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1-10-26马仁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心理咨询咨询

马仁娥

(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教育部党组于2018年7月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咨询、教育等服务工作。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1,2]。高校普遍存在以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为主的教育工作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发展成熟的需要,高校心理健康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势在必行。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认知系统,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与较强的抗挫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意义

(一)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

近年来,党和国家连续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提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的构建和完善是政府继续加大力度解决的民生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关注的人群和理念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过程[3]。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理念、思想、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广泛,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位差异较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水平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息息相关,也是满足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

(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弥补单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可以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为学生服务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增强应对现实问题的心理调适能力。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课题组专门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671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情况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咨询场地有限,运行资金不足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中对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做了详细的要求。部分高校咨询中心场地有限、投入不足,很多先进的心理干预设备不能购置,软硬件建设力度不够。

(二)心理咨询师培训力度不够

参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老师多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兼职教师,以及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管理人员组成。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缺乏先进咨询技术培训,外出学习较少,不能满足心理咨询服务的需要;学生相关管理人员以辅导员力量为主,大多通过思想状况调研、走访宿舍或与个别学生谈心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初步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心理咨询教师以兼职为主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以兼职为主,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量未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绩效、课时、经济待遇等方面有待解决,心理咨询教师个人幸福感、岗位存在感较低。

(四)心理咨询地点不够灵活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主观上不希望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进行个体咨询。心理咨询的地点局限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咨询室分布过于集中,部分学生对咨询存在心理顾虑。在宿舍、学院等学生集中地点设置专门场地用于个体咨询服务还未广泛实现,未能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一对一咨询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沙盘室、音乐治疗室等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数量较少

由于人员有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动力不够,仅限于完成上级通知要求的相关活动;在活动筹备宣传上力度不够,未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

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建立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目前涌现大量的心理类App、小程序、网站等,其功能以普通的心理测试、心理阅读为主,在智能化处理或数据辅助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而且心理数据的采集大多为一次性,缺乏动态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智能跟踪预警较为落后,需要构建融合学生行为信息的动态体系模型,来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服务在线系统,一是对预约学生进行定期短信服务,并提醒学生是否需要再次预约咨询,实现系统自动记录提醒功能,探索心理咨询在线问答、在线咨询等,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增强互动性,学生可随时随地实现咨询,有效提升咨询效果,及时调节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二是对学生咨询进行在线统计,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级统计,随时关注心理预警学生状态;三是利用该系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高心理健康调查的效率,方便调查的汇总统计,让心理咨询师及学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预约及关注,持续跟踪其心理问题改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建设心理健康数字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以及吸纳学校外部资源等策略,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紧抓学生习惯,利用网络优势,建立新媒体思维,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扩大受众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可利用学校官网,开辟心理专栏,定期推出微视频、微课、心理健康问答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注重发挥朋辈影响的作用,推出朋辈励志故事、朋辈心语、朋辈互动等,提升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接受度。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力度

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中心建设力度,在场地建设、设备购置、环境改善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增强软实力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各类人员培训力度,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等;提高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待遇,如将工作量计入课时量、给予一定的荣誉及待遇等;加强心理咨询新技术设备的投入运营,如开发相关APP、购进预约咨询自助机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学生随时可预约、随时可查阅心理相关知识等功能。

(四)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举办心理剧、心理演讲、心理知识问答、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等常态化的心理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识别自身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及向他人求助。

(五)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可借鉴慕课的理念,提前布置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和传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加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发掘个体潜力、提高自我效能、延长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等方面体现教育功能。

(六)丰富心理辅导方式

高校应将工作重心扩展到更广大学生的心理品格培养上,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广泛的团体辅导、心理趣味活动、运动心理辅导等,可采用招募学生的方式,分类分组开展不同类别的辅导,在大学生社会交往类、个人发展类、恋爱类、焦虑类等问题上下功夫,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解决自我心理困惑的能力。

(七)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针对传统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人性中积极、正面的力量,提出“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4]。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不能只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自我满足中,而要将力量转向前期的心理建设中去,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5]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尝试,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强的心理调节系统,树立正确的认知系统,构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模式。

(八)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我们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家庭作为学生的坚强后盾,我们要做好家长的工作,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学生;社会作为支持系统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阵营,必须相互配合,以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心理咨询咨询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服务与咨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