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①本文为2021年合肥市社科规划《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与沪宁杭比较研究)(HFSKYY2021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安徽合肥为例
2021-10-26许彩俊
□ 许彩俊
夜间经济一般是指定“从晚间18 点至次日凌晨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服务类经济活动”。它包含餐饮、住宿、购物、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化的商业形态,国内外经验表明,夜间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夜经济蓬勃发展。但在发展实践中,培育和发展高质量的夜间经济,构建有机有序的消费体系,需要打造新型消费增长极。
|夜间经济宏观环境分析
(一)发展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十四五规划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内需驱动特征更为明显。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消费率从2010 年的49.3%上升到2019 年的55.4%,而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却由2010 年的47%下降到2019 年的43.1%,呈现消费贡献率上升和投资贡献率下降的发展趋势。从长三角区域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三产比重上升,一、二产比重下降,已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表1)。
表1 全国和长三角区域GDP 三次产业占比情况(单位:%)
(二)发展的挑战
从国家级层面看,2020 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整个长三角区域是我国消费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9 年,长三角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726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20%。近年来,虽然合肥同城化化不断推进,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2020 年,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都市圈”将对合肥的夜间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合肥的层面来看,还存在业态内容单一、缺乏有效整合、平台载体不完善等问题。发展夜经济对合肥而言,既有迫切需求,也有巨大空间。
|合肥夜间经济现状分析
2020 年安徽合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打造“夜合肥”为主题的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将夜间购物餐饮、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文化演出等作为工作目标,以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夜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发展局面。就目前而言,安徽合肥夜间经济在旅游、文化消费、体育消费、住宿和餐饮业领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一)重点领域快速增长
一是旅游消费蓬勃发展。2019年,合肥市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1.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总收入203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二是文化消费繁荣发展。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合肥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2017 年的23829 家增加到2019 年的30074 家。三是体育消费发展势头迅猛。2017 年起每年设立1000 万元城区体育事业补助经费。2019 年,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经费2005.26 万元,占年度体育事业总经费的8.3%。四是住宿业和餐饮业保持增长。从住宿餐饮业来看,2018 年合肥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数占三产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8%,个体户从业人员数占三产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9.4%,合计占三产就业人数的比重有9.4%。按消费类型看,2020年餐饮收入427.97 亿元;商品零售额达到4085.79 亿元,比上年增长3.6%。
(二)夜间经济的空间分布
从全市域范围的顶层设计出发,实施夜间消费载体建设改造三年计划,合肥市发展夜经济初步形成“一核十街多点”的空间格局。即打造1个核心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改造10 条夜市商业街区、培育多个居民夜间消费节点。从打造核心集聚区来看,目前合肥主要围绕以核心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以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夜间经济核心区,打造市级核心夜间经济集聚区。从打造商业街区来看,利用现有特色商业街区,明确夜市商业街区的空间规模、业态特点、服务特色,配套各类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合肥与长三角城市(沪宁杭)比较分析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一轮扩大内需的诸多举措中,夜间经济成为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发展角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合肥作为安徽省最早提出和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之一,发展夜间经济还需要补短板,强弱项。
(一)从发展的规划看,提前谋划,主动对接,打造夜经济品牌
上海抢抓国内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高端消费等方式发展夜经济。杭州在全国率先发展夜间旅游休闲经济。在全市形成“10+X”夜间经济空间布局。设立夜间经济财政专项资金,夜间经济涵盖的夜购物、夜食堂、夜旅游、夜文化、夜娱乐、夜健身六大业态。南京打造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从夜景区到夜演艺再到夜集市三个方面发力,将“夜金陵”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夜间经济品牌。合肥围绕建设提升夜间消费载体、丰富夜合肥体验活动等八个方面举措保障夜经济发展。
(二)从消费市场来看,总量位次进,城市排位稳步前进
从长三角中心城市来看,2020年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513.76 亿元,增速第二。与沪宁杭比较,总量只有上海的28.32%,南京的62.65%,杭州的77.91%。合肥消费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在长三角城市地位日益巩固,夜经济潜力发展巨大。从增速来看,2020年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1%,位于长三角中心城市第二位,增速分别高于上海、南京、杭州2.6 个、2.2 个和6.6 个百分点。在2020 年全国消费十强城市中,长三角占据4 个名额,上海第一,苏州第七,南京第八,杭州第九,特别是南京人均消费已经超过了3.83万元,居全国第一。
(三)从旅游市场来看,从朝阳产业向重要支柱产业跨越
近年来,合肥入选“中国旅游投资竞争力50 强城市”,进入 “福布斯旅游最发达城市榜”。2018 年,合肥进入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18 强,全年旅游接待入境旅游42.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1285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实现旅游总收入1742亿元、增长16.9%(图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旅游重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
图1 2015-2020 年长三角区域旅游总收入比较
2019 年、2020 年合肥GDP 相当于杭州的61.2%、62.4%。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2036.4 亿元,976.8 亿元,分别相当于杭州的50.8%、29.3%。从配套能力上看,杭州5A 级景区3个,合肥1 个,相差2 个;杭州4A级景区41 个,合肥26 个,相差15个,上海5A 级景区达到了130 个;2019 年杭州旅游总人数2.08 亿,合肥1.46 亿,相差6200 万人次;2019年杭州境外游客113.3 万人次,合肥只有34.7 万人次,相差78.6 万人次。与长三角城市相比,合肥旅游产业缺少重量级的核心产品,存在业态不丰富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四)从体育市场来看,体育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编制了《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2019年合肥人均消费总支出为23433 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约为1200 元,2018 年体育规模占GDP 比重只有1.06%。与上海相比,上海2018 年体育产业规模1496.11 亿元,增加值556.90 亿元,占当年全市GDP 的比重为1.7%;与南京相比,南京总规模达到了720.04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1.88%;与杭州相比,杭州总规模为607.72 亿元,增加值为189.01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1.321%(表2)。
表2 2018 年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相关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五)从人口结构分布来看,存在潜在发展空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10 年到2020 年常住人口增量来看,杭州、苏州、合肥增长位于前三,上海位于第四,南京排名第七,10 年间杭州常住人口增加323 万人,上海常住人口增加185 万人,合肥常住人口增加191.29 万人;从0-14 岁常住人口群体来看,合肥154.79 万人,南京118.76 万人,杭州155.35 万人,上海243.63 万人,合肥排名第二。从近五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合肥65 岁老龄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从2015 年90.6 万到2019 年105.6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11.64%上升到12.90%。从长三角主要城市来看,2019 年上海60 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经达到了518.12 万,占户籍总人数的35.2%。这说明合肥夜间经济的发展存在潜在的消费发展空间。
(六)从居民收入来看,合肥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南京和杭州,但消费保持增长势头
从总量上看,合肥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南京、杭州。2020 年,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83 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 28154元、19270 元、20383 元,2020年,合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2 元,分别比上海、南京、杭州低10629 元、5339 元、14418 元。从消费支出来看,2020 年合肥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达到28002 元,同比增速为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14191 元,同比增速为2.8%,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加快合肥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加快推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合肥需要充分发扬优势,补足短板,协同一体化发展,确保合肥“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从长期来看,通过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持续做大经济蛋糕和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才能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一)打造国际化消费新载体,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及人文旅游等要素资源,禀赋优势,主动对接地方消费升级需要。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从一体化视角科学编制发展夜间经济的具体实施方案。二是打造国际化消费载体。大力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着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古镇名村文化旅游示范区。三是一体化联动发展。持续推动合肥、南京、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快推动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加快推进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四是突出政策功叠加融合。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夜间经济消费领域发展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重点方向。
(二)打造多领域消费新热点,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
结合长三角区域自身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特点,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围绕居民消费节点,满足居民夜购、夜食、夜娱、夜行、夜学等需求。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扩大节日消费,举办消费节、重大体育赛事等活动。二是引进头部企业。大力引进优质企业、总部企业和新零售龙头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开展直播带货,发展社区电商、社群电商,提升网络营销能力。三是建设消费载体。打造国家级夜间经济区,建设改造夜市商业街区,发展精品民宿,丰富夜间消费体验、开展夜间美体活动。四是国际市场对接。以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的契机,充分利用合肥自贸区建设平台,支持合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三)打造居民消费新天地,突出科技融合创新
实施“夜间经济+科技”融合战略,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一是突出科技元素。突出合肥科技创新的重要品牌,玩转G60 畅游长三角”活动,围绕合肥科学元素,合肥科学岛、合肥荣事达工业旅游基地、安徽名人馆创建成为国家级研学基地等资源培育消费新天地。二是发展智慧经济。发挥三河古镇、滨湖湿地公园等智慧景区的重要作用,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实现线上和线下消费体验融合和无缝对接。三是打造夜游新场景。借助AR 或VR 技术,发展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拓展夜间经济的发展空间,打造多维度的场景环境,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四)塑造城市品牌新高地,拓展夜间经济发展内涵
从消费的发展方向来看,复合型消费和多元化消费成为夜间经济的主要方向。一是强化优质资源共享。强化长三角区域医疗、教育、文旅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支持合肥打造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积极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和平台载体建设,依托半汤、汤池等温泉资源,大力发展温泉养生、医疗保健等康养项目,打造中国康体养生示范区和国际休闲运动示范区。三是强化历史与文化的融合。需要整合长三角及安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把徽文化,红色文化,中医文化等联动发展和深度融合,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示范区。
(五)优化夜间营商新环境,强化夜间经济业态引导
夜间经济项目开发需要优化环境和业态引导结合,需要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以柔性、科学、合理的原则护航夜间经济。加强督导考核,实时监测,统计消费监测,为夜间经济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打造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的目标,加大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前瞻性投入,加快推进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三是调整完善发展政策。采取稳就业,稳收入增强消费信息,提供免费摊位,延长夜间公共交通服务时间,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和发展夜经济,扩大夜间消费,鼓励经营主体和居民共同开展自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