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对分布式新闻生产的积极意义研究

2021-10-23汤屈吴文璟陈荣亮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

汤屈 吴文璟 陈荣亮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语境下,研究分布式新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对分布式新闻“去中心化”及协同报道的新闻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点明了分布式新闻生产模式存在的虚假信息问题及其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众对分布式新闻信任的缺失。同时,文章介绍了与分布式新闻及其“去中心化”特征契合的区块链技术,说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及透明机制有利于打造更为透明的“新闻编辑室”。此外,区块链技术所独有的溯源及难篡改性也能促使信息源头更为清晰。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分布式新闻生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分布式新闻;区块链技术;新闻透明性;“去中心化”

一、分布式新闻时代的到来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被打破,新闻的生产模式从过去由专业媒体掌握话语权的“中心化”向社会分布式转变。

在过去,大众传播活动是由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专业从业者进行的密集型生产,传播权利主要掌握在专业媒体手中。政府部门往往会通过这些专业媒体来与公众实现对话、交流、倡导和宣传。过去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行为主要是以“中心化”的形式呈现。

与集中于专业媒体内部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不同,如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新闻生产具有分布式的特征。正因如此,分布式新闻概念被提出。“分布式新闻”源自于计算机术语—“分布式计算”[1]。分布式新闻的内容生产往往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即使是专业媒体,也不能完全控制新闻生产。在“人人都是媒体”的环境下,新闻生产者更为多元。多元新闻生产者可以依照自主意愿,用不同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多数参与者是通过非持续的、边缘性的方式参与新闻内容生产的,他们生产的内容不足以构成完整的新闻作品,但是如果将他们各自生产的新闻内容整合起来,往往能形成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2]。伴随着自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分布式新闻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方式。

(一)新闻生产主体的分布式存在

新闻生产的主体逐渐从单一向多元过渡发展。如今的新闻生产主体主要分为专业化媒体、组织媒体以及个人媒体。组织媒体与个人媒体具有更为细致的分类与不同的新闻立场,从社会职业而言,他们可以是白领、工人,也可以是学生、农民等各个群体。他们从自身的视角和立场上出发,用自己熟悉的媒体工具与平台,提供相关新闻线索并发表自身看法。如赫芬顿邮报在2007年就曾开展“走下公交”(Off the Bus)的活动[3]。在这一活动中,赫芬顿邮报针对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向普通民众分发采访任务,民众接受任务后不断发掘新的新闻线索,为报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终两者共同完成新闻报道。当前,新闻生产主体从过去的专业新闻从业者逐渐转变为分散于各个阶层、群体、年龄和职业的大众。新闻生产主体的分布式存在不仅为新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提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

(二)分布式新闻呈现方式多样化

由于新闻生产主体的分布式存在,各个主体所运用的新闻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如一则新闻的起始可能是微博上的一些文字信息,那么接下来有可能是一位视频博主以短片的形式对这则新闻内容进行线索的补充,而下一步该新闻内容的呈现又有可能是另一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者以直播的手段向公众展示最新的新闻线索。由文字到视频,再到直播,这一个完整新闻事件的呈现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表达和完成的。这种新闻内容的分布式存在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不仅会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及体验感,而且有可能打造一个更为立体、多面的新闻空间。此外,在新闻内容以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呈现的背后,不同的媒介对新闻进程的推进和舆情的影响同样引人深思。

二、分布式新闻存在的不足

(一)分布式新闻的碎片化

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中心化”生产,分布式新闻有时是以碎片化的模式生产的。其具体表现为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的碎片化。从信息生产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用户生产的新闻碎片可能成为专业媒体内容的补充,也可能被组合成独特的新闻立体场景。前者往往对新闻真相的发现具有利好作用,而后者则是更为理想化的存在。在算法之下,信息分发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新闻信息不再指向大众,而是偏向于分发到特定的群体。就信息消费碎片化而言,在如今大众新闻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尚不足以保持理性的状态下,由多个碎片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的客观新闻事实,更多集中体现为大众通过分布式新闻的信息片段或碎片所形成的对该新闻事实片面性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路径,让分布式新闻中的碎片化内容和价值得到改善与提升,并通过外在手段减少大众被新闻碎片内容的“噪音”所干扰。

(二)分布式新闻让“新闻反转”成为日常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环境中,媒体的报道往往呈现阶段化的特点。其对新闻事件报道具有较为完整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后续跟进报道往往在新闻进展告一段落或在事实有了更为清晰或具体的发展后再进行,直播和追踪报道的手段也仅在一些重大的活动和事件中才会被采用。而分布式新闻的呈现是渐进的,其过程也是进行式的。一个新闻事件由多个报道主体跟进,他们接力式地对新闻进行最新动态报道和反馈[4]。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大量应用让分布式新闻的进行式体现得更加具体、可感。不过,在接力报道的过程中,由于报道主体的复杂多样及其对时效性的追求,分布式新闻生产的某些阶段出现了不完整或片面、虚假的报道。由此,大量的新闻反转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没有人知道处于进行状态的分布式新闻会在何处画上句号,新闻反转成为

常态。

(三)分布式新闻带来的“信任危机”

在缺乏中心的分布式新闻生产中,其信源难以追溯和确定。而信源的难溯源往往导致许多问题出现,其中较为醒目的是信息盗用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当新闻事件中重要信息被披露和报道后,其他新闻生产者会立马对新闻内容进行再加工及二次分发,报道关键新闻信息的主体在受众眼中并不是唯一的。这对信息原创者而言,会挫伤其新闻报道的积极性。此外,因为新闻主体及媒介手段的差异性,所以新闻线索在二次传播后也会得到受众不同的反馈。同时,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在转载和进行新闻报道接力时可能会疏忽对信息真实性的确定,使分布式新闻生产存在虚假信息。在分布式新闻中,无论是新闻信息盗用,还是虚假信息传播,都会对新闻生产与发展产生恶性影响,其在挫伤专业新闻从业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消解了公众对新闻行业的

信任。

三、区块链技术对分布式新闻生产的再建构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5]。区块链如同一个公共账本,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每一条信息,参与者都有权进行查阅和核实。如今区块链技术与农业、金融、运输等领域都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和尝试。区块链技术在新闻行业的运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区块链“去中心化”机制与分布式新闻透明性的契合

迈克尔·卡尔森(Michael Karlsson)和李·赫尔姆勒(Lea Hellmueller)等人曾对新闻的“透明性”做出了更为具体的分类,即新闻的生产透明与参与透明。而分布式新闻与新闻的透明性原则具有密切联系[5]。分布式新闻所体现的生产透明,是指新闻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公开的,呈现新闻的来源及传播的主体。而其参与透明则是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并进行报道接力。过去人们所说的新闻透明指的是“中心化”新闻生产的透明,即一个点的透明。但是目前的分布式新闻形成了交互式的网状结构。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机制及透明公开机制恰好能与分布式新闻的上述特性相契合,同时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分布式传播、分布式存储,与分布式新闻的分布式生产、分布式分发、分布式消费也一一对应。如果将两者结合,则有可能实现新闻的数据存储、传播验证、信息传输全过程的“去中心化”。

(二)区块链让分布式新闻有源可溯

区块链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溯源性。在区块链上的分布式新闻所构成的新闻事实由于其可溯源性,所以各方可以对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是否失真和缺失进行回溯。虽然区块链运用于分布式新闻,并不能确保新闻本身的真假与否,但是其通过溯源可以追踪到新闻背后的发布者和创作者,便于用户在了解新闻信息时,了解他们的立场、观点的偏向性,判断新闻所传递的内容是否存在情感偏向等问题。区块链的可溯性更体现在其时间可溯及空间可溯两个维度。从时间可溯而言,区块链上的每一条新闻信息记录都会形成“时间戳”,各方从“时间戳”的先后就可以完整地看出新闻事件发展的脉络,新闻的先后顺序将有迹可循。从空间可塑而言,由于分布式新闻的参与者往往是多元化的,包括专业媒体、组织媒体及个人媒体都可参与新闻生产过程。因此,区块链可以从空间上追溯各方的信息提供者,保证信息能够跨越时空传播。

(三)区块链下分布式新闻的版权保护

区块链下的分布式新闻生产兼具透明性与可溯性,在此基础上,其对新闻信息的版权保护也引起了大众关注。如今,新型数字信息生产与消费模式借由高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向分布式新闻生产席卷而来。面对颠覆性的科技变革,分布式新闻生产逐渐过渡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版权保护的语境。从技术层面而言,区块链技术对新闻版权保护的算法机制以及数据结构经历“版权确立、智能合约运行、维权溯源”三个阶段。作为公共账本,区块链有“去中心化”、不可随意篡改的链条式数据结构,利用其链条的信息加密给予新闻信息版权身份认证,保证了在分布式新闻生产模式下各新闻生产者的版权唯一性。从政策层面而言,《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文件和法律的出台证明了区块链电子凭证的权威与合法,新闻版权拥有者可凭上链后的电子凭证关联数据库,进行司法维权和信息存储。区块链通过对新闻版权节点的开发,提升了分布式新闻生产流程中众多权威媒体、官方组织机构数据监测的资源总和,帮助分布式新闻生产规避“盗用版权、非法转载、谣言传播”等法律陷阱。同时,线上与线下双线的政策和法律补充是新闻版权数据的保护伞,其在关注版权归属人的信息安全、权利行使的现实中引入更多问责反馈渠道,分配权利监管的实时数据,推动高效法律援助与多方对接,实现分布式新闻生产中各主体的新闻信息版权保护。

(四)区块链对新闻业激励机制的尝试

Civil是区块链新闻初创公司中知名度最高、“落地”推进最切实的平台,其操作中给人以启迪的是此平台所设计的激励制度。在Civil平台,其设计了通证,用户在购买该平台的通证后就有权利提出申请“新闻室”的资格,对具有伦理争议等问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投票表决[6]。大众对新闻的共同评判与投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他参与方对新闻行业的控制与影响。此外,此通证会被用来激励新闻记者及新闻作者。在大众的通证投票下,诚实、专业的新闻报道会得到奖励与肯定,而虚假信息则会被惩罚和排斥。同时,由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性,其每一笔交易都会有所记录并公开,第三方很难通过外在手段对其交易记录进行篡改。在civil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布式新闻在外在规范和引导下朝更为专业、客观的报道方向转变的可能性。虽然区块链下的激励机制可以给分布式新闻的发展带来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区块链世界新闻生产的“沉默的螺旋”,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以促进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的呈现。

四、结语

因分布式新闻的“去中心化”特征与区块链的底层逻辑的契合性,早在2016年,Civil和PressCoin等新闻平台就做了“区块链+新闻”的模式探索,虽然其实践过程遭遇了重重阻力,但是其也为新闻行业呈现了全新的可能[7]。技术与具体行业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中寻找最有益于此行业的模式。在分布式新闻模式中,如何将各主体发现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任务的分配与报道过程的协同,是我们更应思考和尝试的。未来,我们期待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泛传播时代的传媒业及传媒生态[J].新闻论坛,2017(03):24-26.

[2]彭兰.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破壁”与重构[J].现代出版,2021(03):17-25.

[3]符绍强,孙少龙,郭醇.赫芬顿邮报发展战略及运作模式探析[J].电视研究,2017(09):81-83.

[4]王军峰.全媒体时代区块链革新新闻生产要素的路径与价值[J].中国编辑,2020(04):28-33.

[5]夏倩芳,王艳.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07):97-109.

[6]张建中,马修·英格拉姆.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运作机制[J].青年记者,2018(25):88-89.

[7]谭小荷.错位与张力:区块链新闻业的创新困境[J].南京社会科学,2020(12):99-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艺藏—基于区块链和NFT的数字艺术交易平台”(项目编号:s202110542011x)。

[作者简介]汤屈(2001—),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學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吴文璟(2000—),男,安徽黄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陈荣亮(2001—),男,安徽合肥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
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国际结算的探讨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前路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展望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潜在问题文献综述
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域名服务系统模型
浅谈“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