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应如何叙事
——观《山上那片红杜鹃》所感
2021-10-25汪亚天江西省电视台
◎ 文︱汪亚天(江西省电视台)
◎ 图︱江西省杂技团
当今,整个杂技行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叙事引入杂技演出中。江西省首部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是相对成熟和叙事结构完整的,基本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框架等都能通过表演得到阐释的。但此剧中杂技和戏剧这两种舞台表演形式在相互融合中依然存在不足,即叙事性稍弱。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直接与时代相联系的。杂技在今天,也会存在因从业人数和观众数下降等原因产生危机。从杂技的核心来看,它是通过超越普通人身体极限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感官刺激和猎奇感,其中我认为猎奇感又是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绕不开猎奇感,例如叙事性戏剧题材、情节悬念设置所产生的猎奇感,都能直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而杂技的猎奇感就像魔术一样往往是一次性的,那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看了一次大受震撼、鼓掌赞扬,但第二次再看就会兴趣寡然,这也是纯技术型舞台表演面临的问题。因为观众观赏的一次性,所以传统的杂技和魔术多半都是采用巡演的方式,需不断更新受众。但就算是巡演,依然很难解决受众的同质化问题。在一系列时代性大前提下,杂技求新求变,因而向多种艺术形式学习,舞剧、戏剧的叙事化创作迎合了杂技故事化创作的要求,杂技与戏剧相融合,形成诸如杂技剧类的表现形式。
叙事性戏剧因为表演的艺术性很真实,直接决定了观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这就决定了台词的必不可少。叙事性戏剧传到中国被命名为话剧也充分证明这一点。但杂技恰恰是不说话的,这就给杂技剧中的叙事增添了成倍的难度。所以《山上那片红杜鹃》开场、结尾均以话剧演员念白——台词对剧情进行铺垫、补充。舞台两侧在换场时会有字幕进行剧情提示,这些都是在弥补“无法说话”的不足。根据观众的观赏习惯,用直接或具象的画面和声音表达更容易被接受,像文字这种需要二度思维过滤的形式则应该尽量减少。由此,《山上那片红杜鹃》整个剧目大部分表演还是以默剧的形式来展现,这对演员和观众都是要求极高的。杂技剧场舞台是个半开放空间,引导观众的观赏重点不容易,与观众的契合度更难把握,从而影响了观看体验和效果。
《山上那片红杜鹃》剧照
笔者认为,以评书的形式进行现场剧情解说或许是一个大胆而又易于实施的解决办法。说话的问题一解决,杂技剧的融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观众能借助声音解说直接地了解故事情节。如在《山上那片红杜鹃》中,叙事部分和杂技技巧展示部分可同时展开,既可以使观众的视觉需要得到满足,也可以让叙事性更丰满和完整。当然,任何的融合和变化都是为了维持杂技的生存与发展,杂技作为表演的主体,深化技巧,研发新的技术动作是核心问题,杂技与戏剧融合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尝试未尝不可,但是主体部分也决不能丢,不然杂技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