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1-10-23周明金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物理教育

摘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与劳动密不可分.物理学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思维、实验等都是劳动的具体体现,物理学中闪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火花的碰撞、重大规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劳动,所以,物理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教师需把劳动教育贯穿物理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物理;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0063-03

基金项目:马鞍山市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物理深度学习与校本教材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JG20015).

作者简介:周明金(1970-),男,安徽马鞍山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著名经典《周易》开篇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积极劳动、奋发图强、创造幸福的最重要阐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具有天然的劳动因素,所以,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贯穿全部物理教育过程中.

1 在物理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劳动能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特征

俗话说“心灵手巧”.实践证明,人的手和脑的联系非常密切,人的行为由大脑指挥,大脑又因为人的劳动而受到激发,使得大脑更具创造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促进智力进一步发展;同时,学生在劳动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甚至创造出超越自身正常状态的价值,使自己的潜能、价值迸发出来,因而能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获得尊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

1.2 劳动能完善品格,培养坚强毅力

“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劳动的意义重大,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更贴近生活本质的、赋予孩子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通过劳动,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学会劳动的技能,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既传承“劳动光荣”的传统美德,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责任感.

1.3 劳动能促进交际,培养团结协作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能相互交流情感,以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又能实现自我锻炼,自身责任,爱护环境、家庭和公共生活以至社会的担当力和责任感;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谐共赢以及互相帮助的理念.

2 在物理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

2.1 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劳动光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物理教育的主阵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念.

案例1:在学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时,除了介绍我国神舟系列飞船飞天的历程和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外,还可以播放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的相关视频.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通过这样设计,一是无论发射阶段还是交会对接阶段或者是出舱活动,都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民族自豪感.三是使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劳动者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成为有梦想的劳动者,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豪迈之情.

案例2: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结合青藏铁路的建设为案例,讨论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比如“冻土问题”和压力压强等,以及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着重介绍十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铸就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给学生鲜活的洗礼,感受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创造,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明白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劳动换来的.

画外音:青藏铁路的建设,经历1800多个日日夜夜,施工难度之大,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史无前例.劳动者硬是凭着双手,通过艰辛的劳动,完成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壮举.给学生以强烈冲击: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2.2 在作业考试中领悟劳动魅力

有教学就会有作业巩固和考试评价.教师应发挥好作业和考试的正面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所在.

案例3:科普阅读题(2021年潍坊市中考节选).

“长五”助力,“天和”巡天

2021年4月29日,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裁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使用的是冷藏液氢、液氧低温燃料,液氢温度为-253℃,液氧为-183℃.未起飞前,这些燃料在与外界空气接触时,火箭侧壁会冒出“白雾”.“点火”后,重达800多吨的火箭拔地而起,火箭尾部发出又长又亮的蓝白色火焰.将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后,末级火箭与核心舱分离,末级火箭再入大气层,与大气剧烈摩擦使火箭绝大部分烧蚀销毁.

进入预定轨道的天和核心舱使用的是大功率LT-100型霍尔电推系统,该设备将太阳能先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天和核心舱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翼,它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50%以上,而传统的晶硅电池只有20%左右,此外,砷化镓电池还具有很好的耐温性,在250℃高温下也能正常工作.天和号核心舱目前翼展长是13m,未来将发射升空的“问天”号和“梦天”号两个实验舱的太阳翼单侧翼展将达到30m.到那时,“天宫”号空间站的供电能力将达到100kW.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火箭在塔架上未起飞前,侧壁冒出的“白雾”是由水蒸气________产生的;

(2)末级火箭绝大部分烧蚀销毁过程,火箭的机械能一部分转化________;

(3)“点火”发射时,使“长五”火箭起飞需要的最小推力大小为________N;

(4)建成后的“天宫”号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接收太阳能的最大功率为________kW.

本题以发射“天和”为载体,将科技兴国、崇尚劳动和民族自豪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相应物理知识的同时,焕发出制度之信、文化之信,再次领悟到劳动之伟大、劳动之魅力.

2.3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智慧

物理是一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现代物理学的重大成果都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上天入海”——中国空间站的建立、蛟龙号深潜器;从牛顿力学的创立到“量子纠缠”;从第一次学会使用火到“基建狂魔”……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活动包括劳动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创造世界”.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源于实践活动.

案例4:课外制作——潜望镜.

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观察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如图1所示,是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简易潜望镜.

(1)将一个牙膏盒从中剪开,剪成如图状.装入镜子,镜子与盒壁成45度夹角;

(2)将另一个牙膏盒上面剪一个洞;

(3)将牙膏盒拼插在一起,用透明胶带粘好,一个潜望镜就做好了.

案例5:马鞍山中学生实践基地——初二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

马鞍山中学生实践基地(如图2所示)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分为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探索和主题教育四大类,共有近60门活动课程.根据安排,在七天时间里,同学们分别开展财税教育、射击、电子电路装配、多米诺骨牌、软陶、室外拓展训练、参观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探究和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案例6:家庭劳动实践——节假日劳动.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比如母亲节、学雷锋月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让学生在家打扫卫生、安排一日三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既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树立“我能行”的自信,还能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4 在编制习题中收获劳动成果

学生对做习题不陌生,但对编制习题却望而生畏,感到不可思议.其实,编制习题并不神秘,教科书中的习题大都是根据生活、生产和实验中的事实与数据编制的.

案例7:在学习“密度”后,笔者给出一些材料:托盘天平(砝码)一架,量筒一个,细铁丝一卷,玻璃片若干,直尺一把,烧杯一个(水适量).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制习题.提出注意点:题目中的数据或计算得到的结果一定要符合实际.从后面收集的情况看,有学生编制测量密度的题目,有学生编制计算铁丝直径的题目,还有学生编制用不同方法测算的题目……看了让人耳目一新.

学生有时候并不缺少劳动的能力,可能缺少激发他们劳动的意识,一旦这种意识被激发出来,能量真的是超乎想象.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让劳动伴随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总之,我们在物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初心是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不仅是劳动创造人类自己,人类还在劳动中创造文明.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既可切身体会劳动者的艰辛,也能品尝劳动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对劳动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因此,在物理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劳动养德、劳动促智、劳动益美、劳动强体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密,马朝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翟军.例谈在地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J].教育文汇,2021(03):42-45.

[3]汪延茂.叩开学习物理的门与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高光源.在督导工作中初中物理如何进行素质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4):60.

[5]马学斌.劳动教育情境下数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2021(29):24.

(收稿日期:2021-06-21)

猜你喜欢

劳动物理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留言板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