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课微写,赋形象征

2021-10-25◎方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礼赞白杨树白杨

◎方 沫

随课微写行至八年级,方老师在《白杨礼赞》一课前停下了脚步,因为这篇课文太有特点,太好学了。果然,在课后习题五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对于象征,你一定不陌生。初中课文中有很多篇目就用到过象征手法,比如《荷叶母亲》《一棵小桃树》《驿路梨花》等等。你有没有发现这几篇文章的题目有一个共同点呢?是的,这些题目中都有一个我们熟悉的事物,当这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时候,它就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白杨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民族精神;荷叶象征着母亲无私的关爱;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希望和梦想;而梨花则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象征。所以,什么是象征呢?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我们发现,托物言志、借物喻意类的文章会借托某一个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思考,常常也会使用象征手法来赋予这个事物以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言志、喻意的目的。《白杨礼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要求我们“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一特点。《白杨礼赞》课后微写题:“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和这一课的学习目标遥相呼应,算得上是教材中将读和写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了。

我们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呢?《白杨礼赞》的课后习题四给这一疑问搭了台阶。课后习题四问到:“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我们可以从题目中找到象征手法写作的三个步骤:第一,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物象,比如白杨树;第二,赋予这个物象某种象征意义;第三,象征意义的揭示需要层层深入。这三个步骤中,比较难的是步骤二,它也是象征手法运用的核心。我们不妨结合题目来梳理《白杨礼赞》第6-8段。

白杨树是作者选择的物象。第6段是过渡段,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接下来点示象征意义定了一个感情基调;第7段中,作者通过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式由树到人,再到民族精神和意志,层层递进,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8段直接点明,再次重申和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普通事物中可能具有的精神、意蕴等,学会思考,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小结象征手法运用的一点技巧。

从形式上:我们可以间接点示象征,也可以直接点明象征,还可以两者兼用。从内容上: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事物可以兼有几种象征意义;同一事物的不同象征意义之间要有某种关联和内涵,比如白杨树本身以及它所象征的人、民族都有着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意义从小处要能体现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大处要挖掘出物象身上的文化内涵,只有逐层深入去赋形象征,才能使我们所提炼的象征意义深刻、独特、有内涵。

这一单元的单元写作中有“语言要连贯”的要求。在《白杨礼赞》第7段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利用有关联结构的句式呈现由浅入深的逻辑思路,使表情达意感悟充沛,语言连贯。因此,对于象征手法掌握不太熟练的同学,我们不妨从这个句式仿写开始。本单元单元说明中还提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学,注意发挥大作文与随堂片段写作各自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如果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仍然比较模糊,建议还是回到课文中仔细研读《白杨礼赞》第6-8段,从中寻找突破。

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象征手法的随课微写实践吧。

★微话题:

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300字左右。

同学们掌握得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微写作成果吧。

★微盘点:

老家村口有一棵老榕树,由于长得太年久已经没有人知道它多少岁了,只知道它的根大到把人们为它砌起的水泥石坎都撑破了。

老榕树见证了几代渔民与农民的生活,别的地方的人来到村里看见老榕树无不赞叹,但村子里的人都习惯了在它的注视下早出晚归劳作的生活。村子里的孩童从小就和老榕树结了缘,每到夏天榕树就成了他们避暑的圣地。等当年那群在榕树下玩耍的孩童到了安享晚年的岁数,他们也会坐在被老榕树挤破的石坎下纳凉、聊天。

老榕树就像朴素的农民一样,自始至终都待在自己的那一小片土地上,过着朴素而平凡的生活。老榕树见证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衰老和离开,在村民的心里,它是老家最值得依赖的亲人,也是家乡的象征。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八(5)班 何重威)

我的爷爷喜欢练习硬笔书法,他有一支看上去十分老旧的钢笔。这支钢笔的漆已经掉了不少,露出漆下隐藏着的冰冷的钢体,就好似爷爷的脸,时常显出严肃、庄重的表情。这支笔的笔头还歪了一点,就像脊背略弯的爷爷,但它还能正常写字。爷爷非常珍视这支笔。

爸爸曾经给爷爷买过两支新钢笔,但爷爷从未使用过。爷爷说他以前做货物运输时总是用这支笔来记账,日子是在这支笔的记录下越来越好的。爷爷做什么事都认真负责,在哪都能留下属于自己的颜色,就如钢笔一般。

每次看到笔筒中的这只钢笔,就会让我想起爷爷,它们虽然衰老,但依旧认真地挺直脊梁,严肃、正直,令人肃穆。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八(5)班 冯子扬)

海岛之北,有一条洋房老街。那是一个冒险的时代无数勇敢的开拓者在叶落归根之时给这座城留下的恒久印记。

其中有一座朴实的老房子,在人声鼎沸的楼街里,洁白如棉的墙面,精致细绘的花纹,窗边盛开着小雏菊,恬淡自如,引得不少人艳羡赞叹。小时候我每天必经老房子,闻着楼上飘出的饭菜的香,泛起中药的苦,我就这样慢慢把它的故事听了个遍。现在我长大了,搬到了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但我会时不时跨越大半个区回来看它。老房子顶层那间空荡的屋子仍在,被某年猛烈的台风吹破,倒是迎来了几只肥圆的白鸽,它斑驳黄衣乐呵呵。

风来雨去,春秋数载,老房子就像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它见证了南洋侨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念,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新兴和繁华。望着眼前日落金灿,港口吹来熟悉的海风,老房子喜不自胜。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八(5)班 王身颖)

★微点评:

三位小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物象:老榕树、旧钢笔和老洋房。这三个颇有历史的老物件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对爷爷、对城市的热爱之情。它们在作者笔下被赋形象征,成为亲人、成为精神、成为守望的情感。在象征手法运用上,他们有直白、有含蓄,建立起物、人、文化之间的联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虽然还谈不上有多么深刻,但已经努力在朝文字深处前进了。

★微链接: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中谈到:“突出中心,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象征手法的运用就是“具体的方法、技巧”,将它应用于文章结尾处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是再好不过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中谈到:“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语言连贯还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我想《白杨礼赞》第6-8段是对此印证的好例子,从写作模仿开始也能达成“语言要连贯”的写作目标。另外,在2018年第11期《托物言志,微言大义》一文中,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象征手法的应用,举的也是《白杨礼赞》的例子,不妨回过头看一看有什么新收获呢。

最后还是用微口诀来小结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微口诀

赋形象征有分量,直接间接兼可上。

由小往大建关联,深刻独特显内涵。

猜你喜欢

礼赞白杨树白杨
白杨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白杨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采油树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