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证会计研究的七大解释悖论

2021-10-25程宏伟彭茜胡栩铭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悖论解决问题

程宏伟 彭茜 胡栩铭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性, 而不是解释现实问题的趣味性。 实证会计研究的参照系存在股价漂移的不确定性、完美市场体系的非现实性。 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理论之间存在逻辑冲突, 所依赖的市场有效与其预测功能之间的矛盾, 说明实证会计研究是为了解释而解释, 而不是为了解决而解释。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 那么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就会被市场反映, 从而导致实证会计研究无法产生套利效应; 如果无法套利, 就无法证明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存在性。 可见实证会计研究存在自循环悖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学术研究是会计研究的使命。

【关键词】参照系;实证会计研究;悖论;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20-0068-9

解释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是学术理论研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解释问题, 但是解释问题不必然就能够解决问题。 为了解释而解释还是为了解决而解释决定了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和现实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的解释悖论在于, 其研究对象关注的核心变量主要是极具波动性的资本市场中的公司股价, 但是其研究范式却是以高度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实证经济学, 这就出现了研究对象的现实客观性与研究范式的事实主观性的脱节, 从而产生实证会计研究的解释悖论。

实证会计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实证会计理论》宣称实证会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 “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1] 。 实际上, 所谓的预测会计实务在具体的论述中都是围绕公司股价进行的, 相关研究文献的主线脉络基本是围绕解释公司股价与会计信息的关系而展开的。 但是从实证会计研究的整体逻辑和发展框架来看, 实证会计研究对现象的解释乏力, 同样的现象解读起来众说纷纭, 预测未来的能力更是无法进行验证。 实证会计研究解释的现象和客观的现实不是同义语, 存在明显的解释悖论。 这种悖论直接导致的追问是: 实证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实证会计将走向何方?

一、现实的现象和构建的现象悖论

实证会计理论的所谓“实”是以想象的“实”替代现实中的“实”, 与财务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 以想象中的构建替代了现实[2-5] 。 这种基本理论的虚构, 以及由此导致的以会计虚幻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研究本质上也是虚幻的。 实证会计研究以实证经济学研究逻辑为范本, 通过建立基本假设, 进而进行计量分析和假设检验。 但是问题在于, 实证会计研究提出假设所依赖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是现实的反映, 而是研究者的理论建构, 比如基于交易成本为零、价值无关等基本假设的逻辑推演, 意图以完美市场体系为参照对现实进行解释。 “所谓的经济事实, 只不过是研究者用分类的手段人为地分离出来的东西。 当我们说某个事实是经济事实时, 这其实是一种抽象的说法, 因为所谓的事实, 只不过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现实在心灵中形成的复本而已, 而抽象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6] 。 研究前提以及计量过程的主观性, 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主观性。 这种意义上的实证研究结论不再是对现象的客观呈现, 而是研究者自身对现实的主观构建, 如同对哈姆雷特的多种理解, 对同样的现象给出了千差万别的解释。 与其说实证会计研究解释了现象, 不如说实证会计研究构建了研究者理解的现象, 这种构建的现象是一种主观的产物, 而不是对现实的解释。

所谓的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为了解释而解释的研究, 却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解释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确立的分析参照系基准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抽象假设, 这种假设不但与现实相脱节, 而且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事实上, 这种假设是以不现实的抽象分析为基础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解释现象的方便, 而不是社会改造的方向”[7] 。 马克思曾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8] 。 林肯也曾强调, “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 而是创造出来的”。 正因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足、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人们才会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

未来并不是实证会计研究利用模型进行推演就能够实现的, 更不会随着研究者的预测而出现。 “关于会计程序变动如何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预测也可能是相反的。 增加盈利的会计变动会使股票价格上升, 因为它降低了债务协议中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性, 但同时它又会使股票价格下跌, 因为它增加了政治成本”[1] 。 实际上, 事实只有一种情况, 但解释却有多种可能, 从而把事实与解释割裂,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的所谓事实只是虚构, 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逻辑一致, 都是在理论演绎的虚构中阐述会计问题。 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会计理论研究者的虚构逻辑, 会计决策有用性就成为一种建立在虚幻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上的预测, 這种预测不是基于现实的推演, 而是基于预测者的猜测, 但是由于预测者并不进行未来的创造实践活动, 因此, 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出现偏差是必然的逻辑。

实证会计研究以信息为主要概念进行演绎, 但是忽视了信息背后的逻辑, 把信息的流动视为一种既定的状态, 忽视了信息背后的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即利益主体抗衡能力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 而不在于信息的获取。 信息只是表象, 能够制造信息、控制信息的主体才是决定性因素。 这种信息同质化的假定与自由竞争者同质化的假定如出一辙, 都是把现实视为给定的, 而不是需要去改变的。 实际上, 资本市场的现实是, 信息越公开、越透明, 信息就越无法带来超额收益, 无法套利。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中的一致性预期反而会造成股价的相反走势, 即: 当所有人看好的时候, 股价反而下跌; 当所有人悲观的时候, 股价却上涨。 因此, 信息在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是背后的不公平, 因为信息体现的背后逻辑是控制信息的能力, 而作为被动信息接受者则往往处于博弈的劣势。 信息背后的竞争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这是实证会计研究无法去分析的, 因为实证会计研究所依赖的数据只不过是表象。 这就是为什么实证会计研究要以信息为基础, 但是实际上这种基础却是表象。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得出了众说纷纭的各种矛盾结论, 对现实的解释是脱离现实的, 原因就在于这种解释存在于研究者的理论构建中, 而不是存在于现实中。

实证会计研究所谓的通过抽象简化现实世界从而有助于分析的范式是为了分析而分析, 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出分析的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解决现实问题就必须从现实出发, 而不能进行所谓的纯理论推演的黑板经济学。 由于学术研究者极少从事具体的经济活动, 其所谓的分析逻辑更多的是为了便于理论推演而刻意构造的理论演绎。 “经济学的讨论或辩驳往往就是在‘假设的世界和‘观察的世界两界中陷入纠缠状态。 那么, 经济学的范式承诺是, 将‘观察的世界装进‘假设的世界, 还是让‘假设的世界尽可能适合‘观察的世界呢?尽管理论经济学体系具有演绎逻辑的结构特征, 这是它的一个骄傲, 但是, 如果因追求这种形式化的精致结构而导致严重脱离现实, 则会使经济学成为自言自语和循环论证的符号体系, 而失去其认识世界和经世济民的价值”[9] 。 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框架貌似具有相当的稳固性, 只需在其给定的研究框架中提供边际贡献即可, 并不动摇基本框架的穩定性, 也由此出现了在增设变量方面的学术竞赛, 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被纳入模型中进行检验, 大家关心的是学术故事讲述得是否生动, 却并不计较其在现实世界的合理性。 以客观现实为参照系, 还是以主观事实为参照系, 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导向和最终效果。

二、无套利均衡与有效市场悖论

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撑是有效市场假说。 按照有效市场的逻辑, 股价可以对任何信息做出反应, 那么任何一种预测股价的模型, 如果是公开的, 则肯定是无效的, 因为每个投资者都希望借此模型获利的结果将是套利机会消失; 反之, 如果模型是不公开的, 一方面这种模型是否存在无从知晓, 另一方面, 某个拥有这种模型的投资者将会由于运用该模型而导致模型被市场知晓, 并成为公开信息, 丧失其预测意义。 有效市场理论与套利理论是互相矛盾的, 是以彼此对立为前提而存在的。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 那么套利理论是不成立的; 如果套利理论成立, 那么市场就不是有效的。 由此, 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等实证的理论基础就是不成立的。 实证会计研究的核心模型基本上是围绕会计信息与公司股价的关系展开, 那么这种模型由于其理论基础的矛盾性、解释的主观性以及预测的无效性, 可能导致实证会计研究除具有形式上的逻辑演绎之外, 严重缺乏现实意义。

有效市场与无套利均衡分析共存于均衡逻辑, 相互依赖, 却彼此矛盾。 “均衡观念是公理系统的产物。 经济学理论的结构类似于逻辑学或数学, 它建立在某些公设的基础之上, 所有的结论都经过逻辑推理或以公设为前提推导而来。 均衡的非现实性无损于逻辑结构的有效性, 但是, 如果将假设的均衡看成现实的模型就会出现严重的失真”[10] 。 期望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于均衡的理论体系, 是便于按照理论构建者的逻辑进行数理模型的推演与参数的求解, 在无套利均衡中所有的未知变量都可以在假设约定下得到理想解。 “有效市场中资产定价的理论模型与其说是关注资产的实际定价方式, 不如说是关注资产‘完美时的均衡状态的性质”[11] 。 均衡是一种构建逻辑, 而不是一种现实逻辑。 均衡中的求解是对现象的主观给定, 研究者对于未来的预测同样是主观的, 只不过研究者借用计量模型推演出了未来。

静态与均衡的实证会计理论逻辑是时空固化的思维范式, 它默认现状的合理性, 着重于解释现象, 并且是在固有的思维框架中进行解释, 是一种预设了结论的思维方式, 从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西方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均衡的方法论, 其他区别都是与均衡的分析框架结构相联系的”[12] 。 静态与均衡的逻辑在于求解预期中的参数, 而不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以想象中建构的概念替代现实是实证会计的基本逻辑, 然而想象替代不了现实。 即便为了分析的方便而简化出一个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也应该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参照物, 而不是仅仅为了解释问题的参照物, 否则, 无意义的参照系中求解的参数又反映了什么?

三、研究范式悖论

实证会计研究被认为是主流的研究范式, 要求学术论文在研究形式上必须具备实证的风格, 否则就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鉴于实证研究是一种主观的现象解读, 那么它与规范研究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般认为主要运用数理模型和数据分析进行的研究就是实证研究, 纯文字的分析就是规范研究, 这显然是形式主义的理解, 但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实证会计研究并不是理解差异问题, 其在本质上仍然是价值主观判断的产物, 所谓的实证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被认为分别是研究‘是和‘应该是的经济学。 然而, 在许多重大场合, 表面上的‘是是以‘应该是为前提的。 否定了‘应该是, ‘是也就不再成立了。 反过来, 肯定了‘是, 也就加强了作为其前提的‘应该是的正确性。 因此, 任何实证主义都必然与规范主义缠绕在一起”[13] 。 实证会计理论预设结论式的分析框架带有固化的价值观色彩, 为了粉饰其主观的构建, 一方面通过数学进行包装, 另一方面则宣称价值中立, 所谓的“去道德化的实证研究”不过是排斥对其进行质疑的策略, 以实证会计理论模式决定学术交流的范式, 对批判者进行范式俘获。 “作为一种人类实践, 会计表现为财务报告, 不可能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做出判断; 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目的, 不可避免地涉及价值判断, 涉及服务目的的选择”[14] 。 理性人假说并不因为实证会计研究而改变社会人的行为, 实证会计研究的“科学”是自封的“科学”, 而不是现实的“科学”。

实证会计研究的范式悖论在于, 通过给定的基本前提来设定演绎框架, 并结合限定的计量模型来推演结论, 从而使整个问题的讨论被限定在给定的逻辑框架内。 这种逻辑演绎范式极其标准化, 能够对细节问题进行研究, 能够不断丰富实证的证据, 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存在自循环悖论。 因为给定了前提和演绎框架, 实际上已经预设了结论, 至于研究过程已经没有了决定性意义, 只不过是辅助于研究逻辑, 使其看上去更加合理。 “由先验的理论出发求证先验的理论, 只能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 不能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15] 。 在这种框架内进行演绎, 意味着接受了前提, 也就接受了结论,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讨论。 但是, 问题的症结所在恰恰是研究前提与逻辑的预设。 如果前提与逻辑是一种理论构建, 而不是现实, 那么研究结论就是研究者的预设, 对于研究过程的讨论缺乏现实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实证会计研究在计量模型中总是力求考虑尽可能多的变量, 在研究方法上总是力求做各种检验, 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但是这种方法上的精益求精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参照系的选择决定了起点和终点, 过程并没有本质差异。 因为前提存在问题, 逻辑框架存在问题, 那么其中的任何修补都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少数北美大学的会计学者运用统计软件和碎片化的奇思妙想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 引领北美会计学术走向了同质化、虚无化、细碎化的发展道路, 其前因后果着实发人深省”[16] 。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范式本质上是故步自封的, 以研究范式来决定研究成果的主流与非主流, 而不是以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来判定, 俨然成为一种学术论文的生产规则。 作为一种形式上存在的学术成果, 实证会计研究把理论与现实脱离做到了极致。

四、固有功能与赋予功能悖论

会计是为了预测股价还是为了界定责任? 实证会计研究的主题基本上是围绕会计信息如何影响公司股价而展开的, 那么这种研究对于公司股价的影响如何呢? 实证会计研究能够预测股价吗?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 实证会计研究是不可能影响公司股价的, 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已经在股价中反映,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结论与股价无关。 “正是参与者的偏向导致了均衡点的不可企及。 调整过程所追求的目标中混入了偏向, 而偏向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可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 事件进程的指向将不再是均衡, 而是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10] 。 但是, 如果实证会计研究结论能够影响股价, 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是因为研究结论被用于指导股价的交易吗? 如果研究结论能够预知股价, 那么研究者是否会公开研究结论? 研究者为什么不是按照实证会计的自利假设的理论基础来决策呢? 如果研究者没有公开, 市场又是如何反应的? 如果研究者公开了, 不仅违背了自利假设的基本前提, 而且会导致这种估值模型的失效。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得出的股价更多的是理论上演绎的股价, 尽管采用了资本市场的数据, 但是在研究者的理论演绎中, 数据已经成为研究者预设结论的辅助工具, 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预知吗? 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与其说实证会计研究是在预测股价, 不如说是在预测会计程序变更。 由于会计程序是管理人员的行为, 那么股价的预测就进一步转化为对管理人员行为的预测, 问题在于, 管理人员行为的预测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某种意义上, 这种预测已经成为一种猜测, 一种非常主观的判断, 那么所谓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中立与客观如何体现呢? 实际上, 管理人员的行为会动态地调整, 并会随着各种预测的推演而做出策略性改变。 作为证券投资的代表性人物索罗斯是如何理解股价的? “我不相信股价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 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 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 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10] 。 实证会计研究推演的管理人员行为往往与实践中的管理人员行为脱节, 因为管理实践者并不按照实证会计人员的预设进行决策。

实证会计研究是为了预测股价吗? 如果是, 那么需要做的是研究影响股价的因素组合, 而不仅仅是会计信息, 更何况会计信息对于股价的影响非常有限, 仅有不到5%[17] , 从会计信息角度预测股价不如研究股价的其他影响因素。 如果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是为了解释会计现象, 那么这种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解释而解释吗? 如果纯粹是为了解释, 这种解释的价值是什么? 由于会计现象的解释对于股价的影响微弱, 从预测股价的角度而言显然不具有现实意义, 这种研究远不如投资价值分析的相关研究。 因此, 解释会计现象的逻辑只能是分析公司会计现象的合理性, 进而制订改进方案。 公司会计信息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 那么对于会计现象的解释就应该进一步分析会计准则的合理性, 而不是在默认会计准则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单一的解释。 因此, 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必须回到会计的基本问题上, 而不能将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公司股价绑定, 以公司股价判断会计准则的合理性。 对会计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会计的根本问题出发, 厘清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问题, 从问责的角度进行, 从会计行为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具体影响中研究会计问题, 从而使会计准则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 应以会计问题为起点研究会计, 会计不应当成为研究非会计问题的会计。 公司估值不是会计的任务, 履行责任才是会计的根本, 提供基本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存在的基础。 如果会计信息操纵泛滥, 并且没有制约会计信息操纵的基本方法, 那么会计存在的价值就会被削弱。

会计信息预测股价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会计决策有用性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有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会计决策有用性就是会计信息对股价产生影响, 并且以影响的程度来判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但是, “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本身并没有使股票价格信息含量更高”[18] 。 实际上, 会计决策有用性的真正意义在于理解会计信息与竞争信息在股价中的作用。 由于未来的股价是不确定的, 影响股价的因素是不确定的, 股价在波动中始终需要回归其基本价值。 会计信息的作用就在于, 以会计信息的相对确定为股价提供回归的价值基础, 对于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所造成的股价波动进行修正。 会计信息的作用实际上是要求股价在回归其价值中对管理层责任进行考量, 会计决策有用性是以会计责任为基础的价值回归, 而不是根据会计信息去进行股价的预测。 会计信息的确定性在于, 会计规则具有共同的认知并被接受, 对于公司的业务按照常态化的会计程序处理基本上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判断, 按照贴现逻辑对于公司预期收益或现金流的判断, 公司价值基本上是已知的。 按照有效市场的逻辑, 预期一致的会计信息是没有套利机会的, 股价并不会有异常的变动。 股价的变动一方面是竞争信息的干扰影响了预期的变化, 从而导致股价波动; 另一方面则是管理层在会计业务处理中的判断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 超出了常规的处理范围, 从而改变了预期的收益。 因此, 股价的变动根本上是由于异常事件的出现打破了均衡的状态。 无论是公司外部不可控的异常事件, 还是公司管理层判断的异常变化, 都超出了常规的会计业务处理范围。 这种异常随着事件的进展逐步消退, 并回归常态。 公司外部事件的异常变化难以追究其合理性, 但是公司管理层判断的异常变化导致了预期的改变, 那么就应该追究管理层的责任。 因此, 会计决策有用性归根结底是会计责任问题。 与其说标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了会计决策有用性的逻辑, 不如说为管理层责任认定提供了基本框架。

责任的认定建立在利益相关者认知一致的基础上是最有效率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管理层判断的合理性。 实际上, 真实的会计信息并不会影响股价的波动, 反而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股价的波动, 会计信息舞弊是操纵股价的方式之一。 真实的会计信息是股价的基本锚定, 用于校正过度偏离的股价。 資源优化配置实际上是要防止资源错配, 而公司舞弊就是资源错配的工具。 为了保证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就要在根本上遏制公司舞弊, 即管理层责任是核心问题。

市场不会因为理论上的有效与否就真的有效或无效, 同理, 股价也不会因为理论上会计决策的有用或无用就真的可预知或不可预知, 因为绝对的理论与现实本就处于无交集的世界。 会计信息相关性把会计与股价绑定意味着按照理论的设计去决定股价,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股价还是市场中的股价吗? 并且, 如果会计信息决定股价, 那么这种可以套利的机会为什么不是由知晓者去实施呢? 会计信息通用性对应于投资者同质化, 如果会计信息相关性成立, 那么股价将是均衡的, 不再有任何波动, 市场不会再有交易, 市场存在等于不存在。 反之, 如果会计信息不是通用的, 那么会计准则是无法满足不同的投资者需要而分别制定的, 并且公司也不可能编制不同的报告。 如果投资者对相同会计信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那么就说明会计信息不是通用的, 会计准则就是无效的, 因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歧说明会计信息不是完全客观的。 因此, 主体异质性对会计决策有用性的解读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会计而言, 能够实现通约的唯一标尺是责任。 无论主体存在怎样的差异, 彼此之间的责任是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基础, 是权利划分的基础, 是会计配比的基础。 责任是会计的永恒主题和基本参照系。

五、发现的多样性与现实的唯一性悖论

实证会计如此流行反而需要产生的疑问是, 实证会计研究究竟发现了什么基本的会计规律? 这些规律是实证会计研究发现的吗? 发现这些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解决了什么会计问题?对于实证会计研究而言, 创新点的关键是新的发现, 但是这种发现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而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 应该是现实中的现实, 而非想象中的现实。 现实的相对客观性决定了学术理论研究发现的相对集中性和一致性, 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悖论就在于, 如果没有新的发现, 那么论文的创新就很难成立, 导致论文的学术贡献比较小。 为此, 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在不断进行新的发现, 而且为了发现而发现成为论文的基本出发点, 导致对同样的现实问题给出了有差异的多样化的发现, 甚至某些因素完全颠覆常识, 以至于新发现的现实比现实的现实更复杂, 计量模型的变量在不断增加, 但是对现实的解释却莫衷一是。 某种意义上, 实证会计研究的发现不是真正发现了什么, 而是为了发现而发现, 这种发现逻辑是对现实的曲解, 既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 也不可能预测未来。

实证会计研究的发现是建立在研究者的解释逻辑基础上的。 究竟实证会计研究是为了解释现象而解释现象, 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释现象, 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现的价值。 显然, 如果不能够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那么无论何种逻辑严密的实证会计研究的解释都不过是研究者的主观预设。 由此, 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结构存在根本性缺陷, 即虎头蛇尾。 实证会计研究在不断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几乎把所有的功夫都用在了细致的模型与数据整理过程上, 以在数理上充分证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那么, 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就是, 如果已经对研究对象具有了如此充分的科学论证, 那么实证会计研究拿出了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吗? 或者, 如同实证会计研究宣称的解释的目的是预测, 那么给出的具体预测方案又是什么呢? 实务工作者质疑实证会计研究意义的主要问题正在于此, 即只谈问题, 而不谈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果实证会计研究要充分证明自身的科学性, 那么最好的回应就是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 因此, 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六、价值相关性与时空错置悖论

价值相关性在实证会计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但存在时空错置上的悖论。 关于会计盈余与股价的相关性问题, 讨论的是股价决定会计盈余, 还是会计盈余决定股价。 实际上, 价值相关性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配比窗口, 即什么时间点上的股价与什么时间点上的会计盈余相关。 股价的实时变动, 以及股价的提前反应, 决定了股价与会计盈余存在一个难以合理配比的时间窗口, 由此造成了价值相关性的静态研究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如果是长周期的数据分析, 那么对于现实的投资实践缺乏实际意义。 因此, 价值相关性的问题从时空关系的角度分析, 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时空套利, 尤其是与金融的跨期套利具有完全一致的内在逻辑, 利用未来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套利, 随着确定性程度的提高, 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 最终在完全确定的状态下, 再没有任何套利机会。 所谓的价值相关性并不是股价与会计盈余的前置性相关, 而是股价逐步回归会计盈余真实状态的过程。 如果说会计盈余是对公司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 那么股价就需要回归到公司经营的真实状态附近, 而不是过度的偏离。 以岭药业的股价走势表明, 在新冠疫情萌芽状态, 股价即开始上升, 在疫情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时候, 股价开始加速上升, 在疫情平稳之后, 股价开始平稳下降。 关于公司业绩的信息实际上已经成为明确的信息, 2020年的季报、中报乃至年报会出现非常显著的业绩增长, 实际上随着会计盈余信息的逐步披露, 股价由于已经提前进行了反应, 反而很难再有大幅度的上升。 由于提前炒作透支了股价, 随着会计盈余的公布, 股价会逐步回归。 所以, 价值相关性实际上是要求股价回归理性状态。

价值相关性在相关与因果中的悖论是金融跨期套利逻辑与会计权责配比逻辑的矛盾。 估值模型一般是分析会计盈余与股价的相关性, 认为会计盈余会影响股价。 但是, 仅从数据关系来看, 也可以看作是股价与会计盈余相关, 甚至可以得出股价影响会计盈余的逻辑。 因为股价的提前反应, 管理层为了配合股价的走势和迎合分析师的预期, 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在可行的范畴之内进行会计操纵是很常见的做法。 投资者可以预期公司的业务基础上的收入增长趋势, 乃至常规状态下的业绩, 但是无法预防管理层从事的资产减值等会计操纵导致的业绩大幅波动, 从而超出一般的投资预期。 比如新希望公司2019年的资产减值大幅低于2018年。 尽管公司的会计处理可能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变动的幅度却是难以预知的。 这种信息可能在小范围存在, 并带来股价的提前波动。 当公司发布业绩信息的时候, 股价的套利空间已经不大。 极端的情况是公司舞弊行为导致股价剧烈波动, 最终在真实业績披露的时候, 股价大幅下跌, 导致普通投资者遭受损失。 因此, 价值相关性在无法克服金融的跨期套利逻辑与会计权责配比逻辑的悖论中, 反而成为公司财务操纵的借口。

价值相关性在计量分析中存在主观性。 由于估值模型中变量选择的过度主观, 即便是客观的历史数据, 比如股价与公司报告也在各种研究中被按照提升显著性的方式进行组合。 实证会计研究中典型的盈余管理模型主要是分析利润与现金流的偏差, 问题是二者的偏差就是对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的偏离吗? 显然不存在同等的逻辑, 即作为学术意义上的盈余管理也许并不是管理实践中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当行为, 反而可能是企业经营真实的一面。 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者对盈余管理的认知存在相当大的分歧[19,20] 。 新希望公司2018年的资产减值中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 这种损失如果不确认, 反而可能出现资产泡沫。 计量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所以对于同样数据的处理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资本市场上, 人们对股价的趋势看法不一致, 而理想的学术研究中股价与会计信息的关系也不一致。 正是因为不一致, 才出现了股价波动的套利机会。

价值相关性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中存在矛盾。 财务信息由于其历史性, 以及计量口径与方法的一致性, 公认度较高, 投资者解读财务信息产生的分歧较小, 但是由于其时间的滞后性而难以支撑未来的决策有效性。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成为趋势, 即便是《会计的没落与复兴》[17] 也是期望公司披露关键的无形资产等核心资源的业务信息。 但是, 即便是公司披露了这些信息, 对于投资者而言, 也难以取得一致的预期。 比如, 公司目前投入的研发资源多, 并不代表未来就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效益, 甚至可能亏损或失败; 或者公司目前的客户资源良好, 但是新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让顾客流失; 抑或是, 公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可能出现经济不景气或者资源的替代而导致公司的资源收益无法兑现。 实际上, 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 因为没有发生, 所以无论如何披露, 只能是一种不确定的信息, 甚至出现信息过载。

价值相关性延伸出信息披露悖论。 凡是公开披露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地反映在股价中, 投资者无法获得套利机会, 即尽人皆知的信息类似于“明牌”, 不会产生预期的市场反应。 投资者套利必须具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 而这种机会必须靠投资者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去获得。 反之, 如果公司尽全力披露各种信息, 但是由于信息的公开性, 这种信息已经无法套利, 公司的信息披露就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认为价值相关性不足, 就要求公司再披露信息, 以此類推, 只要公司披露, 信息就无效, 无效就披露, 从而走入一个无法解开的自循环,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陷入了公司信息披露悖论, 即公司信息披露不足与信息披露过载并存。 这种局限于会计决策有用性内在逻辑框架的分析, 可以说明会计决策有用性存在严重的问题, 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问题的症结,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期, 会计的主要经济作用不是为投资者提供全新的信息”[21] , 因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就不是让投资者预测股价, 而是进行管理层责任判定。

价值相关性的本质是让投资者的决策有基本的参照物, 也就是公司的会计盈余, 即会计之锚真实性的存在意义是为资产泡沫提供一个回归原点的基础。 不管是泡沫泛滥, 还是泡沫崩盘破裂, 都要回归原点。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里的关键词是“时”, 即时间。 在什么时间上, 假的成为真的?如果假和真存在时空错置, 那么假的就无法成为真的; 当真与假在时空上完全一致的时候, 实际上不是假的成为真的, 而是假的回归到真的, 即显出原形。 因此, 价值相关性的意义就在于返璞归真。

七、意识形态的主观与形式上的客观悖论

实证会计研究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还是作为纯粹的科学存在? “通过将会计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已经能够证明会计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性”[22] 。 Chabrak[23] 给出了一个“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来龙去脉, 用比较详实的资料描画了世界政治经济变革中会计研究变化的社会背景。 文献分析表明, 资产阶级为了反对社会主义、为了反对政府干预, 通过政治势力的背后操纵, 选中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为理论代言人, 在资本幕后主导的基金会的资助下, 聚合各种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 以芝加哥大学为阵营, 通过制造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体系理论及主导大学课程与培养模式、创办杂志等各种方式, 把新自由主义装扮成一种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辩护的理论, 以貌似的客观和中立排斥其他学派。 在新自由主义的推波助澜下, 芝加哥大学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服务于金融化, 以有效市场理论、资产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等披上科学外衣的金融经济学为主导, 全面侵袭经济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其中会计学变成了金融经济学的分支, 并从芝加哥大学外溢到罗切斯特大学。 因此, 在罗切斯特大学兴盛的实证会计是金融经济学泛滥的结果, 也是其刻意安排的结果。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高端会计刊物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通过对实证会计研究进行脉络分析, 尤其应该明确, 在世界大变局中, 新自由主义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实证会计研究也正处于变革的前夜。

实证会计研究所依赖的理性究竟是市场的理性还是研究者的理性? “我们选择的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理性, 而不是市场的理性来面对市场。 在选择将CAPM的合理性归因于市场时, 我们强加了一个与学术研究的经验证据坚决相悖的理性模型。 我们必须寻求根据市场自身的条件而不是我们自己来理解市场”[24] 。

学术期刊Abacus 2013年的一期专辑论文集中讨论了EMH、CAPM等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从侧面反映了相当数量的文献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理论如资产组合、资本结构、资产定价等进行的批判。 批判的主要方式是对模型的假设与参数的设定, 以及相关实证检验的反证。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的批判是对会计决策有用性批判的理论基础, 因为会计决策有用性是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的金融经济学的基础上, 它们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一致性。 从理论推演来看, 金融经济学及其支撑的经济学均从完美市场体系假设出发, 通过创新概念, 比如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有效市场等, 以及数学模型进行理论推演, 同时推行实证研究, 宣称实证研究是解释现实, 不具有道德评判功能, 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 这种理论演绎逻辑在形式上非常具有迷惑性, 具体表现在: 充分运用数学模型, 使其在形式上科学化; 充分运用数据与计量分析, 使其在结论上具有合理性; 具有充分的中立性, 与道德无关, 使其更具客观性。 经过多重立体化的包装, 以具有普适性的标准参照物方式推广潜在的价值观。 这种逻辑被运用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作为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 同样是为了推广资本主导的金融规则。 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在形式上非常精巧, 但是其漏洞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研究者宣称的中立与客观实际上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替代了市场的客观。 也就是说, 金融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所谓的市场理性是以自己的理性替代了市场的理性, 以自己的模型替代了市场的运行, 如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虚构现实中构建了会计概念框架, 以想象中的会计替代了现实中的会计, 从本质上来看,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实证会计基础上的会计决策有用性是以资本的逻辑替代了现实的逻辑, 并借助于包装科学的理论实现对现实的主导, 类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然而社会的发展不是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等刊物为代表的批判性文献的刊发, 一方面反映了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理论发展的漏洞的认知, 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更多的觉醒, 也是对金融资本意识形态主导逻辑的回应。

八、实证会计研究走向何方

实证会计研究的流行既有政治经济背景, 也是学术界走向封闭化竞争的结果。 相对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而言, 学术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显然具有明显的短板, 既没有实践工作者在现场的直观感受力, 也无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更何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经得起检验, 尤其是以资本市场公司估值为核心的实证会计研究, 更是面临着公司股价预测的直接挑战。 与其承担理论在实践中碰壁的风险, 不如让理论在自循环中演绎, 以理论成果检验理论, 在既定的研究模式中不断增加新颖的研究变量, 让实证会计研究的大厦更加丰富多彩, 却并不动摇大厦的基本结构。 但是, 缺乏坚实的现实意义支撑的研究毕竟是空中楼阁, 危机始终存在, 实证会计研究最终走向何方?

决定学术研究范式发展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其吸收和产生新思想的能力。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是以相对于以往研究的新范式出现的, 对以往研究的冲击正在于其不断地提出各种有意思的研究命题, 尽管其研究命题主要是理论预设, 但是因其研究范式的标准化与形式的严谨, 还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研究范式, 开始主导会计学术研究。

随着实证会计研究的泛滥, 追逐者从开始的好奇模仿, 到逐渐的娴熟僵化, 直至最终的乏味, 无不体现出实证会计研究的思想匮乏。 由于研究者对计量方法的熟练掌握, 以及数据库的集成效应, 在实证会计研究论文中比拼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竞争优势逐渐式微。 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新颖度和吸引力, 实证会计研究在变量设计中不断追逐新、奇、怪, 甚至于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變量关系。 这种走极端的研究方式预示着实证会计研究已面临范式危机, 即实证会计研究的思想土壤在不断地枯竭, 为了支撑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而对其他学科理论的不断借鉴, 已经导致实证会计研究逐渐沦为一种论文的写作模式, 并在与会计基本问题的研究不断脱离的过程中, 演变成了为其他学科的理论提供佐证的资料整理工具与思想注解。 实证会计研究的工具优势反过来又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劣势, 为了技巧而技巧的研究难以掩盖其思想的贫瘠, 一旦褪去数理模型与数据的外衣, 其独立存在性就相形见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实证会计研究归根结底是会计研究, 需要研究的是会计的基本问题,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只有在回归会计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才能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 实证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虚幻性, 以及研究框架的虚构性, 决定了无论如何增加变量都无法改变其脱离现实世界的现状。 运用一种脱离现实的解释框架去解释现实, 得到的只能是主观的、虚构的现实, 而不是真实的现实, 更无法去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实证会计研究在走向逻辑自洽的精巧学术工具的同时也走向了故步自封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公司舞弊如此泛滥的背景下, 实证会计研究难道仅仅是作为看客一般的存在吗? 如此巨量的研究成果难道就不能够针对公司舞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吗? 现实问题需要会计研究从现实出发, 直面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从根本上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会计基础。 因此, 实证会计研究应走出以证券分析为基本导向的研究路径, 回到会计的基本问题上, 在会计责任中找到会计研究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学术研究是会计研究的使命。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陈少华,黄世忠,陈光,陈箭深译.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97+217.

[2] Hines R. D..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Communicating Reality, We Construct Reality[ 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8(3):251 ~ 261.

[3] Macintosh N. B., Shearer T., Thornton D. B., Welker M.. Accounting as Simulacrum and Hyperreality: Perspectives on Income and Capital[ 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1):13 ~ 50.

[4] Macintosh N. B.. Accounting-Truth, Lies, or "Bullshit"?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J].Account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2006(6):22 ~ 36.

[5] Roberts J., Wang T..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as an "Objective Mirage": A Saussurean Analysis of Accounting and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19(65):1 ~ 18.

[6] 约瑟夫·熊彼特著.郭武军,吕阳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1.

[7] 朱富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理论目标、研究思维和引导假定的设定——兼评两类不同的参照系:马克思经济学的“理想状态”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抽象假设”[ J].社会科学研究,2008(5):17 ~ 23.

[8] 馬克思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9] 金碚.经济学:睁开眼睛,把脉现实!——敬答黄有光教授[ J].管理世界,2020(5):9 ~ 14+43.

[10] 乔治·索罗斯著.孙忠等译.金融炼金术[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9:20+26.

[11] Pucci R., Sk?rb?k P.. The Co-performation of Financial Economics in Accounting Standard-setting: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xpected Credit Loss Model in IFRS 9[ 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20(81):1 ~ 22.

[12] 宋小川. 论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三大缺陷[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55 ~ 62+159.

[13] 王今朝,金志达.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分法的终结[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21 ~ 36.

[14] Williams P. F.. Really Rethinking Financial Reporting: A Discussion of Rethinking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Norms and Institutions by Shyam Sunder[ J].Accounting, Economics, and Law: A Convivium,2019(2):1 ~ 7.

[15] 洪银兴.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J].管理世界,2020(9):1 ~ 11.

[16] 周华.1973年以来的美国会计学术[ J].财会月刊,2019(14):75 ~ 81.

[17] 巴鲁克·列夫,谷丰著.方军雄译.会计的没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

[18] Wang J. W., Yu W. W..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Prices, Reporting Incentives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5(24):471 ~ 493.

[19] Dechow P. M., Douglas J. S.. Earnings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235 ~ 250.

[20] Dichev I., Graham J., Harvey C., Rajgopal S.. Earnings Quality: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1 ~ 33.

[21] Ball R.. Accounting Informs Investors and Earnings Mana-

gement is Rife: Two Questionable Beliefs[ J].Accounting Horizons,2013(27):847 ~ 853.

[22] Zhang Y., Andrew J.. Financialisation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14(25):17 ~ 26.

[23] Chabrak N.. Money Talks: The Language of the Rochester School[ J].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12(25):452 ~ 485.

[24] Dempsey M..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The History of a Failed Revolutionary Idea in Finance?[ J].ABACUS,2013(49):7 ~ 23.

猜你喜欢

悖论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导致悖论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两只想打架的熊
探析道德悖论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