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人的艺术化生存境界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2021-10-26刘心怡

今古文创 2021年37期
关键词:现代

【摘要】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人民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二者出现某种程度的不相调和,借鉴于人们同样需要做出精神与物质调和的中唐时代,透过当时的文人能够洞悉到古代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并以此作为对现代人的借鉴。

【关键词】 艺术化生存;中唐;现代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54-03

要追寻艺术化生存,就要追溯到尼采所论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以“欢欣鼓舞”为目的,给生命以至高至真的肯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思。

尼采为了让酒神精神真正醒来,给生命意志以不竭的冲动和涵养,他创造了艺术生存论。什么是艺术生存论?首先,从审美态度看,它要求主体要超功利地对待人的生存过程,要求把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统一于当下瞬间。其次,从表现形式看,它要求崇尚悲剧、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再次,从理论本质看,它是对形而上学家拒斥感性生命、张扬超验世界的批判,主张回归感性,注重肉体生命,主张在整体的、动态的生存过程中提升主体的艺术审美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主张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应然活动。[1]艺术化生存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理想,进一步阐释为人们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态度是“艺术化”的。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与人生,其内涵是“诗意的栖居”,包括慢行的人生、感知自己的存在、感受世界的存在等等。

一、中唐文人所体现的艺术化生存

中唐处于盛唐之后盛极而衰的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乱政,方镇割据,朋党林立,“法未修明”“政未光大”,但在混乱之中又有相当一批先进人士在持续地发光发热,力图改变这种时局。

立足于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唐时期多种思想交流互通,互相影响,文人作为一个时代下最为敏感的人群之一,忠实地在诗文中传达着这个时代的种种思想生活的变化。在中唐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以敏感而思想多变的文人为载体,衍生出了多种艺术化生存的方式,值得分析与借鉴。

(一)中唐时代背景下对于古代艺术化生存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中唐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整个社会风气与盛唐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皇甫湜认为,这种战乱之后仍旧污浊沉闷的政治空气,造成了暴戾消极的社会风气:“自中代以还,求理者继作,皆意甚砥砺,而效难彰明;莫不欲还朴厚,而浇风常扇;莫不欲遵俭约,而侈物常贵;莫不欲远小人,而巧谀常近;莫不欲近庄士,而忠直常疏;莫不欲勉人于义,而廉隅常不修;莫不欲禁人为非,而抵冒常不息。”[2]进奉行贿之弊大行其道,那些通过科举而进入上层社会的文人,也沉溺于车马宴游,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反常的自我补偿心态和得到暂时苟安而自行蒙蔽双眼的自我满足,也是不肯正视当前社会问题的表现。所以,许多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对前途理想丧失信心。基于这种社会环境,诗人们的思想、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产生了创新与分化。

自元结始,虽有偏颇之处,但开始提倡“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3]。元结的思想受到杜甫的赞扬后,更是助推了中晚唐诗坛掀起了一股重视“诗教”“知民疾苦”“以达下情”,追寻“风骚之韵”的风潮。这反映出诗人们倾向于感知民间疾苦,对现实生活多有反思的生活态度,甚至于以诗承教化民众为己任,而非一味地沉浸于生活表面的安乐祥和之中。他们不仅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敢于并且乐于直视社会的阴暗面,揭露权贵和世人所竭力掩盖的滑向衰败的国家局面,并且能为之提出自己的改良建议。面对混乱的社会,杰出的诗人不愿让这种灰败的生活束缚住自己,而是努力在风雨飘摇的现实中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的平衡,以青山绿水和浓烈的情感调和自己面对浇薄谬戾的社会时的负面情绪,使自己保持平和中正的态度以及对人民国家的关心,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实际上是将儒家的积极入世同道家佛家的寄心世外相结合了。

中唐之前,时间最近的同时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化生存典范是陶渊明。他有着躬耕田园的人生理想和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并表现出“自然”的审美意趣。中唐文人继承了陶渊明这种偏好自然的审美、生活态度,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陶渊明因不耐于官场的世俗倾轧而归隐田园,而白居易提出“中隐”的思路,在大隐与小隐之间找到了一条折中的路线,巧妙地平衡了贵与贱、喧嚣与对立的矛盾,既没有放弃自己报国为民的政治理想,又秉持着追寻自然、艺术化地对待生活的态度,超越二者之上,化解了对立冲突。中唐文人们具体地说,他们成功地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融入于当下的瞬间,枯燥的政治生活、琐碎的日常生活不再难捱,都在他们艺术的、审美的目光中变得柔软而值得期待。他们擅长将自身充沛的情感借给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交游表达出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充分地关注自己的情感、亲人朋友的生活,用乐观自信进行自赎,他们以此实现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二)中唐文人的艺术化生存表现

1.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诗意本就散落于生活,只是需要人们用心发现。“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白居易《春晚寄微之》)虽然是遭受了贬谪,但乐天依旧能敏锐地注意到桃花落于江水的嫻然优雅,即便是感慨自己年华蹉跎,怀着重重心事,也仍旧是在充分的自然美中徜徉着的。

“路旁寒食行人尽,独占春愁在路旁。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白居易《途中寒食》)在路边的短暂停留,也能使乐天感受到惆怅静谧的氛围,这也是他细细品味生活万物的体现。

“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刘禹锡《望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梦得有永恒的朝气,即使有过不顺或屡遭贬谪,他也愿意将生活装点得充满生机,将自己乐观开朗的心境贯彻于生活,永远明明如昔。

“水潮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刘禹锡《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梦得汲取了道家思想,并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寄心世外,孤芳自赏。

“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元稹《酬别致用》)微之则一向推崇儒家的积极进取,他也将这种对于人生态度的审美内化于生活。

2.抱诚守真的情感态度

人们都有情感,不同的是中唐文人们能够以真挚而质朴的态度贯彻始终,以真诚的感情来维系与周围人的联系。“元九正独坐,见我笑开口。还指西院花,仍开北亭酒。”(白居易《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好友相聚,谈诗论文,恣意洒脱。“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南望桂水,哭我故人的具象化表现。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白居易《梦微之》)望有来生,把臂同游。对于好友的逝去,即使过去了八年,在梦中遇见醒来也会泪流满面。

乐天的情感表达在他的诗文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不同于论政谏言的或中立或尖锐,而是较为直抒胸臆地剖白表达,明显地体现出这些对于父母妻子、更多的是对于朋友的情感,成为乐天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失意仕途上最灿烂的支撑。乐天将这些情感用诗文平实又情感充沛地记录下来,说明他时时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们,活得既宽容廣阔又平和恣肆。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折剑头》)“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白居易《赠元稹》)乐天多次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好刚不好柔的倾向,一生交游众多,至交好友均是宁折不弯之人,在中唐这种奉承成风、朝纲混乱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聚结一批铮铮铁骨的有识之士,是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

对于梦得,似乎他的生活态度较之于子厚、乐天来说更加开阔乐观,时常有散发阳光的句子出现,有时还颇有英雄豪气。“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刘禹锡《视刀环歌》)用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意。“唯我之哭,非吊非伤。来与君言,不成言哭。千哀万恨,寄以一声。”(刘禹锡《重祭柳员外文》)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元稹《寄乐天》)“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元稹《酬乐天劝醉》)“雷震山岳碎,电斩鲸鲵死。”(元稹《和乐天折剑头》)元稹在中唐文人中属于锋芒突出的类型,他以振兴国家,造福百姓为己任,虽然这种锋芒常常伤到自己以至于常被贬谪,但他仍然依靠源源不断地和诗、交游、上表来坚持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

能够一生坚持自己本来心境的还有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田舍翁。”(柳宗元《重别梦得》)如果梦得一直陪在柳子厚身边,或许柳州的山水草木也就没有那么悄怆幽邃了。有二十年来万事同的至交好友已是颇为不易,二人晚岁期同归的愿望却永远也无法实现,成了柳宗元铭记一生的遗憾。“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就算是一直在被贬谪的路上,子厚也一直努力保存着自己的锐气,与其说自肆于山水间是很痛楚的事,不如说是他能一直坚持为文以剑、指点朝事的一方空间,是给自己可以喘息、又能在与朋友交游的过程中获得支撑的地方。

总体来看,中唐文人虽身在乱世但不以此为落寞消极,自盛唐气象以来,诗人们由外拓昂扬到内敛平和,世人多有抨击中唐诗歌或文人重人工雕琢不够自然为美、格局气量狭小只知自己一方天地等等缺点,但若是站在中唐这片浑浊的土地上,再要求文人们表现出来“盛唐气象”,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对于中唐诗人们来讲,能够一心一意地思考人生,感悟世界,巩固自己的诗人心性,进而将自己的想法尽己所能地付诸实践、造福百姓,已经是艺术化生存的典范了,也已经颇为值得现代人学习了。

在中唐的乱世中,文人们尚且能够摒除时代下的种种不平而养成艺术化生存的生活模式,那么在现代政治清明生活安稳的时代,当代人也应当及时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此为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进退淡然的人生态度

元白刘柳四人皆是屡升屡贬,但他们往往能在进退的浪潮中找到平衡,进固然可喜,但退亦不忧惧。

“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中重提旧事,向打击诗人的权贵挑战,表示被贬谪了也可以悠游自在地继续自己的事业。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种桃杏》)无论是升职还是贬谪,只要自己以平和的心态淡然处之,就有永恒的理想乡。乐天所传达的豁达心胸影响后世,以至于苏轼因仰慕于其生活方式,看到乐天诗《东坡种花二首》才自号为东坡居士。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人近中年的乐天依旧满怀少年意气,身在贬谪之地,非但不妄自菲薄,反而听闻叛乱便风风火火地写就了这首,以表达自己内心志向不改,在此以笔代剑的豪情壮志。

二、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现状

现代文明发展所内含的悖论在于,人类拥有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由于两方面发展的步调不够协调,造成了现代人的某些异化。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是对人类思维的一次震撼。他以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敏锐地捕捉到了西方近代哲学给人类思维带来的盲点:遗忘“存在”,从而导致了人类“精神”的萎缩,人性的异化[4]。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现代的中国社会,由于发展速度快,信息洪流庞大繁杂,易出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水平不相匹配的情况,这与中唐时期人们的心理混乱有相似之处,现代也常常出现闭目塞听的状况,当然也不乏锋利无匹的真知灼见。在这种思想交互强烈的时代,人民的精神状态常常需要调节,现代人常表现为压力大、生活无趣感强、对于现有的人际关系感到厌烦、缺少兴趣爱好、难以找到自己的价值等等。现代人群“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愈发严重,学习考试、工作加班、还房贷、照顾孩子等等已经把现代人的生活压榨成了一部停不下来的机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人类走出所面临的危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古代文人艺术化生存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借鉴于古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汲取。

(一)感知“存在”,唤醒“意义”

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艺术要表现当下的经验。投射到每个人身上,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与其担心未知的遥远的事物,不如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分钟,全身心地沉浸于某一时刻,瞬时也即是永恒了。中唐时代下的文人用力地感受生活,感受親情友情爱情,为自己喜爱记录的事物赋诗作文,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意义。当人们能够破除了现代的人类中心论思想,将自己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相信生活态度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是日日耽于外物的奔波。

至于所谓生存的意义,自己感觉到生活是有价值的,就有了自己界定了的意义。

(二)抓取自由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禁锢,需要有笃定的勇气来拿起或者抛弃。当打算将某个目标纳入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后续的各种准备、努力与麻烦,只要个人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就不算是扰人的枷锁,而是另一种自由。元白刘柳四人屡遭贬谪,但仍然能在不同的地方坚持同样的志趣,为文依旧还能平地起波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自由。感受到自己身陷囹圄的时候,跳出来看也不过是一方粗鄙的画地为牢。

综上,现代人若是也能做到独立地生存生活,积极地感受情感、关心生活小事,唤起自己最原始的好奇心,坚持自己的交友原则,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安全的避风港湾,那么也无须赋诗作文,艺术化的生存就已经在自己身上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姜熠群.生命何为?——尼采艺术生存论研究[J].山西青年,2020,(13).

[2](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唐)高仲武,元结等.唐人选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万兰芬.海德格尔哲学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批

判[J].嘉应大学学报,1999,(02).

作者简介:刘心怡,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现代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现代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分析
云南彝族漆器设计元素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探析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在传统青花元素中探寻现代视觉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