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当前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风险问题及完善措施

2021-10-24刘佳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馆内库房安保

刘佳

文物承载着其产出时期的历史,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及弘扬有重大价值。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及安全管理均应有足够的关注度,积极应对安全风险,保障文物的完整性,使每件文物能继续发挥出它的鉴赏和教育意义,并利于博物馆的成长建设。

一、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风险问题分析

在博物馆的文物安全风险方面,应考虑到馆内结构。博物馆内文物总量会逐渐增多,原有安置空间可能不足,可适当进行翻修。在文物管理中,火灾风险应当“榜上有名”,对此,应落实安保工作,确保管理机制健全,消防值班及应急预案方案、消防设施等均需加以关注。在室内空间文物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的风险是灭火系统,在博物馆总体消防安保的基础上,还应加以关注。在现实管理期间,可能存在误喷及泄压、气瓶爆炸等安全风险。另外,部分博物馆存有管理效率及整体质量不足的风险问题。博物馆是保存及展出文物的场所,需实行全天候监控,但因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动态监控效果难以获取理想程度,此种漏洞容易引发文物失窃等问题。在修复文物及保管工作中,通常由专业人士进行,但现有人员队伍可能不足。再加上,部分文物对所处空间的温湿度及其他条件有一定要求,但现实情况可能存在管理与检测设施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使得掌握的数据和真实状况有差距,不利于文物保护。

二、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风险完善措施建议

(一)强化馆内安保工作

首先,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依托于标准化规章体系,需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安保工作能顺利开展。基于此,落实绩效考评及奖惩机制,以实现强化现场安保人员的思想意识,保障责任落实到位。其次,提高责任意识。由上至下逐层推进加强,只有高层领导对文物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度,才能有效落实安保举措。在实际的安保管理中,相关负责人需应全局视角考量,全面部署安全防范计划,所有安保工作者应和博物馆签署安全责任书,从而保障由文物征集到陈列展出等步骤的顺利进行。最后,组建安防团队,并定期检修软硬件。馆内安保系统若出现异常,一般会交给厂家或维保单位处理,以提高故障治理的准确性。但此种管理模式,无法保障检修技术员及时到场,在系统失效过程中,容易形成安全风险。所以,博物馆需组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保卫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掌握馆内安防系统及设施情况。与此同时,强化日常防护,增强对异常情况的辨别能力,也解决系统故障形成后,过于依赖厂家及维保单位的问题。此外,定期组织安防检查,借助模拟入侵演练,检查系统的灵敏性,从总体上强化馆内安保效果[1]。

(二)落实文物库房管理

以文物库房的应急安全管理为例,该空间内能借助火灾探测设备,实现提前预警,场内工作者未能感知到引发火灾因素前,系统可接收到可疑的热解离子等,并立即向安、消防控制室发送信号,随后可通过火灾预报警系统,确认现场情况。若恰巧库房内无人值守,有关人员可入室查看。应急处理中,需结合实况及时切断电路,按下紧急按钮等制动行为,若处于夜晚或其他特殊情况,应安排值机人员切断库房内的电源。在报警信号显示比较严重时,控制室操作人员可直接开启灭火系统,及时止损。在文物库房内,需保证气体的泄压通道部署合理,以免灭火剂对文物造成伤害。面对库房火灾管理,主要应借助消防安全体系。具体来说,日常管理中,应组织馆内所有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根据本部门可能面临的消防问题,落实能力提升活动。库房管理者应当具备识别火情和排除隐患的能力,比如,修复文物的试剂管理、断电管理等。此外,针对馆内各部门指定的消防安全员实行专业安全技能训练,要求熟知各区域消防系统的操作位置及设施使用方法等,借助库房实地排查及调整,筛除误报及误喷等问题,提升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能。另外,博物馆需和有关方建立有效交流,能基于现有布置的灭火设施,和厂家进行技术交底,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

1.建立管理系统

如今,博物馆内的管理系统普遍存在应用性能低下现象,比如,监控画质不清晰等,不仅达不到现代监管要求,便提高文物定点的管理难度。使用RFID false 技术,其工作原理和雷达类似,可准确判断监管物体的位置。此外,还可有效识别管理文物的身份。在监控管理系统内添加该种定位技术,能有效提高监控画质,为安全管理提供便利。融入网络构建思维,建立管理系统,应从以下角度考虑。其一,根据馆内文物的展示及保管点位,构建数字坐标,在系统识别文物位置异常后,可直接发出警报,可借助位置偏差,设计触发警报的阈值范畴,同时,能提供文物移动路线。其二,全面落实人脸识别,若在文物特定区域内出现无权限人员,同样,可启动预警系统。其三,馆内全体安保工作者,需佩戴感应装置,在文物受到损坏及遇到突发情况时,均能立即受到准确消息,对异常区域进行全面布控。另外,博物馆的所有进出口,均需安设智能筛查以及人脸识别设备,尤其是库房与不开放区域,仅有具备管理权限的人员才可进入,借此避免出现失窃的问题。

2.监测存放环境

在文物存放空间内,强档布置无力传感装置,利用物联网系统,全天候检测存放环境。鉴于存放环境和文物保护有直接关联,若只凭借人工感知,难以达到精确管理要求,加之为避免人工检测中存在的主观差异影响,利用现代科技方式是必要的。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可以精准掌握存放环境内的空气成分、光线情况、温湿度和文物本身参数变化等,针对各项物理数值实行动态检测。通过对现场传感装置传回的数据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生成环境的综合现状,系统则对比设置的标准化参数范围,判断当前条件是否符合存放标准。其中,某项条件参数不满足存放需要时,会直接发出相应的警报信号,使文物管理者能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利用精确且灵敏高效的反应系统,可提升存放环境的控制操作准确性与及时性。另外,通过场内传感装置,实现评估文物存放条件,保持室内环境的恒定。该项管理举措的价值主要体现部分材质较为特殊的文物,需在馆内的特定区域安装传感设备,以便及时调整存放条件。借助准确的操控方式,维护文物材料性质的稳定性,以免其受损。

3.建立文物档案

文物档案是博物馆管理任务中的关键环节。因为馆内的文物尺寸、种类等数据资料均极为繁杂,日常整理统计期间,可能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使得统计工作效率被“打折”。在当前的管理条件下,借助物联网,综合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系统平台,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构建文物的数字档案,可实现分类管理,并清除显示每件文物的细节信息,博物馆同时还需在后续管理中,持续完善及补充。鉴于文物管理现实需要,依托于物联网建立的档案系统,需设置五层架构,从数据覆盖的角度来说,系统架构底层应借助无线定位,把握文物点位,而后借助环境传感装置和有关测量装置,全方位采集文物及其存放条件的信息,之后以加密信息的形式,发送至特定控制地址。拥有管理权限的工作者可使用管理系统程序,了解文物真实数据,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此外,物联网文物管理系统应定期检查与更新,确保系统的运行性能,给文物管理赋予实用性的辅助。在实际应用实践中,应考虑文物的总量和种类等,构建高匹配度的管理平台,达到有效信息共享的目的。基于在系统内不同信息接口与通信协议,实现各信息单元与集成效果,达到在各结构层间的数据传送及统一管控。另外,还可实行文物信息远程输送及保存,为人们创造近距离欣赏文物的方式。借助RFID false 科技,显示文物展示状况、品类等,每件文物对应专属电子标签,把常规管理行为转移到在线进行,调整管理内容,落实信息与资源的管控。并且提高调取文物资料的速度,能通过管理系统直接查阅到某件文物当前的点位与状态。

4.注重文物流动

目前,国内的馆藏文物会出现借展的情况,彼时需要完成出入库工作。以往的管理模式下,要求多名人员协作完成,且在各交接环节中,相关工作者也将承担巨大责任。一旦出现登记信息有误,可能会导致文物遗失,而借助物联网科技,能有效规避此类问题,这主要是利用该技术在物体数据管理上的应用优势,利用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借展文物实行动态定位及跟踪。首先,文物库房方面,应加紧实行数字化更新,借助RFID false 进行动态扫描,掌握库房内所有文物的全天状态,若有轻微异常,系统会立即予以反馈,提醒管理工作者进行现场查实,及时排出异常。其次,信息管理方面,可采集取读数据并对多物理量信息具备高准确性的管理效果。借此,盘库管理能更为准确,相关工作者高效汇总统计文物信息,保障库存场地的使用效率,妥善管理珍贵文物。最后,入库的文物会形成RFID false 标签,通过电子扫描登记信息,规避认为录入失误。出库文物上安设的监管装置能直接发出离库申请,通过许可后,办理相关出库手续。该文物流动程序比较严谨,能提高文物信息整理准确性,满足当前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2]。

三、结束语

现代博物馆的安全防范中,应保证管理行为的全覆盖,并达到精准落实。注重人员队伍建设及培养,通过现场传感采集数据,及时预警火灾现象,尽可能消除风险点。此外,借助物联网技术,把各项管理工作整合起来,监测文物点位的同时,实时查看保存条件,维护文物原有的状态风采,增强文物保护成效。

猜你喜欢

馆内库房安保
差异化精准监管下的航空公司安保绩效管理
跟踪导练(一)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岳阳楼记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逛图书馆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猴”安保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