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家书:温情的历史

2021-10-25策划新作文执行清扬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夏明翰冼星海左权

◎策划/新作文 执行/清扬

总有一些文字可以镌刻山河,总有一些精神可以雕镂人心。一封封兼具时代印记与个人情感的家书,总是能以极细微而最真实鲜活的方式诠释出他们内心的价值排序。

家书里有深情,家书里有信仰,家书是情感的纽带,也是鲜活的历史。

夏明翰家书: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1900-1928),湖南省衡阳人。1917年,夏明翰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被中共中央派往湖北省委工作,3月18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被押至武汉汉口余记里刑场。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时年28岁。

家书原文:

亲爱的妈妈:

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

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熬煎。亲爱的妈妈,你和他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你只教儿为民除害、为国除奸。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 蓝天!

为了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夏明翰放弃了富足的生活,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夏明翰的五弟夏明震就义时年仅21岁;七弟夏明霹就义时还不到20岁;四妹夏明衡牺牲时年仅26岁;外甥邬依庄牺牲时年仅19岁。夏家满门英烈,被后人称为“夏门五烈士”。

左权家书: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左权,1905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任八路军第二总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威震敌后。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在牺牲前几天,他给妻子刘志兰写下最后一封家书。

家书原文:

志兰: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导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三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

好!

叔仁

五月廿二日晚

有便多写信给我。

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拟托孙仪之同志带之信未交出,一同付你。

信中的“太北”是左权的女儿左太北。这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正值百团大战期间,尽管不得不面对险恶的战争环境——太行抗日根据地长期天不下雨,既缺粮也缺枪炮弹药。写作家书时,本来左权只想简单写就“十几个字”以寄思念,但感情如潮水涌流,一挥笔即挥就五六百字。正是在这五六百字中,透露出他对刚刚投身革命的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而当提到才出生几个月就离别的女儿时,这个沉默刚毅的军事指挥员一变而为慈父,字里行间凝结着柔情。先有国后有家,左权为了国家,为了革命,自己做了牺牲,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全都化为一封家书。

冼星海家书:我愿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使命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曾为全民族抗战奉献了《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之恋》等不朽杰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的一艘渔船上,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冼星海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冼星海跟随上海抗日演剧团第二大队奔赴敌后,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抗日救亡。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歌曲,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下面这封信,就是他随上海抗日演剧团转移武汉时,写给母亲的家书。

家书原文:

妈妈:

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整个中华民族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从此以后国土四周围都布满了敌人的火焰,每一个中国人都免不掉危险。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遇到更大的浩劫,更残忍的屠杀了。

在这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国民再没有第二句话,“只有保卫国土来参加这伟大而神圣的战争!”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独立的存在。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沿一条弯曲的苏州河向前进。一路上也都是四处炮声,头上也都是敌机盘旋。同行14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为着踏上一条大路,竟没有顾到目前所坐的一只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

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14人都是救亡的勇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整整四个多月了,100多天的旅程,100多天的过去,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但我们并不悲观,也许我们失去了的土地会被炸成一片焦土,但到最后胜利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收复已失的土地,更可以重建一切新的建筑、新的社会。伟大的先驱告诉我们:“没有破坏便没有建设。”只有赶走了敌人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我已到武汉了,并且不久又快去重庆。在这无定的漂流生活,虽然也为着国家宣传救亡工作,但遇到像今天晚上的漫漫黑夜,那凄凉冰冷的四周,我好像耳边有无数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母亲的儿子的哀诉。那不能告诉人的潜伏般的音乐,很沉重地打我,使我不能不又想起了我唯一的你——妈妈。

我想在每一个母亲也想念着她自己的儿子出发为国宣劳的时候,或许会更恳切些吧!是的,或许会更恳切的!因此我半夜没有酣睡。但想念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又好像不得不要暂时忘记你了,忘记一切留恋,但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多年的飘零生活,我更不是忍心地来抛弃你去走千百万里的长程。可是我明了我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

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用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一切苦难的人们,但,妈妈,我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自己实际生活的缺乏,虽然有时站立在整千整万的民众面前,领导着他们高歌,但有时我总有战栗,因为我往往不能克服自己的情绪又想到遥远的妈妈了!

可是当我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我都被那民众歌咏的情感克服,令我不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你,而且又更加紧我的工作。和他们更接近,更使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已移向到民众了。

我不时在妈妈面前说过,我不是一个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音乐家,我要做个生在社会当中的一个救亡伙伴,而且永远地要从社会的底层学习。

过去多年的流浪生活,就告诉我实际生活的经验是超越了学校的功课的,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他们热烈地爱着我,而我也爱护他们。

……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是必定得到胜利的,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但在英勇的抗战当中,我们得要忍耐,把最伟大的爱来贡献国家,把最宝贵的时光和精神都要花在民族的斗争里!然后国家才能战胜。

……

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希望一切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们的纯洁的爱国心,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里产生一个新中国。

别了,亲爱的妈妈,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不愿做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耻辱,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的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下一样恩赐,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起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

妈妈,看了这封信以后,我想,在您的皱纹的脸上也许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吧。

再见了,孩子在征途中永远祝福您!

星海

1937年

不幸的是,冼星海那一生在贫困中饱受苦难的母亲黄苏英却未能等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孤苦伶仃地在上海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与惆怅离开了人世。在临终前,她仍念念不忘她的儿子,还留下两包东西,包里是星海的两支旧钢笔和大量音乐作品的手稿。

结语:

一百年党史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数不胜数,回首往昔,每一封革命家书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温情记载。

在艰难困苦、随时面临牺牲的岁月里,革命家书展现了危难之际家与国的情感交融、得失舍取。如今国泰民安,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享受着和平、幸福与机遇,更要把爱国作为人生底色,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读读革命家书吧,那些尘封多年的字句里有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夏明翰冼星海左权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左权:『人民是水,我们是鱼』
夏明翰妙对审问
左权将军的家信
陈云凤:夏明翰烈士之母的革命人生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夏明翰诗讽蠢法官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