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西制造业的低端锁定及突破路径
2021-10-26散长剑
散长剑
摘 要:江西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虽然部分环节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在技术、品牌、渠道等领域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并不必然导致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分工体系存在俘获效应、替代效应和内卷效应,会抑制江西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能力。江西制造业可以在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链条整合能力和标准制定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政府应该围绕制造业核心能力突破的要求,提升产业政策供给质量,加强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培育产业高端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突破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凭借相对充裕的劳动要素及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江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综合实力逐步迈向全国中上游,初步建成新兴的制造业大省。目前,江西省拥有38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江西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江西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如何突破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锁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江西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西制造业低端锁定的事实特征
(一)技术锁定
目前,江西制造业部分领域的创新能力取得较大进展,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L15高级教练机研制”项目。但是,江西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出研发投入强度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特征,技术创新不足仍然是制约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虽然江西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但是研发投入强度仍相对较低。2019年,江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GDP)为1.55%,低于全国的总体水平(2.23%),远低于美国(3.1%)、日本(3.2%)、德国(3.2%)和韩国(4.6%)等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2019年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其国内研发总投入的比重均在1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2019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国内研发总投入的比重为5.56%,而江西所占比重仅为4%。
(二)渠道锁定
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来自控制下游渠道的能力。目前,跨国公司仍然具有较强的渠道控制能力,许多本土企业不仅缺乏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而且缺乏客户资源和流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跨国公司的高度依赖。在建立营销渠道的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地付出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面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限制。虽然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加强渠道控制来提高综合效益,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先发优势及主动限制,本土公司仍然无法有效打通产品通往最终市场的重要环节。江西大部分制造企业缺乏资金和经验,被迫利用跨国公司主导的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而江西的大型零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从事传统的商贸业务,缺乏逆向整合制造业的能力。
(三)品牌锁定
近年来,部分江西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并在培育自主品牌方面取得进展。
目前,江西拥有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6件、驰名商标166件,但是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品牌投入力度不够、知名品牌偏少等问题。虽然江西企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的设计生产能力,但是由于缺乏高端品牌导致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2020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江西仅三家企业,排名均在100名之后,分别是双胞胎集团(175位)、江西铜业(239位)、正邦科技(308位)。显然,江西在有色金属、稀土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仍缺乏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四)效益锁定
从整体上来看,江西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利益分配格局中获取相对较少的利益。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迫使江西企业放弃风险较大、收益不确定的创新活动,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发展国家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断挤压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率均在30%以上,而江西增加值率在20%左右,双方的差距比较明显。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51276.42、94357.33、93316.23美元/人 。江西虽然高于全国总体水平(30948.41美元/人) ,但是与世界主要的制造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江西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形成机理
(一)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俘获效应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的必然产物,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制造、渠道等环节,将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及相应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身的分工体系,因此跨国公司会强化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主动输出部分标准化的技术和知识,促进当地企业快速实现过程升级和工艺升级,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适应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需要。但是,当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制造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时,会面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双重阻击,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封锁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环节。一方面,跨国公司会利用其垄断优势及不对称的治理结构干预和阻击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升级行为,竭力维持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地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会利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遏制发展中国家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以维持本国产业的领先优势,如南昌大学由于硅基LED照明技术的重大突破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二)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替代效应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能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技术的进口中间投入,导致企业丧失了自主研发创新的动力,形成对价值链的过度依赖而陷入“低端锁定”(吕越、陈帅和盛斌,2018)。进口中间品与自主创新存在替代关系,一方面,进口中间品可以降低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高终端产品的质量,诱使终端产品企业主动减少或放弃针对中间品的自主研发。另一方面,高质量、高技术中间品进口减少了国内中间品厂商的市场份额和收益,削弱了中间品生产企业的创新投入激励。虽然进口中间品可以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并且具有潜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效果取决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如果人力资本存量、自身技术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等条件不足,无法达到技术吸收的有效门槛,那么就无法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溢出效应。张杰和郑文平(2017)实证检验发现与发达国家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均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造成了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在民营企业进出口行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卷效应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常常利用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挤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利润空间,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在中低端环节展开激烈竞争,形成明显的内卷效应。在中低端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竞争比较激烈,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主要采用“逐低竞争”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目前,江西制造业不仅面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而且面临国内省际之间的激烈竞争,制造业低端内卷化程度不断加剧。从国际来看,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在制造业中低端发力,以更低的成本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环节。从国内来看,中国各地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全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内陆省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制造业中低端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产能过剩等问题依旧突出。
三、江西制造业低端锁定的突破路径
(一)技术研发能力突破路径
后发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制造、引进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创新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经验积累(张亚豪和李晓华,2018)。江西制造企业可以从纯粹的技术引进或技术密集型中间品进口起步,逐步过渡到模仿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再转向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研发资源的获得能力及管理能力,而且需要提升外部资源的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积极建立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在内的协同创新网络。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应从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向主导者不断转变,摆脱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增强技术研发的自主性。不同行业、环节的技术难度各有不同,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技术难度采取适当的升级方式。产业内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层次相对较低的一般技术和通用技术,领军企业则将更多的研发资源转向核心技术和专用技术,各类企业共同发力从而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市场开拓能力突破路径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方面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要求,培养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实力较强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强化渠道控制能力,拓展高端制造产品的国际市场。事实上,现有位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跨国公司最初都在本国市场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当企业的本地业务取得阶段性成功后,着力拓展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的国际区域市场,最后利用积累起来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优势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江西企业应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程度、技术研发能力、市场需求结构、市场发展潜能等因素,选定产业内特定细分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占领特定细分市场后再向技术难度更高、质量效益更高的高端市场升级。在产品市场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实施精准的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先发企业的直接竞争,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形成更高的进入壁垒。
(三)链条整合能力突破路径
加快重点产业的垂直整合,首先抢占国内价值链的主导地位,然后依托“一带一路”重构区域价值链,最后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实现由中低端供应商向高端的主制造商转型。借助江西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中积累国际化管理和运营经验,为优化整合价值链奠定基础。围绕江西重点产业集群,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培养“链主”企业,强化“链主”企业对价值链的整合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纵向整合国内价值链,横向拓宽多样化产品,经过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后,再通过海外并购、绿地投资等方式整合全球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资源,最终成长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
(四)标准制定能力突破路径
标准是制造业设计、制造和采购的基础,国际标准参与地位的提升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综合反映。江西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和市场势力,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总体上处于从属地位,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均受到国际标准的严格制约。作为标准领域的后发者,江西企业需要加快对接国际标准,积极融入国际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助推工艺升级及流程升级。发挥行业和地方优势,研究重点领域的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围繞江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工作,推动江西标准成为国内、国际标准,提升江西在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增强江西制造业在国家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四、江西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政策供给质量
产业政策对同行业内企业的差异化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市场竞争,政策效果越好;体现普惠性与促进市场竞争的产业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创新,改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戴小勇和成力为,2019)。实证研究表明,选择性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而竞争性产业政策显著推进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唐荣和黄抒,2021)。江西现有的产业政策总体上仍属于选择性产业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选择性产业政策对江西快速推进工业化、实现制造业快速扩张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效率不高等大而不强的问题。在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过程,江西必须从选择性产业政策向竞争性产业政策转变,政策的重点是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功能,鼓励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创造竞争有效的市场环境,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产业集群协同效应
目前,江西省已经初步形成10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涉及石化、储能、光伏等26个领域。虽然江西大多数产业集群位于在工业园区,但是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群体仍然缺乏,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本地产业集群之间、本地产业集群与外部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效应相对较差,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品牌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深入分析重点产业集群的“微笑曲线”,针对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点,着力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作能力,优化本地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强化本地产业集群与外部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从而在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优势,在重点产业集群全面实施链长制,提高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配置效率,改变“低端嵌入”的发展模式,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向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的高端环节攀升。
(三)培育产业高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五类(迈克尔·波特,2002)。一般而言,获取相对容易、创造价值较少的生产要素被归为初级生产要素,如非技术或半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通常服务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获取相对困难、创造价值较高的生产要素属于高级生产要素,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等,通常服务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目前,江西在培育高端要素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如建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但是整体上仍处于高级生产要素缺乏、初级生产要素低效的双重困境,无法支撑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因此,江西需要围绕价值链升级所需的高端生产要素,在人力和资本上进行持续而大量的投资。江西需要将自主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尽快积累高级生产要素存量,迅速优化生产要素结构,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利用高级生产要素发展重点产业集群,突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四)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目前,江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和效益偏低,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不高,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不足。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引致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助力制造业升级,因此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缩短产品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自上而下的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将价值链下游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价值链上游以便改进和优化产品,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综合质量和效益,实现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研发设计、品牌运营、渠道管理等环节转变。一方面,推动制造业从纯粹的物质产品生产为主向提供系统服务解决方案转型,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延展价值链;另一方面,支持现代服务业凭借其技术、管理、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②2019年,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 1 美元兑 6.8985 元人民币。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47916.50美元/人。
参考文献:
[1]吕越,陈帅,盛斌.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导致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吗?[J].管理世界,2018(8):11-29.
[2]张杰,郑文平.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J].经济研究,2017(3):151-165.
[3]张亚豪,李晓华.复杂产品系统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以大飞机产业为例[J].改革,2018(5):76-86.
[4]戴小勇,成力为.产业政策如何更有效: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加成率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9(3):69-93.
[5]唐榮,黄抒田.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与制造业升级:基于价值链的视角[J].经济学家,2021(1):63-7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