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会促进居民消费吗?
——基于国内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10-25刘曦萌
刘 健,刘曦萌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一、引言
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价值链的短暂断裂,出于防控疫情以及保护本地产业的原因,世界价值链出现本地化和区域化的趋势。由于外部出现的巨大变化,我国也做出了由外资拉动转向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目前参与全球化运动是以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为辅,在全球产业链中仍然处于国际代工地位而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新思路。目前,消费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了57.8%。面对严峻复杂形式,2020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困扰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的重要问题是:改善营商环境是否会促进居民消费?促进或者抑制的力度有多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证明。
目前国内关于营商环境和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主要间接地围绕创新与居民消费关系展开。从创新研究看,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驱动消费。技术创新活动能够直接促进居民消费。[1]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对居民消费意识产生影响,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有意为之的技术选择优化有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商品层面的技术创新会通过示范效应刺激消费欲望达到提高消费的作用。[2]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能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量和产品升级促进居民消费。[3]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应让制度成为技术进步与消费需求间互动的助推剂。[4]但是此观点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强调技术进步驱动消费需求,对于制度创新只是简单提及。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大多表现为引进式技术进步,而这种技术上的创新以资本为载体,资本报酬挤占劳动报酬导致劳动报酬分配不均,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5]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资本偏向的技术创新与消费呈显著负向关系。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具有显著的资本深化趋势,提高了资本居民报酬的比重,这对居民消费率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6]究竟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制度创新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是否适用于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创新与消费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大都关注技术创新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且意见不统一。对于制度创新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制度创新出发,分析优化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及路径,以期为居民消费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是制度缺陷带来的额外成本,包括市场交易费用、管理交易费用以及政治交易费用。[7]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行政管制范围广、行政监管能力弱等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决策、企业创新等。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制度至关重要。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推动居民消费提高的背后力量,同时制度创新有助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优化体制机制。因此,改善营商环境,能够从多个路径和角度扩大国内消费规模。主要理论逻辑框架见图1。
图1 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消费逻辑框架
(一)改善营商环境,扩大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受创新和成本两个因素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隐性经济显著降低了地区创新水平,表现路径为减少灰色竞争以及降低外来投资,同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隐性经济对创新的阻碍效应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次之,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正向相关效应。[8]优化营商环境能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和税收负担、提升法治水平、加强产权保护来控制隐性经济规模,减少隐性经济对创新的不利影响。税收负担对于非隐性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居民消费情况。政府税收分为直接税收与间接税收,直接税收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挤出效应,间接税收对居民消费存在门槛挤出效应。[9]
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显著减少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时的制度性交易费用。一方面,商事制度改革中“最多跑一次”改革、“多证合一”工商共享信息改革和“一照多址”改革推动形成的一体化市场环境对要素实现快速、自由、安全流动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商品快速流通,减少中间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等一系列开办企业流程的优化有利于零售门店个数的增加。线下零售门店个数增加,营业面积增加,制度创新驱动零售业态创新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产值,提高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消费。[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意见》提出引导平台降低向小微企业收取平台佣金等服务费用以及条码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手续费。因此应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利用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生产要素如电力成本,减少政府行政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等涉企收入负担,以此减少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消费成本,实现制度创新带来的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11]
H1:改善营商环境对于创新驱动消费以及降低消费门槛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隐性经济转化成非隐性经济,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吸纳更多劳动力,也会提高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消费。
(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消费效率
居民消费除了受市场创新和成本原因外,产品市场发育带来市场竞争的提高、市场创新活动的增多以及信息透明度的增加等也是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提供创新补贴与创新奖励或者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提供优质的治理环境与法治环境激励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提升市场竞争程度,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12]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与激励有效性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效率。[13]优化营商环境还会促进市场创新,通过其带来的新产品的示范效应影响居民消费意识,如每年手机行业的产品发布会,会引发新一轮的购机换机热潮。同时应该切实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专利权、著作权以及商业机密等领域维护创新成果,保护创新外部环境。
H2: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产品市场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激励市场创新活力,强化市场创新能力,能够形成示范作用,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消费信心
类似于创新影响消费心理需求,消费环境监管及其配套措施也对会消费产生影响。[14]一方面,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能够有效缓解政府法律法规出台缓慢的问题,相关法律条文跟不上消费模式发展进程,从而导致新消费模式增长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如滴滴网约车、顺风车事件导致消费者对搭乘顺风车产生恐惧心理,引起消费忧虑。因此应进一步发展法律中介组织,以缓解法律更新缓慢,跟不上新消费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维权之路复杂,互联网消费问题的解决大都依赖于电商平台售后部门,但是电商平台对商家的约束力有限。[13]具有协调整体供给与需求功能的电商平台难以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使用法律途径甚至上诉监管部门以达到维权目的的手段并不划算。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指导意见》提出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归并除110、119、120、122之外的其他便民热线,统一归并为12345,并且提供7*24小时人工服务。呼和浩特市更是推动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为消费者购买中介服务提供帮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
H3:优化营商服务有利于中介市场发育,降低消费维权成本,提振消费信心,增加居民消费。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数据来源
建立计量模型实证研究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类型为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区、市)九年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消费率
目前国内多使用消费率与消费支出衡量消费情况。本文采用最终消费率作为消费代理变量。居民消费支出可能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消费率更能够体现居民的消费意愿。
2.解释变量——营商环境
目前,评估国内各省市营商环境情况的报告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等,但是由于时间短、评价体系起步较晚,数据可用性较低。因此借鉴邹薇(2021)的做法,采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中各省份市场化指数作为营商环境(bus)的代理变量,克服既有研究中数据年份单一的问题[15],并将其五个分指标作为子解释变量,进行比较验证分析。
3.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消费的实证研究,引入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失业率、政府财政交通支出、科技新产品销售总额以及货物运输总量。借鉴赵达(2019)[16]的研究,失业会使居民减少与工作相关的消费;李涛(2020)[17]的研究,基础设施相关投入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如政府相关支出;温桂荣(2020)[9]的研究,政府税收收入对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大中型企业科技新产品销售额表示当年创新产出规模。
(二)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式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β1是核心变量系数,也是主要的考察系数。以β1为例,当bus增加一个百分点时,consumrate将增加β1个百分点。α为常数项,Ci为随机扰动项。为了有效减少异方差的问题,对各个变量做取对数处理。考虑到制度性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因此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做模型(2):
四、实证结果分析与假设验证
首先对数据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表2显示最大的VIF为3.46,远小于10,且平均VIF为1.95,小于2。故不必担心存在多重共线性。
(一)整体实证检验结果
为了确定哪种回归更合适,本文对方程进行豪斯曼检验。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卡方值为9.04,P值为0.17大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更为准确。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是否稳定,同时探求各情况下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使用方程(2)进行回归,依次按照先后变量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描述性统计
表4 随机效应实证结果
表4中方程(1)的结果表示,在没有其他变量引入的情况下,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营商环境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上升0.2个百分点,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逐渐引入其他变量后,方程(2)至方程(5)均支持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引入所有控制变量后,营商环境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上升0.1个百分点。假设H1得证。需要注意的是,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销售额与居民消费呈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龙建波(2020)和丁建勋(2018)提出的我国技术进步大多是引进式创新与资本偏向型创新的观点。
(二)分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国内不同区域营商环境对消费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分别对国内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块区域进行分组随机效应分析。回归结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显著性水平不在10%以内。中西部地区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居民消费,中部地区营商环境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上升0.34个百分点,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西部城市营商环境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上升0.09个百分点,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东北部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效应,优化营商环境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降低0.38个百分点。国内创新产出规模对居民消费都显示出一致性。税收在东部地区与居民消费显示出正向相关关系。为了找出区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一级指标计量结果分析。
表5 区域异质性随机效应实证结果
(三)营商环境分一级指标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营商环境下一级指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强度,分别使用政府与市场关系(Business1)、非国有经济发育程度(Business2)、产品市场发育程度(Business3)、要素市场发育程度(Business4)和中介组织发育程度(Business5)代替营商环境,对居民消费进行分析。表6实证结果显示,与居民消费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的有产品发育和中介市场发育,产品市场发育与居民消费呈显著负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与居民消费呈显著正相关,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的有要素市场发育。产品市场与居民消费成负向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品市场发育与市场创新存在正U型关系。[18-19]当产品市场发育较低时,垄断程度较高或者市场集中度较低都会对市场主体创新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国内技术创新存在引进式创新和资本式创新,导致产品市场发育度与居民消费呈现负向相关关系。[20-21]由此可见东北部地区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呈负向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产品市场发育出现扭曲,市场创新变现为资本体现式进步。由以上可以得出,假设H2不得证,假设H3得证。
表6 营商环境分一级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结果
(四)产品市场与中介市场分区域实证
由于产品市场与中介市场对消费的影响有效性强,并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本文对两个指标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
表7为分区域分指标营商环境指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产品市场发育与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并且均处于1%的显著性水平。西部地区产品市场发育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消费减少0.15个百分点,东北部地区产品市场发育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消费减少2个百分点。但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产品市场发育与居民消费相关关系不显著。在东部地区,中介组织发育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上升0.09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中介组织发育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上升0.11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从整体来看优化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性。东北部地区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关系,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东部地区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依据分指标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实证结果来看,国内中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产品市场发育存在问题。
(二)营商环境与居民消费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论启示
1.优化营商环境影响居民消费应注意产品市场发育与中介市场发育。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发育指标和中介市场发育指标对居民消费影响最大。产品市场发育指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居民消费分别下降0.15和2个百分点。该结论的启示是:在中西部地区,促进产品市场正常发育是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路径。优化营商环境应该注意地域性与侧重点,在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应着重注意市场竞争度与市场集中度,消除市场垄断现象,预防行业垄断导致市场扭曲进而造成消费疲软,进一步激活市场创新活力,让居民也能够真正享受到营商环境带来的益处。[22]中介市场发育指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居民消费分别上升0.09和0.11个百分点。该结论的启示是: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中介组织的发育度。中介组织具有信息传递、创新链发展、优化创新网络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3]同时中介组织的存在能够给予商品信息附加值,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生产商以及产品的信誉,减少隐性信息,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到产品的真实价值。[24]信息流通遭受阻碍或信息得不到反馈必然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因此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应进一步拓宽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同时进一步发育中介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敢于消费。
2.优化营商环境应着重注意创新方式。无论是从国内整体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国内创新行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都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如果国内的技术创新若是以资本代替劳动的模式发展,势必会导致劳动绝对收入的下降,限制居民消费提升。[25]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技术进步依赖引进与模仿,导致劳动者份额的持续降低。[26]这种引进式技术创新和资本式技术创新,在给国内经济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失衡。[5]因此日后应加速市场创新由引进式技术创新向原发式技术创新转变,不断深化改善营商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政府引导要素流动模式,激发企业自主原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