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方法分析

2021-10-25马威

艺术品鉴 2021年29期
关键词:工笔工笔画人物画

马威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一,中国工笔人物画被当下浮华模糊了创作方向,脱了传统文化,创新根基不稳。中国工笔人物画发轫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体系的特点,文化的积淀使其与其他画系相比毫不逊色。它是中国“写实”绘画,在提取现实世界的典型形态后,通过写实与写意并行的手法,表现出对宇宙间永恒秩序的追求。同时,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完备的语言系统,精神追求也异常明确,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要兼顾形式与内涵,才能有十足的底气和发自内心的创作成果。如果缺乏对文化底蕴的体会,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仅仅流于技法表面,就会陷入“崔显提诗在上头”的窘迫境地,“突围”也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好的传统工笔画从不是单纯的技巧堆砌,而是要实现文化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融会贯通,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是当代工笔画创作者陷入形式体系难以挣脱的原因之一,面对传统工笔画形式体系望洋兴叹成为一种常见境况。白石大师的“痴思长绳系日”给了创作者很多启示,尽可能保证多一些的读书创作时间,在“传统”的网中不仅要深入体会,更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合理创新,走出形式桎梏。

因此,只有投身传统文化,真诚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汲取营养,在语言形式和精神层面多学善思,实现二者兼顾。走入传统,精进绘画技巧,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并与扎实技法融会贯通。传统形式技巧经受住了古今多重评判,只有熟练掌握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形式体系中进行合理创新。基于传统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才会使中国人物工笔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累累硕果。

其二,狭隘理解新变意义,使创作流于单一形式,忽略作品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人物工笔画面临的创作环境。首先,“读图时代”丰富了人们接触视觉图像的渠道,网络媒体多变的信息传播形式带来了多元风格;其次,图形资源的丰富也为价值观的差异性提供了萌发土壤,同一场景下的图像资源蕴藏着多元化的精神文化信息;再次,当代美术家族不断壮大,各类艺术思想交叉融合,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造成了极大影响和冲击,西方美术完备的人物画体系与重视程度相辅相成,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信息传播和语言形式多元化的冲击下,很容易使一些工笔人物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误入歧途,热衷于形式创作,画作流于表象,只能体现创作对象外部具象化,思想内涵的缺失也导致了画作欠缺意象之美。还有一些创作者将肆意创作当成创新之举,并以此为傲不仅贻笑大方,更是抛弃了传统工笔画的写意内核,使创作结果如同东施效颦,不伦不类。这些作品都具有类似特点,就是抛弃了中国传统画作中的写意内核,忽略了画作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将形式创新和与众不同的效果当成中国传统人物工笔画的新变形式。实际上,中国传统人物工笔画的核心是意境和传神缺一不可。分析传统画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领会其中含义。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刻画惟妙惟肖,但形象特征的背后是形象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曹植的依依不舍和洛神的曼妙身姿都深刻诠释着中国传统画作的审美倾向。为当前的艺术创作理念提供了突破的可能。另外,传统工笔人物画强调形神兼备,即创作者不仅要精雕细琢创作对象的写实形象,更要追求深层次的写意精神,以创作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对当前世界的现实反应。也就是说,当代人物工笔画创作者要在纪实写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创作对象的内心世界,增加画作的思想精神内涵。然而,当代工笔人物作品写意精神的缺失与目前国画教育过于依赖西方艺术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西学的借鉴是艺术教育取长补短的途径之一,但完全依赖并不可取,而是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保持文化自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不能本末倒置。学生在充分掌握中国传统人物工笔画的创作技巧的基础上,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理解工笔画中蕴含的丰富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涵。

其三,盲目追求“时尚”,却未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璀璨的艺术长河中,经典作品星罗棋布,熠熠发光,所有艺术大家都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强烈艺术风格,而是否具备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成为衡量创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然而,当代工笔人物创作者中,很大一部分缺乏对自身艺术形式语言的锤炼,也忽略了优秀传统技艺在创作过程中不容小觑的作用。他们既不屑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又懒怠在现实生活中思索隐藏其中的艺术形式。甚至走上了对“时尚”生搬硬套的歧途,这也就出现了当一种艺术形式兴起时,创作者蜂拥而至,急功近利,盲目炮制雷同的艺术形式语言。种种弊端都凸显了当代人物工笔画创作者中缺乏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对传统艺术技巧把握生疏。艺术语言的发育环境并不健康。

应该说,从写生到写意的过程中,艺术要注重个性化形式语言体系的构建,注重中国传统绘画形象与意识的二者兼顾。现代绘画背景中,每位画家的生活阅历各不相同,也就促使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个人意识的融入。写生其实就是对画家技术和思想二者融合的展示,同时,也是对个人阅历的另类展示。所以,在当代中国人物工笔画创作过程中要沉下心,利用写生寻找自身的个性化形式语言,在注重传统技巧锤炼的同时,也要深入探索画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境界。

二、结合“六法”谈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方法

千百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审美评判标准随着时代变化多有改动,但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并且它不拘泥于工笔画领域,在中国其他绘画科目中仍被广泛借鉴。所谓“六法”,顾名思义在六个方面对工笔画作品做出规范指导,其中首先,以“气韵生动”为首,同时,包括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五个方面。谢赫的创作思想以气韵生动为引领,而保持生动的气韵就要做到“传移摹写”,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创新,使画作富有生动气韵,焕发勃勃生机。其次,在进行创作构思过程中,“六法”中“经营位置”的思想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它为画面物象的具体位置和构图章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营”富有浓重的构思意味,“经营位置”也就是在对画作进行全面布局、通篇谋划后,进行意象的表现。再者“应物象形”就是要根据创作对象来进行实际的意象塑造。“骨法用笔”则对画作的勾线技巧有了明确规定,不仅要有力度,更要在结构点上精准下笔。“随类赋彩”是对创作对象赋色的具体要求,不求完全一致,只求意象类似,即意象赋色。以“六法”作为创作标准并严格执行,画作才能实现“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工笔创作的最终目的,而形容画作气息灵活、韵致高雅,则是对创作者审美的最高评判。工笔画由于其具有浓重的工匠气息,如果运用不好很容易导致画作思维僵化,所以,需要创作者灵活运用,慎重对待。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做到“六法”原因所在。意象是抽象的,是虚拟的,是无法碰触的,是创作者大脑中形成的无实体的形象,而工笔创作正是要将这种虚拟意象以画作方式进行展现,写意传情。因此,工笔画所具备的写意精神是大家所提倡的,也符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观点。工笔画能否灵活写意,是画作是否生动的决定性因素。

“意象”在艺术创作的谋篇布局中占有指导性地位。通过郑板桥对竹子的绘画表现分析,可以看出他在“胸中之竹”的创作过程中将意象思维表现到了极致,也很好贯彻了“经营位置”的创作理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工笔画创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具,但过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也使工笔画的意象思维被创作者所忽略。因此,现代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扬长避短,使其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

意象造型并不是百分百还原创作对象,而是通过头脑中的意象设计完善创作对象的艺术形象,通过不同方式的创作技巧写意传情,意象线描在这一点上将中国式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创作对象并不存在线描,而是经过意象思维的高度提炼,以最写意的手法进行表现。因此,将骨法用笔说成是意象用笔也并不为过。中国画的线描方式博大精深,不论是线描、丝描还是铁线描、曹衣描,均体现出意象写意精神。

三、结语

通过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的分析,不难得出谢赫“六法”在当前的创作环境仍然为创作者提供创作思路,中国工笔人物画需要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并且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诠释和表达。

猜你喜欢

工笔工笔画人物画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吴绪经工笔画
杨文仁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