“别部人”,自然也就与乞得龟及之前的宇文部诸位首领不存在世系关系,所以“九世”之中不包括侯豆归,“九世至侯豆归” [18]应理解为“历经九世至侯豆归”。这样,将侯豆归列入“九世”之中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五、结论

从《周书》所记中看出,“九世”首者应为葛乌菟,二世普回,开始姓“宇文”,三世莫那,历经九世至侯豆归。

从《新唐书》所记中看出四世是可地汗,可地汗的父亲是莫那,莫那的孙子是普拨。

从《魏书》所记中看出自莫槐至乞得龟是五世六人,其中普拨是莫槐的弟弟,二人为一世,记载的世系连贯且清晰。如下所示:

1葛乌菟-2普回-3莫那-4可地汗-5 (莫槐、普拨)-6丘不勤-7莫廆-8逊昵延-9乞得龟

参考文献:

[1](北齊)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金毓黻.东北通史[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155-156.

[5](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王希恩.宇文部东迁时间及隶属檀石槐鲜卑问题略辨[J].中国史研究,1986,(4):121-123.

[7]李海叶.关于宇文部世系问题的考辨与补充[J].史学月刊,2009,(8):124-125.

[8]景有泉.汉晋之际鲜卑宇文部“九世大人”世系考[J].东北师大学报,1988,(2):50.

[9]刘蒙.鲜卑宇文部述略[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4):93-94.

[10]杨翠微.北周宇文氏族属世系考释[J].中国史研究,1999,(1):172-175.

[11]杨军.宇文部世系及始迁时间地点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2):120-122.

[12](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5](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罗竹风等撰.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493.

[17](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作者简介:李德明,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