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2021-10-24赵明伟

奋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室基层干部党校

■ 赵明伟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要坚持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通过改革创造新的方法,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打造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一、建立基层“微党校”,打通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要求,龙沙区结合实际,在所属街道党工委设立7个基层“微党校”和39个社区“微讲堂”。改变了以往完全由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办学的体制,形成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办学为主体、各基层“微党校”共同办学的体制,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实力。

(一)探索基层“微党校”建设新模式。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到,当前基层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特点,培训层次的逐级延伸以及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始终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应当成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为此,龙沙区创建新模式,探索基层“微党校”建设,以适应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需求。基层“微党校”建设坚持“党校姓党”总要求,以探索构建区级党校教育“3+1”模式(即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体系,延伸一级到辖区单位)为基本思路,打造基层“微党校”办学“四有一特色”(即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一街一特色),鼓励各街道创新办学模式,挖掘利用本街道及社区、辖区资源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覆盖一切可以覆盖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课主业内容,以特色办学引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开展,使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成为打通党员干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二)打造基层“微党课”体系新品牌。以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为教学辐射点,以街道“微党校”、社区“微讲堂”作为落实基层培训的触手,逐级进行培训延伸和覆盖。采取分类培训、按需培训、实地参观、跟踪教学等形式,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微党校”校长,负责组建教师队伍、组织实施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做好理论政策宣讲,配合、参与科研咨政及案例积累等相关工作。打造“党建+”基层培训模式,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微党校”校长每半年讲一次党课,讲理论、宣政策、聚人心;社区(村)书记每季度组织一次面向社区和辖区单位党员的“区情民意大家谈”微讲堂活动,察区情、汇民意、议发展;社区(村)干部每月一次“微党课”,提升自我、普及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以实物、实例、实事为载体延伸党性教育课堂。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和政治引领作用,在统筹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打造个性化基层“微党课”品牌。

(三)构建基层“全覆盖”体制新格局。基层“微党校”建设由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统筹进行指导、管理、考核,各街道党(工)委、各社区以会议室、党建示范点、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依托,建立固定授课场所开展培训工作,已建成7个标准化“微党校”教室、39个社区“微讲堂”、8处红色教育基地。7个街道的党政领导带头,挖掘、带领辖区专家学者及离退休老党员组成7支共99人的教师队伍,走上讲台、走进讲堂。将党员教育培训的辐射面最大程度地向基层延伸,保证应训尽训,全年培训覆盖面不低于80%。鼓励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平台,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内容,把传统教室搬到街道、楼宇、工地、车间、村落,采用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声音传递到党员干部身边,传递到千家万户,实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体制新格局。

二、创建“流动教研室”,增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时效性

龙沙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建了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流动教研室”,在7个月时间里完成了50余期次的培训和宣讲任务,在缓解培训中心任务重人员少矛盾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协作工作机制。在全区范围内选聘了18位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政治、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和优秀社区书记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了政治理论、党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4个“流动教研室”。做到“三个走出去”,即走出去问需教学,走出去调查研究,走出去下沉指导;打造教学教研“三个流动”,即资源流动、目标流动、成果流动。这些经过精心选聘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来各领域的前沿成果、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于增强现代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科研的活力、促进专兼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推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流动教研,共建共享。“流动教研室”让教学思路流动起来,让教研成果流动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党校整体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打造“行走的党课”,送课下基层,让课堂流动起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辐射力,在主体班教学以及基层理论宣讲“全覆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与兼职教师所在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搭建联合调研、联合教研的平台,开展共享教研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共建、共促、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案例教学,多效合一。在全区范围内,选聘优秀社区书记作为案例教学“流动教研室”兼职教师,以基层工作经验为切入点,探索具有基层特点的案例教学特色培训法。来自于基层第一线的社区干部将各自在小区党建、社区治理、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方法进行积累、总结并进行分享,在参与教学培训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案例教学“流动教研室”成为促进工作、促进教学、促进科研,多效合一的创新载体和有力抓手。

三、大力练好内功,适应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需要

基层“微党校”以及“流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上以务实管用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出精品、增效益、全覆盖,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实用、高质、快速的需求。

(一)创新问需出精品。以加强硬件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管理考核、创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为基础,做到“三个走出去”,即走出去问需教学、走出去调查研究、走出去下沉指导。依托“学习强国”“极光新闻”打造“年轻干部学理论”系列培训,围绕“给00后讲讲马克思”“四中全会知多少”“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五中全会宣讲月”“红帆踏歌振人心”“行走的党课”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专题,分批次“开小灶”办“微型精品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管理,组织社区干部进行暑期培训3期,累计培训社区干部及专职社区工作者近百人,使党校教育真正成为基层“理论武装的课堂,党性锻炼的熔炉,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二)教学实践增效益。落实集体备课、专题备课、课前试讲、专题教研等制度,打造“菜单式”“预习制”教学模式,形成“课题菜单”“教学提纲”供学员选择。半年来,7所“微党校”、39个社区“微讲堂”组织培训160余期,累计受众12000余人次,辐射效率和覆盖面达到预期效果,利用8处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20多次。“流动教研室”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进行8次集体备课,开展了6次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现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使党校教育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之中,更加符合实际。

(三)高质快速全覆盖。打造教学教研“三个流动”,做到资源流动、目标流动、成果流动。在“四史”教育宣讲中,“流动教研室”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打造了“行走的四史党课”,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视频照片,引导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中,组建了由6名宣讲教师组成的全会精神宣讲团,依托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第一期全会精神学习宣讲,在全区率先掀起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随后,宣讲团走进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依托“微党校”“社区微讲堂”“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短短两周时间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受众4000余人,为全会精神在全区落地生根积蓄了能量。

创新是推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行稳致远的原动力,深入研究把握教育规律是基层党校永恒的课题,要做好新时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高质量办学体制机制,强化基层理论阵地和教育基地作用,借助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力,增强工作合力,构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向基层延伸,推动党校教育全覆盖。

猜你喜欢

教研室基层干部党校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走进大山里》
完善党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