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四重意蕴
2021-10-24崔艳龙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实现伟大复兴最好的“营养剂”和寻求发展出路、化解发展困境最好的“教科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中,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占领国际话语权制高点成为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能够廓清和厘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致思理路和认识图景;继而增强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修好大德、公德、私德;最后积极投入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积极奉献伟大事业的潮流之中。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4.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崔艳龙.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四重意蕴[J].克拉玛依学刊,2021(4)43-50.
学习党史能够不忘来时路、走好当下路、眺望前行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时值建党百年之际,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对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信仰之基、抵制错误思潮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举。党史书写的是历史,叙述的是奋斗,探索的是真理,照耀的是未来。回首百年艰辛历程,深刻总结建党经验,能让我们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自觉。熟谙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谋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史、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建设史、同心同德接力奋斗的改革开放史。科学厘清学而思、学而信、学而德、学而行的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加明白“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的奋斗方略和实践图景。增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自觉、努力学习党史的思想自觉和积极投身“四个伟大”的行动自觉。
一、以“学史明理”增强大学生的理性自觉
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能够使大学生从党的内在特性、政治立场、自我革命三个方面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理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寻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智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一)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理
首先,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任何政党固有的基本属性,然而“代表谁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先锋队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她代表的不是少数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正是党的诞生,消除了人民群众毫无归属的虚无漂泊之感,构建了民族得以延续的生命世界和文化血脉得以赓续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组织严密性、纪律严明性等品质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因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了党在内忧外患中强大,在困难挫折中成长,在同一切压迫剥削人民的斗争里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伟大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一经成立就将人民解放作为价值目标,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方向。在枪与弹的洗礼中和血与火的淬炼中成熟壮大,不断探寻个体生存的心灵寄托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党历经百年沧桑,政治本色始终如初、使命初心坚如磐石的根本在于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为什么能。“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因为人民既是党治国理政的支持者又是各项事业的评判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腳点,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毛泽东同志指出,“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在物质环境极度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在农村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解决民生之本的土地问题,建立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内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建立先进工业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等愿望,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同志擘画改革开放蓝图,制定并形成了分“三步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方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5]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原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为坐标绘制发展宏图。
最后,勇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决定了为什么能。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成长、挫折磨砺中壮大的。业兴于风清,事成于气正。任何有机体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受到内生性问题和外源性矛盾的双重影响,倘若不及时发现,就会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党面临“四大考验”,应对“四大危险”,如不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反腐倡廉等方面建设,党的纯洁性就会遭到破坏,拉大同群众的距离,就会动摇执政基础。党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以革命性视野考察党内外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铁腕力度大力整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并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挖掘问题不痛不痒、群众工作散漫懈怠、自我批评随意敷衍”等问题。党勇于自我革命,直面问题,不留余地。自我革命是党执政百年的重要法宝和传统优势,经过多年的自我革命,党在铸牢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之理
马克思主义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因岁月尘封而黯然,是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将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现实根基从彼岸世界拉回此岸世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天上的云雾,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6]马克思主义冲破空想藩篱,立足社会实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瘴痼疾和生活在剥削制度下两大对立阶级不可缓和的矛盾。提出了只能凭借暴力革命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非用和平说服的方法感化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弥合了遭受苦难群众的现存之境与追求平等自由的应然目标鸿沟。此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是教条,并不囿于一成不变的实际和条条框框的束缚,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为革命提供具体的指导,不断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考量和辩证扬弃。
马克思主义充满着人民光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是人民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同其他为统治阶级代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应革命运动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脱胎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和资本主义固有的制度桎梏的时空场域下,带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资本主义的利益遮蔽了绝大多数人的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生活却愈加贫困的制度原因,致力于指导工人阶级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运动。从而为绝大多数人挣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制度牢笼和争取自身解放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7]同以往一切旧哲学不同的是,它不是纯粹的思辨哲学,缺乏实践品质而苛求理论范式,囿于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存问题进行毫无意义的理论争辩。它以解释此岸世界的科学真理代替了以往哲学彼岸世界的先验玄思,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
马克思主义具有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特征,是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感召人,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内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纯思辨哲学,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反驳论战中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者秉承吸收借鉴、批判继承的学术原则对以往旧哲学进行加工改造,涤除了之前唯心主义思想灰尘。特别是在承继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主要思想后,结合工人运动的条件、过程和规律创设了“群众史观”“剩余价值”等学说。开放性特征内蕴着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家独唱、闭门造车”的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百年沧桑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不同时空场域下,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实际,以鲜活的话语体系吸引人、以随时代变化发展而发展、以结合实际主动创造而非照抄照搬的态度,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意涵。
(三)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之理
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抵御外辱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无数志士仁人开始走上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先后在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革命派领导的反抗外辱、寻求自强的斗争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商业发展,民众思想有所解放。但由于斗争中领导阶级的自身局限性和改革力度尚未触动封建专制根基以及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等特征,仍未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特别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解放了民众思想,为革命提供了目标方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寻求独立解放之路有了主心骨。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今后的建设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精神价值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站起来”的坚强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带领人民群众“富起来”的制度保障;只有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才能承载起无数中华儿女奋力实现的伟大中国梦,是中国“强起来”的坚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保障。它始终以价值性视野审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样态,以发展性视野衡量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矛盾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毛泽东同志强调发展生产力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邓小平同志在肯定社会存在矛盾的前提下強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发展在解放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作出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系列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内外联动性,始终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建立先进工业国同落后农业国、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艰苦奋斗,逐步摆脱了物质贫困的局面。改革开放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精神需求更加突显。党中央一方面紧紧围绕“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电影戏剧书籍等精神成果丰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打赢了“三大攻坚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以充分的发展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着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邃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理论意蕴,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创新性方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智慧。中国始终以全球化视野审视民族国家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等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中国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新的时空场域下,中国扛起多边主义大旗,主动开放并扩大中国市场,积极承担起作为联合国会员国的职责与义务。置身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境遇和使命与责任共担的新时代,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承正确义利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胸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以学史增信”锤炼大学生的意志
学有所思,才有所信。信仰是灵魂,是核心,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脊梁;信念是关键,是一个社会凝神聚气的精神支柱;信心是基础,是本源,是一个国家实现伟大梦想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9]学习党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执政的关键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创新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严密、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强大的精神武器。它内具鲜明的实践品格,是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成立的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做了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通过党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解共产党在各种社会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际的适应性和正确性。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逻辑理路,深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辩证分析和深刻洞察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增强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目的的认识,使之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自觉,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正确分析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精神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10]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支撑。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家卫国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不断激励着革命先烈赤诚报国的情怀和信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念,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只有以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才能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赓续前进。在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是坚定其理想信念的关键。通过党史教育,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不易,使之更加认同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党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牢记使命、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
(三)坚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责任使命。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鲜明的“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的可歌可泣革命史;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党和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卓绝建设史;是一部勠力同心的“一袭春风暖麦田,百花争放艳阳天”的改革开放史。在党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为革命建设牺牲的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英雄,形成了党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是党执政为民服务形态的彰显。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投身党的事业,也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执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任人宰割到自立自强;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贫穷落后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民族复兴的信心关键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上的清醒剂、政治上的营养剂、行动上的催化剂。
三、以“学史崇德”提升大学生的德性修养
学有所信才能有所“德”。党的历史,是一部国家追求独立、解放、富强的历史;是一部社会追求稳定、和谐、繁荣的历史;是一部每个中华儿女追求进步、民主、美好的历史。只有厘清党史中内蕴的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间的关系,以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以德增信丰富才干学识,以德育美培养道德人格,以德促行提升社会担当,才能明白党史教育的核心主旨、逻辑主线和重要任务。
(一)明国家大德:党史教育的核心主旨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党史教育同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内在一致性和外在协调性,二者都是从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准则和个人的价值取向三个层面出发涵养道德情操、提升道德情感。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践行,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学习党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廓清思想迷雾,揭露问题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辩证方法分析问题,弥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歧。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夯实崇高理想,矢志担当作为,自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
(二)守社会公德:党史教育的逻辑主线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12]公德的本质是利他性而非利己性,人民立场是守公德的政治导向。个别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公德意识缺失、道德行为缺位等现象。加强党史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党的“大我”精神,知道美好生活是无数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创造的。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感化大学生,通过故事分享、重走长征路、情景剧表演等形式丰富党史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情景体验感,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心底无私、勤劳奉献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三)严个人私德:党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3]大学生作为肩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塑造决定了其堪当历史重任的程度。加强党史教育,用共产党员英勇无畏、克己修身、严守纪律的事例感染大学生,使其明白正是无数党员严以修身、克己奉公凝聚起最大合力战胜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道理。教育党员大学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担负起道德榜样人格塑造的职责。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使其不断对标社会道德规范,时刻反省自身道德修养不足、道德境界不高等问题。通过党史教育将其内化的德性外化为德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有戒律,方能行远。莫显乎微,莫见乎隐,只有踏踏实实修好个人私德,才能夯实社会公德根基。
四、以“学史力行”:实现大学生的价值旨归
学有所德,方能所行。大学生只有胸怀大德、公德,修好私德,才能在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政治上看齐先锋模范,行动上紧跟时代。加强党史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4]学史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之行、“推动社会道德建设”之行、“投身建设伟大事业”之行。
(一)學史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之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感化大学生。既要汲取党史的思想养分,激发大学生内心的爱国意识,又要创新思路举措,扩展其思维格局。通过党史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生存在不同历史时空下的“时代新人”,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义无反顾投身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中。新时代,大学生要对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道德要求,涵养德行,身体力行。一要以德修身,做爱国者。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学习党百年奋斗史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或者以“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常怀善念,常行善举,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境界。二要以智启人,塑明理者。努力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梳理党百年风华正茂的精神谱系。扎牢党史理论基础,才能在现实场域和网络空间里有理有力抨击肆意丑化党和国家的言论行为。三要以体强人,铸奋斗者。党的千秋伟业正是一代代各行各业的逐梦人接力奋斗创造出来的,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担负时代的重任。四要以美养人,形坚定者。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要知道“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是美的,“剥削压榨人民”的行为是丑的;“勠力同心共奋斗”是美的,“骄奢淫逸享生活”是丑的;“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是美的,“蓄意谋划策反”是丑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挣脱私欲枷锁,同形形色色的反党反动言行作斗争。五要以劳立人,成担当者。积极参加校内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等活动,在服务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
(二)学史可“推动社会道德建设”之行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百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红船精神、雷锋精神等众多精神谱系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素材。社会道德建设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显著标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风貌关系国家形象,要培育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等。”[15]大学生作为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筑自我社会身份认知、修好自身德行、促进全面发展、践行自我道德承诺的同时,关照社会公共利益,在全社会弘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道德风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积极参加纪念日、主题日举办的“学习雷锋以及道德讲座”等活动。深耕精神谱系的时代意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社会道德建设营养,赋予新内涵,充实新内容。
(三)学史可“投身建设伟大事业”之行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记载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惊天动地史。党领导我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站起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富起来”再到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6]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人均GDP、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升。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提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两个百年”战略全局中,当代大学生应继续开启新的征程,戮力同心,努力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结 语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和营养剂,是学好其他“三史”的掣衣之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能够使其深刻理解党百年执政的精神谱系,准确把握党发展的主题主线与本源本质,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站稳政治立场。强化理论辨析与思想引导,弘扬斗争精神,增强奋斗本领,在抵制错误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之中。从而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用党史照亮未来征程,谱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8-12-19(1).
[10]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1).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12]鄯爱红,李淑英.领导干部必须讲政德[J].红旗文稿,2018(10):11-13.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
[1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1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