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福州高校的规划反思★
2021-10-26林可昕李巧芸
林可昕,李巧芸
(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1 概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成为时下众人关注的焦点,由于新冠肺炎的强传染性,高致死率等特点,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人民的日常行为活动受到限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反思[1]。时至今日,疫情虽已在特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其引发的后续问题仍值得我们引以为鉴,从中反思。校园规划长期以来聚焦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和环境美学,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不足。深入思考本次疫情的后继影响,并在接下来校园规划中如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我国高校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福州高校规划的特点,通过对福州高校规划存在的问题剖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2 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各高校校园规划的主要特点:
1)多样化。
高校的校园规划方案,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出发,不同的学科定位,历史底蕴以及办学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都会成为影响校园规划的因素,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策略,探索出一种适合本高校的规划模式。
2)整体化。
将校园规划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规划系统工程中的各个要素,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3)生态化。
在关于高校的建设规划中,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循环、减排减放等方面入手,以尊重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并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4)地域化。
地域化简单来说就是因地制宜,将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建筑布局模式、植物景观特色及当地传统文化特点整合并运用进校园规划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5)人文化。
在对高校的校园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规划受众的因素,高校规划的受众主要还是以师生为主,这就需要将人作为规划的主要核心,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贯彻到规划中去,在环境的规划上,充分考虑和尊重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创造美丽、和谐、舒适、便捷的校园空间。
3 福州高校规划的特点
福州市地处中国华东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省会,从公元202年至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是福建省的高校聚集地,共有高校35所。同时大学人口流动大,公共卫生事件易在校园内传播,高校人员内部和对外的频繁活动,也成为了影响校园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州高校分布图如图1所示。
4 反思福州高校规划现状
4.1 区位背景分析
根据1999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文件,揭示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直至2019年年底,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50%。2021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60%。然而,学生数量暴增,城市中心的校区用地已不能满足生源需求,许多大学开始往城市边缘迁移,但远离城市核心区域后,与老校区相比资源较匮乏,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以福州工商学院与福州理工学院为例,该两所高校远离福州市区,且离县城有一定的距离。福州工商学院与永泰县医院更是距离25 km,需要40 min的车程。在应对类似新型冠状肺炎等突发公共性卫生事件中,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很难做出及时的应对和积极的措施。
福州工商学院与福州理工学院区位图见图2,图3。
4.2 总平面规划
4.2.1 功能分区存在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提供的薪酬标准和职场环境,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就业经验。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巩固新知,逐渐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如工程管理专业会下工地砌砖,物流管理专业会前往物流集中疏散区进行分区归纳整理,风景园林专业会上山实地考察。但实践意味着要与外界有一定的接触,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实践与外界接触极大增加了感染率。而各高校基本都将实训楼划在教学区的范畴,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与实践后返校检查措施,并且需要经过一段路线回到实训楼归还仪器。教学区是校园功能分区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有大量的学生往返,实训区的学生一旦感染病毒,就很容易传染给处在较封闭的教学生活区的师生们,造成一锅端的局面。
4.2.2 用地缺乏弹性化
依托高校扩大招生的历史机遇,我国高校积极在校园建设方面投入资源,促使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有效地保障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在新建校区和旧有校区的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譬如校园的预留发展空间极大地缩水,作为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且集聚社会青年建设人才,缺乏一定的弹性用地以应对突发性事件隔离人群之用。存量用地资源的盘活方面如何更加的行之有效,校园用地的功能方面,如何实现合理有序的更新,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问题也在校园规划建设中日益凸显出来,乃至于校园规划中对于未来用地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什么样的规划方式,如何主动,灵活的应对这些问题,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福州工商学院功能分区图如图4所示。
4.2.3 出入口设置不合理
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坐落于城市次干道邱阳西路,仅有东门和东南门2个出入口,正大门位于邱阳西路与学府北路的交汇处。在节假日,开学以及学期末期,或者是大型活动期间,临时出入校园的车辆会加大校区的交通压力,同时以学生、教职工以及校外人员为主的主要人流量、人流车流并行的情况,仅仅依靠两个出入口来进行分流是远远不够的。且这种布局方式,位于体育场及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的师生到达出入口有一段的距离,而道路系统作为应急疏散的基础设施,在面临突发情况时,给师生带来一定的不便。
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出入口分布图见图5。
4.3 交通流线
4.3.1 过境交通干道存在安全隐患
如今许多高校均存在过境交通问题,过境交通指有城市干道穿越校园,过境交通的衍生是校园发展与城市发展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衣食住行在师生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如城市干道学府南路将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江夏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旗山校区的住宿区与教学区分开,住宿区的师生前往餐饮区或教学区,必须经过学院北路,这给师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以福州大学为例,虽然其西一门与生活区之间有红绿灯,但红绿灯时间仅有90 s,上下课高峰期间,人流巨大,不能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加上过境交通的高峰期间,不同方向不同交通方式人车混行,交通有一定的混乱,会造成一定的拥堵问题。人流聚集是防治疫情的一个忌讳,在城市干道穿越大学校园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减少安全隐患,由较为经济、高效的方式解决城市干道联系着不同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成为校园道路系统规划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州市闽侯大学城过境交通示意图如图6所示。
4.3.2 校内交通路网缺乏导向性
福建师范大学东至乌龙江大道,西接学府南路,北通科技路,主要以乌龙江大道的东大门,学园南路的南大门为主出入口,其余出入口则主要分布于北端生活区域,纵观整所园区,其主次干道交错相接,纵深复杂,呈不对称式的规划布局,往往会对行人的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使行人很难对于路线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应对突发疫情等类似情况时,可能需要一些外来医护人员的帮助,但由于人流与车流量增加,道路导向性不强,往往会因为交通规划的问题给行人的路线和方向的判断造成较大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道路布局图如图7所示。
4.4 基础配套设施
4.4.1 空气流通受阻
当前校园不同场所使用的空调形式、特点也各有不同,譬如食堂、大礼堂等大空间会采用热泵形式的集中式空调系统,而教学办公空间往往采用的是多联机加新风形式的空调系统。空调的使用会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状态空气的混杂。
4.4.2 盥洗设施不合理
现各高校盥洗空间的卫生器大部分采用手动开关,各高校学生数量大,盥洗空间的使用是日常生活中较为频繁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师生人来人往容易交叉感染。特别在疫情中更应该注意日常的卫生清洁,应从根源上避免接触病毒,进而随着日常的生活而带入体内。
5 福州各高校规划改进措施
5.1 大学校园与城市的整合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学城以及新建的大学园区周边环境仍然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新建大学校园园区周边服务型社区的营建和形成过程中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合理的政策约束,避免盲目的蔓延性扩张和无序的土地侵占,这就需要在规划用地的过程中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的性质和比例,增加服务型社区的城市功能,藉以增强城市功能对周边校园地区的服务辐射能力。
5.2 功能分区设计与改造
5.2.1 实训楼与教学楼分开管理
成功的校园交通网络,是需要成熟、合理的校园功能区分为基础的,例如,将需要和城市交流的园区部分安排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干线区域,或直接布置于校园外围,以便于加强和城市的直接交流能力。管理开放程度可以分割形成不同区块,兼容封闭、半封闭、开放式校园,分区也在此基础上调整。其一,与社会联系比较多的功能,如用于实训场地建筑、承办对外文体类活动或比赛建筑等,可与较封闭的教学生活区分开,相对独立管理。将教学区和实训活动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块,能实现双向服务,又能自主对外。
5.2.2 用地建设弹性规划
现如今,业界内普遍认为,与其一味追求外延式的扩张,不如向内涵式的发展进行转变[2]。通过用地建设弹性规划,赋予土地更多的应变性,降低面临突发情况建设需要的变迁成本,适应灵活多变的环境。因此,校园发展需注重战略留白,既能满足日前的需求具有美观性、合理性,又能应对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建设需求。在日常生活方面,进一步强化日常生活功能,同时战略性预留灾时供给,尽可能避免灾时爆发性需求配给和永久性设施配置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闲置性浪费,又能留有足够余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给予师生安全的空间和救援空间。
5.2.3 合理设置出入口位置
依照常规设计布局规则对称的出入口,可以在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向分别设置,校园路网采取环形干道形式,并根据中心区的位置设置主出入口和次级出入口,可以图书馆或者行政服务中心为中心区,与校园内其他功能区紧密相连。布局主次分明,便捷通达,在布局上体现综合化、区域模块化、功能化、网络化的新时期现代教育建筑布局特点。
根据调研,学生主要出行方式排序为电动车>步行>自行车,而出入口通常人流量大、交通方式混杂,各个学校与道路连接的路口为瞬时人流量最大的出入口,特别是位于住宿区或者教学区附近的主要出入口,因而被视作最主要的疏散出入口,需要大量的集散空间和临时停车空间。所以应在城市次要干道上设置出入口,既能避免较大的车流,又能预留足够的空间。
5.3 建设高效便捷道路系统
在过境道路有利于营造大学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良性互动,合适的解决方法解决过境道路存在的隐患,对于提高大学校园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有重要意义[3]。
目前其他省市高校也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主要解决办法有:一是武汉大学设计过境道路下穿通道;二是贵州大学设计过境道路涵洞,并在洞顶建设景观广场,美化环境;三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通过设计地下过街通道,实现人流和车流的分流措施;四是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北门修建专门供行人通行的过街天桥设施。目前,在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设施已经完备和校园总体的规划建筑已经建成的情况下,设置过街天桥是最经济的方式。
尽管与其他策略相比,修建人行天桥更为经济,但仍然是一项昂贵的公共投资。因此,天桥选址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规模,尽量做到既能满足行人的需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需要特别注意:天桥通行包括桥面、阶梯、坡道,但是通行能力不同。桥面宽且平直可承载的人流较大,梯道狭窄且走的时候需时时注意,所以通行能力最小,容易成为应急疏散时的绊脚石。因此需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梯道宽度,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让天桥有疏散通道与两区的二层平台相接,形成更大的疏散平台。遇到突发情况,可将人流向更多的方向引导[4]。
5.4 建设可持续性基础防疫设施
5.4.1 空气流通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调的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可以冬暖夏凉,但开空调长时间门窗紧闭,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保持空气流通是预防感染疾病的途径之一。因此,平时尽量开新风,阻回风,保持空气流通,降低互相感染的概率。
学校后勤处要了解在不同场所的空气流动性,熟悉各个空调系统的性能,找到互相契合的运作方式,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来使空调运作效能最大化。
1)通过高温杀灭或酒精灭活的方式,对空调的空气滤网进行定期的病毒消杀,避免空调使用过程中,病毒通过滤网层混入空气中。
2)不使用老式空调系统与多联机加全热回收新风系统空调,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3)使用空调系统时要注意关闭回风系统,开启排风系统,适当开外窗保证有效性通风并保持全新风运行。
4)如果使用多联机与新风系统同时运行的空气净化系统时,应开启全部的新风系统并开启对应的机械排风系统。适当开起一定的外窗,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进而保持空气流通。
5)使用无新风系统的空调,应保持门窗一定的开度,避免病毒的传播。
5.4.2 清洁措施改造
疫情期间为了阻断传播途径和改善宿主抵抗力,针对新冠肺炎传染的预防措施繁多,在后疫情期不必全部保留。勤洗手作为最基础也是最便捷的预防措施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未来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能持续使用,具有可持续性。为使勤洗手融入日常生活,也是校园规划需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几个优化方案:
第一,设置独立洗手台。在操场、教学楼底层、宿舍门卫处等位置设置独立洗手台,洗净手后再进入室内。
第二,洗手台尽量使用非接触型洗手台,如感应式等,避免病毒的间接传染。
第三,设置免洗洗手液。在走廊,门厅等人口易聚集地可以设置免洗洗手杀菌消毒机,并可以设置免洗洗手液作为补充。
第四,为洗手池设置充足的辅助设施设备,如洗手液盒、干手设备和宣传栏。一副张贴在洗手池边的七步洗手法招贴画,也将大大提高师生的洗手意愿,因此设置宣传栏也是设计要点之一。
6 结语
疫情爆发,乍看对于国家而言是一次危机,但深思细品其实不然,此次疫情为校园规划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总而言之既是危也是机。福州各高校之间的高效协同与资源共享,在未来为校园在面对疫情的危机时的“抗疫设计”,积累了弥足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的思考基础,大学校园与城市的整合、功能分区设计与改造、建设高效便捷道路系统、建设可持续性基础防疫设施共同构成了城市高校规划中“抗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推进健康安全校园的建设进程,加强各高校对于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使校园更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