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拱隧道施工变形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2021-10-25郭艺辉刘晓龙吴岗王勇
郭艺辉 刘晓龙 吴岗 王勇
摘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杨真隧道为例,介绍双连拱隧道再施工过程中通过洞内外地质和支护工程、地表及周边位移、拱顶等变形观测,过程中进行变形分析,并指定变形控制措施,为双连拱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洞拱隧道;变形监测;变形控制技术
Aastr_bt:Ddeorm_tionmonitorinfcurinftunndlbonstrubtionis_nimport_ntlinktodnsurdbonstrubtions_edty.T_kinfY_nfzhdntunndl_s_ndx_mpld.thisp_pdrintrocubdsth_tcurinfthdrdbonstrubtionoecouald_rbhtunndl.throufhthdcdeorm_tionoasdrv_tionoeCdolofy_ncsupportdnfinddrinfinsicd_ncoutsicdthdtunndl.sure_bd_ncsurrouncinfcispl_bdmdnt.v_ult_ncsoon.thdcdeorm_tion_n_lysisisb_rridcoutinthdprobdss._ncthdcdeorm_tionbontrolmd_surds_rdspdbieidc.whibhisoefrd_tsifnieib_nbdtoprovicdfu_r_ntddeorthds_edbonstrubtionoecouald_rbhtunndl.
Kdyworcs:Douald_rbhtunndl;Ddeorm_tionmonitorinf;Ddeorm_tionbontroltdbhnolofy;
隨着山岭地区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公路隧道的建设规模和数量日益增多[1~2]。连拱隧道因在短隧道中避免洞口分幅,洞口占地面积较少:可保持路线线型流畅:城市中连拱隧道可以大大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在城市道路中已有多处应用的实例[3~5]。但由于隧道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且多处于城市中,周边构筑物一般较多,埋深也较浅,增加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变形和稳定控制的难度[6~7]。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并结合现场综合地质信息,对围岩稳定性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设计,对保障隧道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以杨真隧道为例,根据杨真隧道围岩组成特点,选择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下沉量测等,同时开展围岩内部位移.围岩压力.钢支撑内力及外力.喷射混凝土轴向应力.复合式衬砌围岩压力及接触压力监测等。总结本工程出不良地层区段围岩变形基本规律.揭示围岩变形机理,选择二次衬砌施作时机,提出杨真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围岩最终稳定性判据,同时对现场应力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判围岩及支护体系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反馈于施工过程及支护体系设计,为实际施工提供同步或超前信息。
1 工程概况
杨真隧道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北起内环路与马坑路交叉口处,南至环城路(市拖拉机厂附近)弯道处,里程为K0+070-K0+270。隧道为双洞连拱布置,明洞采用整体式衬砌,暗洞采用复合式衬砌,隧道长200m。隧道采用双洞,单个洞宽度12.75m,隧道最大埋深45.6m。洞门型式为端墙式。
杨真隧道场址属于丘陵地带,区内海拔标高一般在80-200米之间,地形坡度在15-35。之间,植被发育,为人工杂木林和灌木及菜地。根据野外钻探揭露岩土芯鉴别,结合现场原位标准贯人试验与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结果,隧址区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04ml);杂填土:二叠系翠屏山组(炭质):粉砂层。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杂填土中的孔隙潜水及风化岩中的孔隙裂隙水。
隧道开挖和施工顺序见图3,中导洞和左.右侧导洞超前开挖,初期支护紧跟。结构设计为复合衬砌,以锚杆湿喷混凝土.钢筋网等为初期支护,并辅以管棚.钢支架.超前小导管等支护措施。由于该隧道开挖跨度大,施工工序转换复杂,特别是受工期影响,中导洞和左.右侧导洞一起掘进,围岩不稳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为此,对隧道施工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全过程的变形现场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指导施工。
2 监控量测方案与布置
1. 洞内外地质和支护状况观测
洞内主要观察工作面状态.围岩变形.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初期支护效果。观察后及时绘制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和围岩类别判定卡。对已施工区段喷碎.锚杆.钢架的状况每天至少观察一次:洞外观察包括对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
2. 地表沉降观测
隧道洞顶地表沉降在隧道尚未开挖前就开始进行,借以获得开挖过程中全位移曲线。地表沉降监测可采用普通水平仪,配合水平尺进行,测点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布置详见图4。
③周边位移.拱顶下沉观测
周边位移选用Jss30—10/15A型数显式收敛仪及专用测点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水准尺.钢尺进行,两者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测线具体布置见图5。
量测断面布置间距及量测频率一般情况按设计要求办理,洞口段.断层破碎带或围岩发生变化处,加密布置。测点在避免爆破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布置,一般为0.5C2m,并在下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数据。
3 量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对隧道拱顶下沉位移及水平收敛位移的分析,变形位移与围岩类别.稳定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围岩位移基本上是连续的,拱顶下沉量大于水平收敛位移量,围岩位移没有产生突变现象,围岩类别越高,收敛位移越小。位移在前期随时间增长而迅速加大,位移速率逐渐减低。当到达一定时间后,位移趋向稳定。
变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增长和急剧增长阶段,其持续时间大约为20C40c,此阶段变形量约占趋向稳定时总变形量的80%左右:慢增长阶段,持续时间大约20C30c:以后是开始趋向稳定阶段。稳定时间基本按Ⅳ—Ⅲ—Ⅱ类围岩的次序递增,这是因为围岩越稳定,位移稳定时间就越快。到缓慢增长变形阶段,变形已释放程度达90%以上,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4 变形控制措施
为避免施工过程中中导洞和侧导洞发生较大的变形,初期支护结构出现裂缝甚至局部破坏,特别是在隧道出洞口段。通过现场监测资料的反馈信息,施工中采取了以下工程措施达到了控制大变形的效果∶
(1)针对出洞口段导洞开挖过程中变形比较大的情况,对洞周2C3m内围岩用水泥_水玻璃双液浆进行系统径向注浆加固,并在大管棚基础上,再用超前小导管加固工作面前方围岩,以改善支护的受力条件,限制过大变形。
(2)严格控制每循环进尺和台阶长度,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采用掘进机或人工开挖的方式进行。
(3)在钢架拱脚处采用注浆锚管进行加固。
(4)开挖成形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扣紧工序衔接,尽早施作仰拱,形成封闭环。封闭支护结构是改善结构受力.抑制隧道变形的有效途径。
仰拱及时封闭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监测资料表明∶在施工完成二次衬砌到仰拱封闭前,下沉量比较大,仰拱封闭后达到基本稳定。
(5)根据监测反馈信息,为了更好地保护洞顶建筑物,采取了地面加固和洞内加强的工程措施,對地表进行注浆加强,洞内拱顶设置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
5 结束语
现场监控量测是判断围岩和隧道的稳定状态.保证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生产.进行施工管理和提供设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根据以往类似隧道施工经验,结合设计文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隧道》(CB/T39559.3-2020)的要求进行监控量测,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支护参数,使支护参数与地层相适应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围岩与支护体系达到最佳受力状态,并在施工中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达到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进度,合理控制投资的目的:同时根据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作业,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及时提供准确数据和可靠预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对已开挖.支护段的力学状态进行评价,在有险情时及时采取必要补救措施,可确保隧道安全.经济.快速地施工。
参考文献
[1] 肖勃.公路隧道施工变形监测分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2] 姚冬.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东华理工大学.2014.
[3] 邱国庆.基于全站扫描仪的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 刘绍堂.张慧锋.隧道结构围岩变形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公路.2013(09):262-268.
[5] 胡红卫.公路双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与施工工艺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07.
[6] 林强.隧道支护体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
[7] 邓川.现代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与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