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隐喻英译研究

2021-10-26王媛媛

关键词:明喻喻体隐喻

王媛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引 言

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指借助人们熟悉的、常见的、形象的事物去帮助理解和体验相对陌生的、罕见的、抽象的概念。自古以来,为了更好地阐述政治立场,推行政治理念,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政治家们常常通过使用隐喻的方式将政治话语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帮助受众理解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1],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唤醒受众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当今时代,作为各国塑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新年贺词成为各国打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当代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词,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党和国家、人民的成长轨迹,展望了新的一年的发展之路、发展机遇和未来挑战,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识[2]。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基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体验运用了许多贴近民众生活的中国特色隐喻,具有独特的文体功能和语用功能[3],研究这一语篇类型中的隐喻翻译策略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隐喻机制及分类

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为隐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从传统的修辞学领域,到语言学、文学和外语教学等众多学科均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据莱考夫的隐喻理论,隐喻意义主要是通过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来实现的,这一过程通常是由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熟悉范畴到陌生概念的映射[4]。通过映射,可以帮助人们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5]。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用一个人们已知的、清晰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未知的、模糊的概念,常见的如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途隐喻等;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则是指借助空间、方位等概念构建另外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如上下隐喻、高低隐喻等;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也称为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无形的思想、概念或经验视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或物质[6],使二者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主要包括拟人隐喻、容器隐喻等。

在政治话语中,隐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隐喻,受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治术语,也能够淡化话语中的政治意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基于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作用,笔者从认知视角出发,以2014—2021年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的官方中英文文本为原始语料,对8篇新年贺词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分析在当前推进政治话语国际传播能力和构建中国话语权的大背景下,新年贺词官方英译文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二、2014—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及翻译策略

(一)2014—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

笔者选取的语料为习近平主席 2014—2021 年发表新年贺词及官方英文译本,语料共8篇,中英文一共2万余字。为了识别上述8篇新年贺词中出现的隐喻式表达,笔者参照查特里斯·布莱克(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7]以及MIP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8],对所选取的语料全文进行人工识别并标注,从共计1.1万余字的中文原文语料中提取了336处典型的隐喻式表达。经过统计,在所提取的概念隐喻表达中,结构隐喻运用的最多,出现238次;本体隐喻次之,出现74次;方位隐喻仅出现24次(见表1)。

表1 2014—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

同时,笔者依据隐喻的源域将所提取的概念隐喻表达进行分类,并归纳出8篇新年贺词中运用较多的概念隐喻类别(见表2)。可以发现,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中使用的隐喻数目较多,涉及面较广。

表2 2014—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类别

(二)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新年贺词作为政治话语的一种形式,担负着对外宣传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其官方英译文本中出现的隐喻翻译策略对于翻译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基于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9]88-91,总结了8篇新年贺词的英文译文中6种典型的隐喻翻译方法,并对其特征进行考量。

1.译入相同喻体意象(直译)

译入相同喻体意象,指在译文中保留与原文相同的概念隐喻喻体意象。人类拥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思维共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着类似的交往经验和认知体验[10]。这种相似的认知经验决定了同一个喻体意象在源语和目的语语域中可能蕴含相似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在8篇新年贺词的英译本中,有多处使用了保留相同喻体意象的翻译策略,既准确地传达了政治立场和政治理念,又再现了语言和审美功能。例如:

(1)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器物隐喻,2014年新年贺词)

译文:More than 7 billion people inhabit the planet Earth.We in the same boat should keep watch and help each other to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11]

(2)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旅途隐喻,2017年新年贺词)

译文:We will surely succeed in a Long March of our generation.[12]

例(1)中的“同舟共济”在译文中保留了“boat”这一意象。在英语中,本身就有“all in the same boat”这一俗语表达,即“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从字面上看,这一俗语表达了“既然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要是船出事,大家都会掉进水里”的意思。深层来看,也有“处境相同、面对同样困难或危险的人,他们的命运也会相同”的含义,因此“in the same boat”这一意象与原文中“同舟共济”所表达的意思不谋而合。例(2)中的“长征路”在译文中也得以保留,原文中用“长征”映射“党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在西方世界也有这一明确的认知,在此直译为“Long March”能够准确传达原文表达的内涵,即: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迎难而上的“长征”精神和赢得胜利的坚定决心。

2.转换喻体意象

转换喻体意象是指将原文中的概念隐喻翻转换为另一种概念隐喻。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同的喻体意象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受众出现理解困惑或差异,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中的喻体意象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使用目的语中具有相似意义或内涵的喻体意象去替换原文中的喻体,使其既符合源语表达意义又能顺应目的语语境[13]。例如:

(3)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战争隐喻,2015年新年贺词)

译文:This is an unstoppable train. Only those who brave hardships would prevail.[14]

(4)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战争隐喻,2016年新年贺词)

译文:Let’s turn confrontation into cooperation, and 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15]

(5)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人体隐喻,2021年新年贺词)

译文:We launched the final assault on the fortress of entrenched rural poverty, and cracked this “hardest nut”.[16]

“开弓没有回头箭”“化干戈为玉帛”“硬骨头”等都是中文俗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例(3)中用“unstoppable train”来代替“弓箭”的意象,同样表达了“一旦认定方向,就绝不回头”的决心。例(4)中“干戈”“玉帛”分别代表“战争时的武器”和“玉器、丝绸等友好的礼物”,在英语中并无相同意象,译文用“swords”和“ploughshares”代替。译文“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源自《圣经·以赛亚书》第2章第4节“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plowshares 有时又作 ploughshares),表示“将刀打成犁头,把长矛制成镰刀”,即“停止战争”的意思,内涵与原文相同,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例(5)中的“硬骨头”比喻“棘手的事情、困难”,译文中用“hardest nut”代替原文意象既表达了困难的棘手程度,也更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3.译入明喻

明喻是指通过“如”“像”等比喻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译入明喻则是指在翻译时添加比喻词,使原文中的概念隐喻以明喻的形式呈现。

(6) 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建筑隐喻,2020年新年贺词)

译文:The people’s army will always serve as a great wall of steel that guards our motherland...[17]

(7)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河流隐喻,2020年新年贺词)

译文:Human history, like a river, runs forever...[17]

上述2个例句的中文原文均未出现“如”或“像”等比喻词,而译文中却明确使用了“as”或“like”等明喻表达方式。例(6)将“人民子弟兵”比作“钢铁长城”,是以建筑隐喻的方式映射人民子弟兵和钢铁长城一样具有保家卫国的功能。在译文中,译者运用了“serve as”的表达方式代替了简单的be动词“is”,“serve”本身即具有“为……服务,对……有用”的意思。因此,“serve as”不仅可以彰显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固定搭配的表达方式也决定了需要以明喻的方式呈现喻体意象[18]。此外,中文注重意合的语言特征使得表达中常常出现缺少语义连接、仅以名词排列形式的语言现象,比如例(7)中“历史长河”。而英语注重形合,逻辑清晰,其语言表达形式和语法结构要求明确反映出名词之间的关系,因此,翻译时需要使用喻词“like”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

4.意译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体意象无法在英语语境中找到对应或相似的意象,为了便于目的语受众理解,则需要通过意译来实现隐喻的翻译转换。例如:

(8)我们呼唤和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食物隐喻,2015年新年贺词)

译文: We call for peace and we sincerely hope that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can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all people be free from the torture of hunger and cold...[14]

(9)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方位隐喻,2019年新年贺词)

译文:I would like to wish all of them and their fellow villagers a prosperous and thriving New Year.[19]

例(8)中的“煎熬”亦作“煎敖”。 出自《战国策·魏策二》:“ 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意指烹煮,现比喻焦虑受折磨;例(9)中的“蒸蒸日上”,意为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出自《官场现形记》。译文中分别用“torture”和“prosperous”意译出原文中的文化内涵,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5.省略喻体翻译

由于语言表达习惯差异,对于意义冗余或没有意义的隐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删除原文中意义重复或者影响目的语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喻体意象,将原文中的隐喻式表达转换为非隐喻式表达。例如:

(10)2021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拟人隐喻,2021年新年贺词)

译文:The year 2021 is arriving...[16]

(11)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气候隐喻,2019年新年贺词)

译文:No matter what these changes bring...[19]

例(10)(11)中的“脚步”和“风云变幻”分别属于拟人隐喻和气候隐喻,在翻译时省略喻体翻译,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6.增加隐喻翻译

隐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陌生的事物。增加隐喻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增加喻体意象,将原文中的非概念隐喻表达转换为隐喻式表达,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原文意义。如:

(12)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人体隐喻,2019年新年贺词)

译文:2019 will se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will require us to work together shoulder to shoulder.[19]

例(12)中增加了“shoulder to shoulder”这一人体隐喻,丰富了句子内涵,更显示了中国人民肩并肩一起团结、奋斗的凝聚力。

三、隐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习近平主席2014—2021年新年贺词中概念隐喻的中英文文本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译者所采用的6种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归纳出影响新年贺词隐喻翻译策略的因素。

(一)文本类型

首先,文本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将不同内容和文体的文本分为表达功能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功能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号召功能型文本(Vocative text)[9]12-14。政治语篇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决定了其具备表达功能型文本的特征,即强调原作者和源文本的权威。新年贺词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其中涉及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大政方针。因此,隐喻的翻译应把准确传递出国家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念放在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还要忠实原文的表达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忠实原文”,将译入相同喻体意象的翻译策略作为首选,以确保准确传递和塑造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国家形象。

(二)文化语境

同时,人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隐喻的认知。一方面,虽然新年贺词等政治文本的源语和目的语受众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所处的客观世界相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事物和世界的认知必然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感知和体验。这使得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义表达可能发生重合,继而使翻译时直接译入相同喻体意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当原文与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喻体意象发生冲突或空缺时,译者需要在“政治正确”和“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选择转换喻体意象、意译,甚至增加喻体翻译的翻译策略,以使语义显化,便于读者理解。

(三)语言特点

此外,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自身特点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作为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必定存在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功能不对等的情况。因此,在新年贺词的翻译过程中,当无法直接译入相同喻体意象时,在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的不同语言结构和特点。比如,汉语语言注重意合,很少在结构上凸显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句式严谨、注重逻辑。因此,为了便于目的语受众理解,译者需根据目的语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通过译入明喻、省略喻体翻译等方式确保隐喻意义及其内涵的准确传递。

新年贺词的文本特征决定了其隐喻翻译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因此,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源语中的隐喻意义、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及语言上的共性及差异,谨慎选择翻译策略和目的语喻体意象[20],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及翻译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充分运用俗语、谚语以及一些形象的比喻令抽象晦涩的政治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笔者总结出8篇新年贺词的官方英文译文中所采用的6种隐喻翻译策略,即译入相同喻体意象(直译)、转换喻体意象、译入明喻、意译、省略喻体翻译以及增加隐喻翻译;此外,通过分析影响隐喻翻译策略的因素,明确文本类型、文化语境和语言特点都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今后此类型文本的翻译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明喻喻体隐喻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