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样子

2021-10-26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王乐之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草坡篇文章蜗牛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王乐之

地上撒了一层苞谷,随后是一群鸡。一旁有树,不高,堆叠葱茏的绿意。婆婆在摘树下的草莓,我在挖蜗牛,顺便把草莓扔进嘴里——自己种的,丑,甜。

一只鸡趔趄过来,雪白的羽毛掺杂着泥土,被八月的阳光熏得发烫。我开始大叫,掇起蜗牛,一个一个地朝那鸡的脸上砸。可怜的家伙,呜咽着,摆晃着,转身扎进草丛中,没了踪迹。

鸡叫声惊动了婆婆:“不要整鸡!——噢,暑假要完了,婆婆把草莓给你,拿到学校去吃哦!”

“哦……那我们种的树呢?鸡呢?”

“没的事。找一个地方躲一下就好喽。”

怎么没的事。回家的路上,我边踢石头边想。我和婆婆戏称小区为“游击战”,即便妈妈三令五申,鸡们还是和我、和婆婆闯遍了整个小区的闲置地带。真心讲,我不喜欢鸡。可我喜欢和婆婆追着它们乱跑,喜欢捧起鸡蛋时升腾的希望,喜欢草莓烂熟,蝉鸣鸟噪,青草淡淡地香;喜欢,现在的样子。

但小区要改造了——花园、旧车棚,再到这片草坡。面对公告和锯子,我们都无能为力。

一天又一天,九月上课,十一月回家,我看见了草坡上的除草机。

秋末冬初,机器席卷后,夏季的蓊郁也只剩灰黄的枯根断茎了。唯一没倒下的是那棵树,叶子没了,皲裂的枝干在空中招摇。有点像燃尽了的火把,烧焦的残干,余烬显得特别冷。

这是灰黄的、焦黑的血腥呐。

我没问鸡去了哪里,因为晚饭吃的是土豆炖鸡。

那天我疯了一样大吼大叫,掀翻了碗,问婆婆为什么这样,凭什么要让曾经的乐园变成那副样子。当然我也没有什么劲,只是把头埋进婆婆苍老的臂弯,无助地哭。

婆婆的手好温暖。饭菜的香气从桌上一直氤氲到她的围裙上。我抬起脸,眼前是打翻的碗,碗后有菜薹嫩绿、肉丝鲜美,油光轻轻地漾。窗外,天气初肃。窗里,明灯一盏。

婆婆说,“事情的样子是会变的哦,我们必须接受。”

我点头,泪水落在桌上。

后来草坡撒上了新的种子,婆婆说是花,可后来我也没去看过了。“游击队”解散了。八月收拾行李,九月换学校,我遇见一些人,做了一些事,有对有错。有时承认自己的冷僻,有时愧对自己的乖张,有时失望、焦虑、不甘——为什么事情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凭什么。

“东西的样子是会变的喽。”婆婆漫应着,也许残屑枯茎里还会开出花。

草坡青草荡漾,鸡鸣,草莓香。也许所有的变化都有原因,不管我的样子好坏与否,那都是我过去所踩下的每一步造就的。那天晚上的炖鸡味道很好;如果可以,我也会留住那天的模样。但接纳变化,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昨天决定了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决定了明天。我们想变成谁,我们到哪里去。

★背后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创作起源于一次写作训练。作业布置下来的那个午后,我在一块塑料垫板上完成了它。整个过程很顺利,几乎没有任何迟疑或改动——毕竟,这篇文章涉及的故事,我已经那样熟悉。

文章中提到的人与事物,草莓、桑树、鸡……它们都来源于我儿时真正的记忆。但不难看出,为了顺应作者一路走来的思考与感受,这些反复出现的物象所包含的意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手法或许得益于我在写作前不久所读的《喧哗与骚动》中的某些片段,但我实愿意认为它是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自己所做的一些“小尝试”,一些有益的创新。

而关于文章的主题——讨论变化中每个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接受,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虽然转变需要付出各种代价,经历一个漫长且可能不愉快的过程,但转变的发生,无疑是好的。正如文中提到的那样,笔者在“变化”的过程中,仍会为不够“完好”的事情不甘或后悔,也有许多问题未获解答,但能够在思考中接受事物的样子,的确富有意义。

也许正如史铁生的观点,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是我们记忆与印象的总和。倘若这篇文章能为我记忆与印象的样子增加艺术的一笔,那么它的目的,就算达成了吧。

猜你喜欢

草坡篇文章蜗牛
“佩奇公主”的破洞
蜗牛说
安慰
小蜗牛
致白发
蜗牛(共3则)
蜗牛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你的QQ签名是哪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