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探究

2021-10-25◎邓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栏目

◎邓 琪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新闻,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真实反映,关注基层老百姓社会境遇与生存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新时期,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与深入应用,微信、微博、QQ及门户网站等社交软件的应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渠道积极参加探讨社会热点新闻,由此改变了新闻传播形式,直接冲击着传统媒体发展,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有效增强了民生新闻价值。

一、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发展的意义

民生新闻倡导民主,新闻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基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从群众眼光看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很大程度上对于新闻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途径被分化,引入新媒体推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与发展,是当前新闻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更加方便而且有多元化渠道,信息传播成本更加合理,此外,新媒体发展速度的加快,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应用数字化技术使得网络储存发展空间获得了延伸,新闻表现更加多元化,人们获得更加具体与详细的信息。此种氛围下新旧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某地方卫视联合芒果TV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在终端智能设备上播放原有电视节目,便于人们在线观看节目。由此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创造了典范,引入新媒体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这对民生新闻传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发展现存问题

1.缺乏创新,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民生新闻内容是对大众生活情况的反应,但各地有多家电视台极易发生重复报道民生新闻的现象,报道内容没什么差异性,缺乏创新力,极易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外,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闻内容时效性,有的工作人员盲目跟风没有深入发掘新闻事件内容,照搬照抄的报道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对于同一新闻事件,观众可从不同媒体中获得信息,然而同质化现象使得受众获得的内容没什么差别,发掘不够深入。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制造离奇或者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为人们呈现丑恶甚至歪曲的世界。由此极大地削弱了民生新闻的可靠性与公信力,影响民生新闻健康发展。

2.部分新闻内容比较低俗

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吸引观众,在民生新闻制作中,有的工作人员制造的新闻内容低俗,新闻内容取材不合理,新闻创作丧失内涵。民生新闻没有全面反映事件本质,选择素材时新闻工作人员没能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受“拜金主义”或“娱乐至上”等思想理念影响,人们看到的表演往往如同作秀,使得民生新闻与事物本质偏离较远,破坏了人文情怀,不利于民生新闻传播。时间一长,对于民生新闻观众逐渐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着民生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新闻缺乏互动性

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受众能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利用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并认识事件本质。受平台影响,民生新闻与受众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对于新闻信息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自身情感与想法表达比较难,百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各部门间相互推脱责任,很多时候投诉热线都打不通,百姓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有效地完善节目内容与形式,以民众生活为主的新闻并不多,由此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传播效果,扩大了与人们日常生活间的距离,长此以往人们不再关注民生新闻节目,不利于民生新闻发展。

三、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1.创新新闻内容形式,保障报道的专业与专题化

民生新闻有广泛的受众范围,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扩大了受众群体范围。民生新闻优秀节目,“内容为主”与“差异化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节目设置要专业且具有专业化特点,确保各阶层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因而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敏锐捕捉到新闻素材,围绕民生新闻栏目延伸专题化子栏目,为各阶层受众制作针对性地新闻专题栏目,准确把握社会热点对新闻内容形式进行创新,以此引导社会舆论发展与受众深入思考。例如某地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社会新闻节目《直播衡水》,深刻意识到要想民生节目能够吸引百姓眼球,就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形式增强“内容为主、移动为先”的意识,利用新闻热点、微信、微博、QQ、抖音及今日头条等渠道,加强新闻栏目的传播力、互动性与即时性。自该栏目播出后,其内容与形式丰富因而深受观众喜爱。到2020年,该栏目一共播出4000条节目,总时长超过18000分钟,而且微信公众号的点击率超过600万次,其社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提高采编人员素养,增强节目文化内涵

民生新闻采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采编人员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没有很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没有正确认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简单地认为民生新闻节目属于纪实,镜头重复、情节繁琐以及叙述过程冗余等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此种情况下,新闻采编人员要积极学习并了解新媒体技术,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借助新技术搜索新闻素材并对观众需求做好分析,以此为观众制作出品质更高的民生新闻栏目。

3.灵活运用新闻报道方式

实际工作中,采写方式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该方式也是最为普通且最常见的,有很高的接受度,但新颖性比较差。新媒体时代,公众接受海量信息,利用微博、微信或视频APP等多元化渠道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由此削弱了传统采写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新闻采编人员要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如,报告重大突发事件时,尽可能采用现场报道方式;如果是家庭或邻里纠纷方面的事件报道,现场报道中不可控因素比较多,节目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新闻素材搜集整理前提下应用故事或叙事报道等方式保障新闻事件内容的条理与可读性。各类新闻事件要合理选择针对性报道方式,保障新闻报道内容的完整性,增强节目效果与收视率。另外,新媒体中,体验式或实地体验报道方式深受欢迎,在民生新闻制作与报道中应用此类报道方式,要求采编人员要深入新闻事件并体验整个事件的发生,深入了解“是什么”,以此尽可能准确呈现整个事件过程。

4.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新媒体或传统媒体表面来看属于渠道性竞争,但内容竞争是根本。舆论监督节目发展时间长,相较之经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舆论监督节目进入高峰发展阶段。该节目的出现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有很高的信赖度,特别是信息运营商,新闻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对新闻的辨识能力,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准确还原事件原貌,以此保障对新闻事件评价的客观与准确性。即如果舆论环境比较宽松,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基于电视专题丰富舆论监督节目。

5.与新媒体平台加强合作

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中,要与新媒体平台积极合作,在公众平台上投放节目的同时,与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加强合作,积极投放新闻内容,便于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到新闻节目,突破电视节目传播局限性,这与人们新闻信息获得习惯一致,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现阶段,很多平台的受众流量比较强,该新闻平台并非传统意义上生产新闻的平台,如强国学习平台,因其集聚能力强而且是党员学习重要阵地,深受公众青睐。进入此类平台打造品质高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与传播力。

6.打造特色民生新闻栏目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很多品牌,面临严峻的竞争。此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节目特色必不可少,构建独一无二的品牌栏目,吸引观众注意力,形成无法替代的产品保障观众忠实度。对于新闻节目而言,新闻特色是其不同于其它节目的重要表现,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要积极借鉴新媒体发展优势,融合新媒体技术构建品牌知名度高的民生新闻节目。如民生新闻节目可设置微信公众平台,以图片、文字或短视频等形式展现新闻内容,还可设置留言功能,浏览公众平台时观众可通过留言反馈对节目的相关建议,工作人员搜集这些大数据信息汇总并分析观众建议,明确其可行性后合理调整新闻节目。此种信息交互方法借助新媒体优势,打破了传统新闻节目高高在上的局面,观众也有机会参与新闻线索提供与内容兼顾,因而新闻节目能够获得观众更多的认可与接受度,因而是民生新闻品牌很好地宣传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新闻是以群众生活与生计为主的新闻栏目,只有广泛传播方可充分体现其栏目价值。新媒体融合时代,为了促进民生新闻栏目更好地发展,对新闻信息获得与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促进行业交流保障民生新闻价值,增强节目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促进民生新闻稳定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融合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栏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