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家风:“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021-10-26
1949年6月,张澜到达北平,第二天毛泽东亲自到北平饭店慰问他。张澜向毛泽东祝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由衷地敬佩共产党的本领。毛泽东笑着说:“其实我们共产党人也没有多大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俭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子女更好地适应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要求,张澜常常用“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来教育子女。
1949年10月,重庆解放。12月14日,张澜给在重庆工作的长子张乔啬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儿子的关切,并要求他“事事为人民服务”:乔啬:
重庆解放时,你同华芳、幼芳、振华他们都安好吗?晓岩留在重庆的儿女念晖、强华等亦俱安好吗?你今后打算做甚么工作?仍然留在重庆?抑或是来到北京?你学铁道工程,办过机械厂,来到北京是可以有工作的。但是,要晓得今天的政治,不是形式上的改朝换代,而是实际上变了质。
第一,要把思想搞清楚。今天是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再走上共产主义。决不再走英美帝国资本主义的民主的路。正确的思想,就是事事为人民服务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更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归结点。
第二,要改变作风。要谦虚,不可矜骄,自以为是;要谨慎,不可粗心大意,随便行动;要勤劳,不可偷闲倦怠;要节俭,不可奢侈浪费。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是共产党普遍遵循的作风。
总之,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而不是只图自利。你来北京或是不来北京,家里旧有的生活习惯必须改变。华芳也须自寻工作,或是学习手工业、或是找书教,今后要有独立生活的技能,才能在新社会立脚。进人和他家属都好否?此信可以交他一看。
父手书
十二月十四
据张澜次女张继延回忆:
1949年10月,父亲在给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学习的三妹的信中写道:“你能耐劳刻苦,又颇开展大方,我是很赞许的,我再告你几句话,你可记在心上,作为房屋的规箴,一、用心要精细,二、立志要坚强,三、见识要明确,四、行为要诚实而勤奋,五、说话不可过多而流于虚妄。”
1950年4月,我们全家除大姐和三妹外都到达北京,父亲从民盟总部回到家里,离别五年,一家人从死里逃生获得解放,重逢时真有千言万语。
父亲第一句话是:“你们来了,好。”沉默了一会儿又严肃地说:“你们不要以为是来享福了,过去劳动,现在还是要劳动,我把政府分配来的保姆退回去了,家务事自己干,乔啬(大哥)、继延和你们(指小妹和侄儿们)要好好地学习,要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来北京时,毛主席第二天来看我对我说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些,你们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向共产党员学习,记住照毛主席的话去做。”
三妹结婚时,父亲特为他们写了手书:“你们是人民大学的学生,结婚后要相爱,相敬,相谅,互助进步,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为主要任务。”
父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共产党,他经常以毛主席的话来教育我们,要我们时时记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1952年,学校分配我到鞍钢工作,第一年我就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父亲写信勉励我,并要三哥向我學习,要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1953年春节我回家时,父亲问我厂里民主生活是怎样过的,我说每周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科里同志互相提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父亲说:“我们开会真是充分发扬民主,要讨论一件事情,毛主席先说了要讨论的事,大家发表意见,没发言的毛主席一个个的征求意见,遇到重要的事情,反复地讨论好几次后,毛主席拿出个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党的意见初稿,大家再进行讨论做出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又修改,每次讨论都要征求每个到会者的意见后才散会,这样真正做到谦虚、谨慎,发布的政策、法令就符合人民的心愿。”“你工作也要谦虚、谨慎,遇事多和同志商量,不要冒冒失失办事。”
父亲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民主作风很是佩服,客人来访时总是热情地谈他们开会的情况,与会者无论党内或者党外的同志个个都能畅谈自己的意见,心情很舒畅。1955年父亲病危时,周新民同志到北京医院看他,他还要周新民同志转告民盟的同志牢记他初来北京时,毛主席向他说的八个字一句话。这八个字一句话是父亲在人间最后说的话了。
张澜的孙女张梅颖说:“祖父去世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鼓励和鞭策着我们,许多民盟先辈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尺子和镜子。”
(责编/陈小婷、黄梦怡、李希萌 责校/张超 来源/《宋庆龄图文全传》,尚明轩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李筱桐:父亲李济深秘密登上天安门》,周海滨/文,《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30期;《向北方》,李红梅、刘仰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李济深家族:一门孝悌传家业 万里江山入梦魂》,顾君盏/文,《华人世界》2008年第6期;《父亲、母亲生平部分事迹的回忆》,张继延/文,《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张澜的一封家书》,张志军/文,《群言》2019年第7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