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10-26段亚鹏赵颖娴蔡定涛
段亚鹏,赵颖娴,蔡定涛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20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的重心在于如何更好的把思政元素巧妙地与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进行融合,这就要求所有课程都应对自身的课程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巧妙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此达到育人的目标[2]。
《古建筑测绘》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后期现场调研测绘,深刻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工程做法及装饰特征。该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良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关于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改革,有不少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如研究型古建筑测绘实习[4];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测绘结合[5];建立健全的教育环节和引入高精测量仪器[6];古建测绘成果实物化[7];结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古建筑测绘实习[8];通过编写建筑实习指导书;基于BIM平台,与多种测绘技术合理结合[9-10]等方面。以上教学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方法层面,然而如何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鲜有论述。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营建智慧,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结合紧密,从宏观层面旨在让学生认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的了解与认知,学习秉承工匠精神。本课程在充分学习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探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
1 强化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古建筑测绘》思政改革团队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公社、星空书院在线、聚焦职教、思政学者等APP、公众号学习专家学者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参与学校层面的培训会议和研讨,找准《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内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从而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古建筑测绘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进行结合,与这些思政元素有较高的契合度。这是比一般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具有的优势。
教学团队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有意识的挖掘授课环节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对教学团队教学理念进行了引导,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着重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学们在到达测绘地点,对乡村进行初步考察时,引导学生观察村民自建房的现状。学生会注意到自建房很多会用到西方的罗马柱式,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村民要这样做。我们如何在设计中应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们明白作为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做建筑设计时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2 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思政,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两条主线、四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见图1)。两条主线是指专业技能训练和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达到“重技能”的学习效果,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强化“文化认知、精神认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四个阶段是将测绘实习分为准备阶段、现场初探、测绘过程、实习总结四个阶段。六个环节是指准备阶段有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调研两个环节;现场初探阶段是对营造技艺和地域文化了解的环节;测绘过程阶段分为精细测绘和绘制图纸两个环节。实习总结阶段是考核与评价环节。
2.1 准备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了解
在调研阶段,老师首先进行案例的筛选,测绘对象是典型的传统建筑,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案例,讲解相关理论和测绘对象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历史背景、建筑类型、建造朝代、当地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如学生在进行鹰潭市马荃镇霞山村倪家组的调研中,可以了解到马荃镇原名马荃乡,乡名是为纪念1949年在土匪袭击战争中牺牲的镇长马荃。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红色文化并对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进行总结,掌握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传统的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理解。案例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生硬。在同学们进行调研汇报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思想上的引领,在学生心里埋下思政的种子。
2.2 现场初探阶段: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学习
到达测绘的目的地,在正式测绘工作开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测绘对象进行初步的观察。邀请当地的工匠师傅对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讲解以及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地域文化。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堂屋中正对正门的墙上有两处构件的功能表达了疑惑,老师请来了当地的工匠师傅为同学们解答,同时讲述了当地古建筑特殊的构造做法,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建造技艺的了解。
在测绘的地点发现当地的村民所建造的自建房的风格样式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例如每家每户的柱子都是罗马柱的样式,而且与自建房整体非常的不协调统一。基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及时普及当前的设计现状和审美现状,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的自信。
2.3 测绘过程阶段:学习古建筑中的工匠精神
在外业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古建筑进行深度测绘、绘制草图、拍摄照片等工作,老师全程进行引导和讲解。在外业阶段,对建筑进行草图绘制,并测量各个节点、空间的尺寸。在内业阶段,主要任务是归纳整理与成果制作,分析整理外业收集的测绘数据,进行正式的上机图纸的绘制和报告的书写等工作,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阶段性的劳动成果。
工匠精神往往代表了一种专注、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古建筑测绘无论是在外业还是内业阶段,都可以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古建筑处处精雕细琢,从主体木构件到窗花、雀替、柱础石等细部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无不渗透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学们对古建筑的学习和了解,就是对工匠精神领悟的过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学习期间,对其进行人格品德上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学生对数据认真获取的态度,草图绘制认真的程度等,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2.4 实习总结阶段:对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反馈
为与课程思政相适应,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专业技能考核成果,需提交建筑测绘图纸、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提交一份CAD测绘图和JPG排版图;此外,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实习日志和实践报告;二是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反馈,学生需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见图2)。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模式的认可程度及对此课程是否有好的意见或建议等。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95%的学生对古建筑测绘的课程思政模式表示认可,对传统建筑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8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建造技艺对自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2%的学生表示工匠精神对他们的未来有积极的影响。由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示,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这是我们关于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关于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学生在问卷中也提出了几点很好的建议,如加大工匠师傅现场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观看古建筑构造相关的或者大国工匠的纪录片等方面,供日后的教学参考和借鉴。
3 结语
本文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思政,改进教学思路,提出了“两条线索、四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达到“重技能,强认知”的教学效果。未来在《古建筑测绘实习》的教学中必将进一步深化改革,致力于建设针对古建筑测绘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真正提升育人成效。但改革的路还漫长,需要我们的细心和有耐心的探索。学习古建筑的最终宗旨,是实现梁思成1944年写于四川李庄的寄语:“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11]。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一方面加深和提高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正如梁先生所说,让学生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让文化自信根植入学生内心,形成职业素养反映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作品中。
在《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个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要努力做到引导正确的价值、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目的,让这门实践性课程变得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