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红色基因文化场景传播中的“初心·使命”表述创新研究

2021-10-25徐卓群王晓江杨子烨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史馆传播方式讲解员

◎徐卓群 王晓江 杨子烨

一、引言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先进因子的总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而沉淀下来的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凝练表述。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场馆作为育人主体,如何利用好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如何发挥讲解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创新表述方式?如何从文化场景传播理论出发,以新疆大学的校史馆为研究样本,探究和构思新时代红色基因的表述方式的创新路径?这些问题关系着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时代使命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二、国内外红色基因的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基因的内涵逐渐丰富,其表述和传承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物质载体方面,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加强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计;在讲述策略方面,要积极利用好现代新媒体网络传播技术,依托新媒体平台多渠道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在叙事创新方面,叙事的角度提出红色基因的图景和音景传播的综合立体叙事传播方式;在场景的新技术应用方面,从场景和情境理论出发,认为红色文化的场景构建可以是基于定位、大数据、移动设备、传感器等技术的虚拟现实的视觉场景,也可以是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虚拟舆论场的话语场景,从视觉角度和信息交互角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社会化媒体分别提供了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国外学者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和“交往记忆”概念也可以为红色基因文化场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问题,即认为红色基因是文化记忆塑造和交往记忆发生即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红色基因需要借助文字、图像、语音、身体、仪式等媒介不断地确立、传介和习得。

总体来看,学界从场景理论出发对红色基因的研究,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即从“场景五力”出发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些路径针对性有限,通常表现为技术所带来的场景区隔与划分,以此观察传播效果、传播创新等问题。对于红色基因的教育和传承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多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陶冶以及环境对教育过程的强调与渲染等,而这些对于绝大部分属于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教育引导是不够的,同时缺少研究的创新性。如果能够改变原有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从文化场景中的共情作用出发,结合文化记忆设法让受众成为场景传播的中心,在互动、交流、体验中实现传播的目的,就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更好地赓续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针对红色基因的表述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试图从高校校史馆现实出发,在研究过程中突出了文化与传播介质的关系探索,以文化场景传播作为核心概念,突出了数字时代的场景传播与传统传播场景的巨大差异,认为红色文化场景具有的文化性资源是非常丰厚和多维度的,将讲解员这一角色设置成了文化场景传播的代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共970名,其中男生366名,女生604名。为了提高问卷调查覆盖范围增强代表性,将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学生人数占比分别为35.1%、33.9%和31%。其中,文科类专业学生占38.5%,理工类专业学生占37.6%,农医类专业学生占10.8%,艺术及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3.1%。大一至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人数占比分别为23.8%、30.1%、30.5%、5.8%、9.8%。此次调查的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回收问卷后其信度为0.976>0.6,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Bradburn,N.,2010)。

四、文化场景中红色基因的表述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文化记忆构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受访者的学校有校史馆。知识储备部分,共设置5题。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答对的受访者仅占2%。受访者对“红色基因”及“初心·使命”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各高校校史馆红色基因文化中的“初心·使命”的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文化符号陈列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校史馆现有的传播方式中,“红色基因文化展板”、“多媒体资料”、“讲解员讲解”、“互动体验感角落”和“红色基因文化宣传册”各占22%、21.6%、19.3%、19.1%和17.5%。现有传播方式和受访者喜爱的传播方式之间存在差距,“互动体验感”构建相对不足。各高校校史馆应从受访者兴趣与需求出发,调整和优化传播方式,注重讲解过程中的互动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校史馆红色基因文化的背景、形成过程、典型人物、具体内涵、文化影响与发展、当代价值等之间的联系均能体会到“初心·使命”的内涵。其中,受访者在红色基因文化形成过程中对典型人物的讲解体会更深。

吸引力是检验传播方式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重要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吸引力低与内容表述有关。要求各高校在校史馆传播“红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过程中,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信息需求,符合全媒体时代“00”后大学生的特质,精心设计讲解内容,不断加强临场的情感体验和生动现实的故事,突显“红色基因”与当代大学生的联系。

(三)文化桥梁勾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1-5分由低到高表示满意程度,以“音量、语速”“趣味性”等多层指标对所接触的讲解员的形象素质、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讲解员各方面的素质评价均超过四分,说明受访者普遍认可讲解员素质。

全国各高校校史馆讲解员应当充分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搭建好心理场域,提升现场情感构建、情感认同能力,激发受访者情感共情和情感共鸣。同时,也应当关注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讲解员讲解的认可程度的差异性,讲解时注重不同分众接受度的差异性。

(四)对校史馆红色基因文化“初心·使命”传播建议

82.06%的受访者对高校校史馆传播“红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现状表示满意,15.9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仅2%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各高校校史馆对红色基因文化“初心·使命”的传播有待进一步创新。

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讲解员的评价与校史馆传播红色基因文化中的“初心·使命”的现状满意度相关系数r都大于0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受访者对于讲解员的评价越高则对于校史馆红色基因文化中“初心·使命”传播的现状越满意,讲解员在高校校史馆传播“红色基因”与“初心·使命”中发挥重要文化桥梁作用。

针对校史馆传播“红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建议,以298份有效问卷为样本中的主观题内容进行分析,提取词云结果显示:“创新”、“活动”和“宣传”三词出现频次最高,说明不断创新“红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传播方式,丰富校史馆活动和宣传方式是受访者共同的心声。其次,依托新兴科技,如VR技术,增强传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也符合受访者的期待。再次,注重融合如讲座、话剧、影片等多样化传播方式更能激发受访者观赏兴趣,更好地帮助受访者理解“红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基本内涵。

五、红色基因表述创新路径

(一)数字化服务,建立红色基因数据库

建立各高校红色基因数据库,保存、研究和传播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利用定期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红色文化掌握程度以及文化诉求。

(二)技术建构,增强现场体验

依托场景传播技术,推动“线上+线下”平台联动,构建“网上校史馆”及“两微一端”,利用感受场景的适时个性化服务,突出全媒体环境的时代变化特征和“场景”与“媒介”的同构作用,增强现场体验感。利用VR技术和AR技术,尽力还原真实场景,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终端交互式体验,有助于人们感受全新实景多角度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现场官感体验。

(三)融情表达,选择讲解内容

创新语言风格和情感艺术,融情表达。充分发挥讲解员“文化桥梁”作用,调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祖国与民族认同、革命岁月的缅怀等情感因素,构建心理场域,以精巧细致的细节和声情并茂、真情实感的表达,使人“身临其境”并产生情感共鸣与内心共情。

(四)互动体验,创新表现形式

结合重要纪念日,如革命英雄诞辰、校庆日、建国建党周年日,开展不同专题的校史馆讲解活动,针对不同纪念活动的具体内涵,进行场景布置,并编印相关“红色基因”小册子发放给来馆参观师生,进行生动的内容补充。结合各地高校红色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英雄人物及其后代,以回忆讲述等方式再现艰苦的岁月和感人故事,将“红色文化”精神在各高校落地生根。

注释:

[1]刘建平、王昕伟:《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探析》,《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3期

[2]周金堂:《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党建研究》2017年第5期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校史馆传播方式讲解员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我当小小讲解员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我是小小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