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
2021-10-25崔海峰
□李 若,崔海峰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110136;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 辽宁 沈阳110136)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1],“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乡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具有先进文化的农民,既是现代乡村治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也是延续发展乡村文明的主要载体。
1 辽宁省乡村建设的新发展阶段经济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
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的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大约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
1.1 全国农村、农民经济概况
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551万人,比2018年末减少1 109万人[2];贫困发生率0.6%,比2018年下降1.1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67元,比2018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2015—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如图1所示。2014—2018年全国农民收入、消费增长情况见图2。2014—2018年全国农村人口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见图3。
1.2 乡村建设资本偏好
如何有效发挥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减缓其对农户经营基础地位的冲击,减少其对农村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周振课题组赴8省14县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样本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投资乡村振兴,更偏好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民宿等服务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基础设施投资缺乏兴趣[3]。
(2)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有两大主要障碍或短板,一是农村技术人才短缺,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3)从综合支持政策看,政策有效性、金融支持、土地和技术供给都不足[4]。
辽宁省委高度重视工商资本下乡问题,并就工商资本下乡的机制、着力点多次提出要求,要求提高工商资本下乡项目的增值点,更多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 辽宁省乡村脱贫振兴及发展的实践
从乡村贫困发生发展的根源、特征和长期经济表现来看,辽宁省乡村经济具有“三无”特征,即无区位优势、无支撑产业、无村镇集体经济支撑。辽宁省乡村发展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2022年乡村振兴总目标,必须彻底铲除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低维贫困转向高维贫困、从结构贫困转向行动贫困、从来源贫困转向支出贫困、从原生贫困转向代际贫困[5]”的生存土壤,而实现上述转变、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彻底改变乡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关键在教育、在文化、在人的现代化。
2.1 教育脱贫,扶贫先扶志
中国教育扶贫经历了3个阶段,1949—1978年摆脱“生存型贫困”扶贫政策酝酿期,1979—2000年教育扶贫制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温饱型贫困”消除期,2001—2020年逐步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发展性贫困”期。目前,教育扶贫向着深度破解“多维贫困”“脱贫后返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由辽宁大学化学院发起,辽宁大学和沈阳音乐学院两校驻村第一书记联合组织了“贫困学生沈阳高校行”活动,组织岫岩县牧牛镇4所村小学的32名3~6年级小学生分别参观了辽宁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贫困学生走进大学的图书馆、教室、历史博物馆、航模中心、古生物博物馆等,不但近距离感受了“梦想中的大学”,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在心中种下了一粒积极上进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精辟总结为“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我们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2 补齐经济要素短板,发展特色产业
沈阳盛京满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辽宁省贫困和经济落后山村推行“盛京满绣扶贫车间”,目前已建起41个扶贫点,培训1 500多人,帮助当地稳定脱贫、共同富裕。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彰武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共建》协议,选派“科技副县长”,驻派扶贫工作队,推动“章古台风沙地示范基地”“联合劳模创新工作室”“花生院士工作站”和“高油酸花生育种基地”等20多个国家、省、市项目落地,为彰武县产业扶贫工作搭建了重要科技资源平台。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季忠英带领村民开发中药材产业,以“公司+农户”、农民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发展村办集体经济,累计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333 hm2,种植20多个品种,带动全镇1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有超过100户农户收入达到50万~10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作了精辟总结,“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2.3 建设文明乡村
邻里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应有之义。
义县七里河村是义县首批脱贫销号村,当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崇尚劳动、传承美德,先后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颁发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先进单位”,七里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致富佳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美丽家园,呈现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在近年“道德义县”建设中,义县留龙沟乡大齐沟村小胤山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高彩霞被评为道德模范“锦州好人”,她创办的小胤山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让贫困乡亲搭上了脱贫致富的“顺风车”,养殖场产出的鸡和鸡蛋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城关乡前窑村农民党员刘恒彦“富了不忘众乡亲”,带领村里多户菜农搞棚菜生产,主动和村里的贫困户张亮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申请小额创业贷款,建成一栋长80 m、跨度13 m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帮助引种、育苗、定植,既帮建设、管理,还帮助找销路,使张亮一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义县脱贫攻坚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3 国内先进地区乡村振兴经验
农业特色小镇是建设现代文明、田园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
3.1 传统村落产业化
发展特色小镇,资源是依托,特色是优势。江苏省兴化市大力推进国家田园综合体和特色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构建“生态越美丽、产业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新发展理念,“碧水东罗”“渔润刘泽”“古润唐庄”等一批特色村脱颖而出。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镇依托“镜花缘文化”,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围绕李汝珍纪念馆、盐商会馆等历史文化遗址,建设了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美食娱乐、乡村旅游消费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小镇。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利用独有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资源优势,融合地方传统小吃、传统生产工艺作坊、桑椹文化展示及文化演艺等多种业态为一体,建设“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中国椹果之乡”旅游特色小镇,挖掘齐、晋、赵春秋会盟之要津,隋末窦建德点将台等历史文化,开发古桑树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游客游有所感、品有所需、住有所求、娱有所乐、来有所得,有力驱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特色小镇现代化
江苏省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了一批市场需求好、生产效益高的地方果蔬特色产业,全省近1/3的行政村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并发展起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形成1万多家乡村观光农业点,如南京江宁香草小镇、盐城大丰荷兰花海小镇、邗江甘泉樱花小镇等。
浙江省特色小镇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定位清晰、明确,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多业态融合叠加,协同创新、企业社区、创新创业等新功能加速呈现,如杭州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富阳硅谷小镇、桐庐健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滨江物联网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余杭人工智能小镇都具有显著的产业集群特征。
4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措施
总结辽宁省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助力美丽乡村发展,前景广阔。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平台,应将馆藏资源、图书馆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乡村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紧密融合,既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又有助于推动乡村凝聚特色、弘扬乡土文化。
4.1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目前改革发展面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时多次指出,要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考、综合统筹加以解决。结合辽宁省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特别是“五大安全”的工作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助力乡村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方面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4.2 聚焦知识赋能,服务乡村特色产业
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科技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新需求,组建高校乡村振兴联合体,开展线上线下服务。重点开展精准技能知识普及、科技信息、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服务,例如提供如蔬菜、香菇、葡萄、牡丹等设施农产品、水果、花卉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搭建“互联网+农产品+特色+原产地市场推介”服务平台,提供牛、猪、鸡、羊等牲畜、家禽养殖业技术服务;提供“互联网+肉+蛋+原产地市场推介”服务、“信息技术+传媒技术+乡土文化、特色文化的历史挖掘和宣传展示”服务等。
4.3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生态规划设计服务
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通过高校图书馆服务,完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规划,宣传、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辽宁省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中,注重时代特征、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如下3个方面着力推动美丽乡村“设计+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推动现代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先进科技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多维度、多视角系统推动构建现代农村文化。
(2)着力推动新农村文化的特色发展。虽然辽宁省乡村文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乡村发展模式、文化融合模式,会催生不同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要充分发挥辽宁省城镇化率高、工业文化辐射范围广、科技教育资源多的优势,挖掘老旧国有矿区厂区资源,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平台,强化城乡融合、突出乡村特色,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3)着力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农业产业布局、人居建筑生态、农业自然生态、生态家园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